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

2015-03-20 13:18刘艳军刘新春邝小军
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马克思主义农民

刘艳军 刘新春 邝小军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是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是基层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对于什么是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学界尚无统一界定,而在地方政府的文件、领导人的讲话以及媒体宣传中已普遍使用这一概念。[1]综合全国各地的实践和学者们的观点,可概括为: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为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广泛参与、稳步推进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合并、集约发展的方式,组建而成的新的居住模式、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具有明显认同感和归属感,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传统农村社区,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新的时代背景,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新的层次定位,即城乡之间的过渡形态;新的经营方式,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协调发展工业、商业、旅游业;新的建设方式,即通过村庄合并的方式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的人际关系,即和谐、理性的人际关系;新的建设标准即与城市社区建设的标准一致。[2]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就是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就是要稳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指导地位,应对多元文化对农村的强烈冲击;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保证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化现实化和通俗化研究,传播方式变革创新研究,用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主义新文化;就是要对农村社区文化进行处境化理解和阐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农民唱主角。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习近平总书记2013 年元旦前夕到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根据木桶原理,农业、农村、农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木桶”的“洼地”和“短板”。新型农村社区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新农村建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飞跃。近年来,受益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固化、农村教育状况落后等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乡风、民风等精神文明的建设,部分地方迷信、低俗文化、黄赌毒现象泛滥。[3]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加快全面建成小康农村的进程。

二、稳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指导地位,应对多元文化对农村的强烈冲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江泽民同志指出:“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和优良的社会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思想和消极不良的社会风气就必然会去占领。”[4]意识形态、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和缺陷是导致苏共政治上、组织上溃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5]当代西方政党为消解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和冲突,争取不同阶层选民支持,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新变化,包容性增强、阶级性淡化、传播途径灵活、作用方式隐蔽,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挑战: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淡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加了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难度。[6]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农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社会思潮,凝聚农村社会共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在农村的领导权和主导权,稳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引导农民群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设中弘扬科学精神,抵制低俗现象,应对多元文化对农村的强烈冲击。

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保证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

由于社会结构转型的冲击,部分地方政府“唯GDP”追求政绩,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足,观念落后,重视不够,整体把握不到位,长期忽视农民真实的文化需求,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人才匮乏等原因,导致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投入不够,渠道单一,设施建设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内生动力不足,传统性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滞后,缺乏发展活力,农民文化需要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和满足。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就是要尊重民意、改善民生、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克服根深蒂固的小农价值观,引导农民群众建设自己的文化组织,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促进农村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社会各界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保证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7]要对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状况以及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需求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研、问题分析和原因透视。如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所有制成分多元化和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化的条件下,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什么?有哪些?马克思主义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有无差距及其主要表现在哪里?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弥补?如何用大众文化心理认同马克思主义,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农民中的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真正走进农民、深入人心?[8]

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主义新文化

意识形态只有实现了大众化,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为执政党奠定牢固的政治合法性基础。用马克思主义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民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贯立场,也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崭新的时代呼唤与时俱进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才能为文化素质不高、思想意识相对落后、理论水平较低、易受非主流思想及外来文化影响的广大农民所掌握,化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武器和巨大的物质力量。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就是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运用浅显易懂的大众语言,选择符合农民意愿的宣传载体,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风气派,转变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奥难懂的形象,消除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距离感,激发农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广大农民充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自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主义新文化。

