岳雪侠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探索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改革道路。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主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到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永恒动力,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给中华儿女留下了灿烂的传统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是历代中共领导集体的共识。从理论上看,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的思想成果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从实践上看,历代领导人的内政、外交活动中,也总是会自发或自觉的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来佐证自己的思想或观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政以德、以德立人等一系列涉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容的优秀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但中华传统文化卷帙浩繁、书盈四壁,没有人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举穷尽,这需要一个科学的价值标准来判断。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标准。但马克思主义的标准是对全世界而言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把界定传统文化优劣的价值标准具体化。“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一代领导集体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要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科学把握,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界定中国传统文化优劣的价值标准,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就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创造转化、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总的依据。
华夏儿女无一不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共产党人也不例外。时代背景、社会条件、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以及领导人对文化认同的不同侧重,使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批判到扬弃的过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建设”欠妥,因为你下边的两篇文章都是在见过以前就写好了,那时候还谈不上建设,只能是革命),分析、消化、改造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将其提升到辩证法高度,形成了《矛盾论》、《实践论》等光辉著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一次有机结合,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毛泽东吸收、消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以自发批判继承为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初级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裕民”“富民”思想,重新阐释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本质,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一次有机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扬弃”原则的确立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结合做出的重大贡献。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上升到核心价值体系范畴,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始终贯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和内生动力的作用。从赴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3],到“五四”青年节与著名哲学家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再到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习近平高度重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并充分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特”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以文化软实力为代表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的信心所在。从上任伊始的中外记者见面会,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从参观展览,到参加重大外事活动,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并将其地位提升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根基命脉的高度,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丰富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育人良药,也是治国理政的良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位到根基命脉高度的同时,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贯彻到了治党治国、内政外交的实践中。
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中央在刮骨反腐、铁腕治吏的同时,也强调德法相依,从严治党。“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一些干部没了人形,根本问题都是出在‘德’字上。”[5]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吸纳英才、成就伟业的重要保障。现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心中没有敬畏,无法无天、胆大妄为,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首要。习近平强调共产党员既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学习各种文史知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政党的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列提出,反映了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DNA,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领导干部修身相结合,与选人用人之德相结合,与反腐倡廉相结合,是对中国党建现代化理念的重大创新。
现代中国由过去中国发展而来,这就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考虑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过程中,当今社会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这就更需积极总结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都能给人们重要启示。儒法并用、德刑相辅,是我国历史上常用的管理社会方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吸收传统文化的营养,坚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让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6]在这里,习近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德治的范畴,明确了吸收古代丰富的治国理念的主张,这是新一代领导集体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丰富和发展治国理论的重要表现。
“在冷战后的世界,文化既是分裂的力量,又是统一的力量。”[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根基。在视察北京大学时,习近平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的重要标志,主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从教育抓起。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9]从根本上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有力的道德支撑。“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让13 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10]在习近平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有机结合,明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新的历史条件下,日益多元的价值取向考验着党的执政智慧。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尖锐复杂的斗争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借鉴和汲取其中的丰富营养,才能增强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11]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简洁而又清晰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文艺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领域。在近期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艺工作中的重要性,强调“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12]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提炼出凝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进一步凸显了中华民族特色。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1954 年4 月29 日,中印两国政府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写入了双方签订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之后,“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成为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的思想,表明了中国决不称霸的理念,破除了中国威胁论。但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树立共赢的理念,努力使自身发展惠及周边国家,才能赢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13]这一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的标志性方针政策,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响应。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是对亲、诚、惠、容四字外交方针的积极践行。“亲、诚、惠、容”外交四字新箴言,既是对新中国60 年睦邻友好政策的经验总结,也闪烁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它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政策。
面临新的历史特点,为迎接新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建立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基础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实践,提出了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地位,在实践中初步回答了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机结合的重大问题,是对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1][9][10][11][1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4. 161. 158. 160-161.169.297.
[2]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 //theory. people. com. cn/n/2014/0303/c40531-24507951-2.html.
[3]2013 年11 月26 日,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http: //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02/28/c_126206419.htm.
[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
[5][6]德法相依 相辅相行.见中央纪委监察部网:http: //www. ccdi. gov. cn/xsjw/series3/201411/t20141115_30576.html.
[7][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
[8]习近平.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EB. OL]. http: //politics. people.com.cn/n/2014/0909/c1024-25628978.html.
[12]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EB. OL]. http: //culture. people. com. cn/n/2014/1016/c87423-25844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