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化、现实化和通俗化研究。具体化,即摒弃脱离时代和客观现实的抽象、空洞的意识形态灌输和说教,改用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体情况、问题和事例来说明和解释马克思主义;[9]以生活现实为源泉,从新型农村社区生产生活现实问题入手,紧密围绕发展农村经济,突出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增收主题,着力解决广大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真实反映、切实维护和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物质文化利益、愿望和需要,不回避矛盾,不忌谈困难,认真选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关系到农村发展和农民切身利益、符合新型农村社区社会实际、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现实需求的理论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点,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普及,帮助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排忧解难,通过解决民生问题,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信力和感召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统一;[10]通俗化,即用大众化、本土化、方言化的通俗、生动的语言和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和繁荣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通过文化建设负载意识形态宣传,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效果,把深奥的理论转换成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层次清晰、简捷明快、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使书本的理论成为生活的理论,变成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自觉行动,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在新型农村社区的传播方式变革创新研究。让马克思主义主动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报纸杂志、广播、手机、互联网等重要传播领域,牢牢掌握现代传播媒介中的话语权。既要继续发挥和增强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有效性,加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管理创新和内容创新;又要拓宽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现代传播手段尤其是网络在新型农村社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利用与开发。摒弃教条化、形式化、片面化的简单、生硬的宣传和灌输,利用和培养本地乡土文艺人才,让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用喜闻乐见的“三句半”、快板、小品、皮影戏、渔鼓、腰鼓、红歌会等,自编、自导、自演反映本地改革开放成就和理论学习宣传题材的身边人、身边事,使马克思主义以特殊的文化理念和价值符号,以生活化的“非意识形态化”方式,体现和附着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无意识的大众化文化、文体娱乐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传播和发挥作用,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观看文艺节目中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入耳又入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效果。要发挥新型农村社区互联网的优势,借助远程教育设备,及时更新信息资源,向新型农村社区居民有效地传递、解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开发新型农村社区手机短信平台,通过红色短信传递、普及马克思主义,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语言展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要针对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通过深入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家里、田间地头,举办农民座谈会、听证会等途径协商交流、倾听心声,借鉴中宣部组织《六个为什么》《七个怎么看》、湖南省委宣传部《热点话题谈心录》《科学发展新歌谣》的编写手法,精心设计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及时宣传、报道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用朴实鲜活的具体事例去感化他们,让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发至内心地理解、接受和喜欢马克思主义。

五、对农村社区文化进行处境化理解和阐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农民唱主角

要发掘和阐释农村社区文化概念内涵,明确建设方向,以先进文化为思想基础,立足本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在对泰勒式文化定义批评的基础上,可将农村社区文化定义为一群农民日常生活所共同享有的处境化经验及其价值规范,主张对农村社区文化进行处境化理解和阐释。[11]如此,将看到经历过社队制、村组制、社区制三次重大改革后的中国农村社区文化正在遭遇千年未有之变化,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由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农村服务由农民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发展服务为主转变;农村社会由静止、封闭向开放和流动转变;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农村社区由生产和行政共同体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变;国家和市场的力量正在重新建构中国农村社区文化。[12]新型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是一个停留在文艺活动上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建设一个社会氛围和心理归属,营造健康的社会心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就是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将建设农村社区文化与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相结合,强化基层领导人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加强设施投入和管理,建立城乡社区文化资源整合机制以及促使国家投入和“三农”积极性发挥“合力”的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主体培育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发掘和培养农村乡土艺术家,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提高农村居民社区文化建设意识,让农民唱主角,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和促进社区成员的普遍参与,“创造性地破坏”旧观念,培育新的“生活共同体”理念,使新型农村社区真正成为守望相助、首尾相济的共同体。

[1]乔成邦.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功能及建设路径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12,(9) .

[2]杨世松.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探索[J]. 决策探索,2011,(12) .

[3]范春婷.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观察,2012,(1) .

[4]江泽民.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3.

[5]廖胜刚. 西方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的研究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7,(1) .

[6][9]李海.当代西方政党意识形态新变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回应[J]. 理论导刊,2011,(12) .

[7]李长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1) .

[8]颜旭.论作为文化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2008,(5) .

[10]唐学文.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途径[J].湖湘论坛,2011,(3) .

[11]吴理财. 处境化经验: 什么是农村社区文化以及如何理解[J].人文杂志,2011,(1) .

[12]吴理财.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文化的变迁[J].人民论坛,2011,(24) .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马克思主义农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