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思燕 邱 远 姚志强
(河源市社科联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河源 517000)
2228 年的岁月嬗递,造就了源远流长、灿烂丰厚的客家文化。河源作为客家先民聚集地的岭南古邑,向来以重视和传承家教著称于世[1]。每个家庭、家族无不看重自己的处世思想、应世经务、习行态度、家族文化对子孙的影响,要求子弟继承家庭、家族的良好家风、家貌。而这种传承的载体就是家训。
客家家训是维系客家传统社会的重要事像,是客家先祖教诲和训勉子孙立身处世、兴家振业和旺族繁衍的教育载体,包含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及2000 多年来客家人追梦进程中衍生的爱国崇祖、勤劳恪俭、敦和包容、淳朴简约、谦厚内敛、向善好客、笃信守义、崇文重教、坚韧自强等可贵精神,演绎成为今日珍贵的文化活遗产。因为在客家人心中,传家之训仍然神秘、敬畏而仰望为盼,成为传承民族价值的重要印记,值得后人敬畏珍惜和传扬光大。
万事万物,皆有其道。客家古邑家训的精华部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在许多方面忠实反映和记录了客家的传统美德和民系精神,其要旨在于训以治家、养德、育人,其内容大体上涵盖了人生智慧的四大方面,即本文所言之“四道”:言行举止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为官之道和交友齐家之道。这“四道”堪称客家古邑家训最值得品鉴、承传和弘扬、接续的智慧之光。
所谓“道”,本义是指道路、方向、途径,后演绎为法则、规律,即道理。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客家古邑家训之言行举止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为官之道和交友齐家之道为“四道”,即是老子所云的非常道,源自客家先辈迄今二千多年的智慧实践和卓绝磨砺,非细细品鉴而莫能体察体悟。
古语云:“举止造人品。”这话很有道理。老子亦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言行举止之道可谓是一切人生之道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言行举止之道的禀赋,人生之道便无从谈起。客家古邑家训在言行举止方面的涵养和训诫,具有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认识和生活经验,更有先辈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后人留下的垂范和理性思考。下面采撷几则家训品赏,以飨读者。
客家邓氏以家训的形式制订了行为规范“十则”,并严格执行,以对子弟言行举止进行培育和训导,可谓简约而不简单。所谓“十则”,是指崇宗敬祖、孝敬父母、和睦兄弟、联亲联谊、培育后代、尊师敬贤、勤俭持家、遵纪守法、绝禁吸毒、戒嫖戒赌等[2]。
客家刘氏刘广传则制订了行为规范“十四条”对子弟进行教育,更加全面和具体。行为规范“十四条”依次是:敦孝弟、睦亲族、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隆师道、修祖墓、戒犯讳、戒争讼、戒赌博、戒淫恶、戒犯上、戒轻谱[3]。
客家卢氏为了培育和训导子弟言行举止,制订出针对性、比照性、警示性更强的“四戒四勉”行为准则。所谓四戒,是指戒尔好勇、好勇取祸、一或不忍、身亡家破;戒尔悖逆、悖逆取凶、王法不宥、天道难容;戒尔纵欲、纵欲成疾、气虚血枯、服药无益;戒尔骄傲、骄傲取怨、人道恶盈、须观谦录;所谓四勉,是指勉尔谨言、言必当可、伤易伤颊、祸端在我;勉尔读书、读书最好、显亲扬名、书为至宝;勉尔循理、循理最好、事依理行、有何烦恼;勉尔勤俭、关系甚重、勤则成功、俭则裕用[4]。
可见,无论是邓氏的行为规范“十则”,还是刘氏刘广传行为规范的“十四条”,以及针对性极强的卢氏“四戒四勉”行为准则,无不融入了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仁义礼智信”元素,融入了客家人爱国敬祖、勤劳坚韧、淳朴简约、谦厚内敛、包容敦和、利众向善、笃信守义、崇文重教、开拓进取等民系特质思想,使后人言行举止之道明晰而坚定地指向“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以及“正、善、耕、读、和、勤、俭、约”等根本要求。客家人坚信:良好或优雅的言行举止对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标准、操守品行,乃至生活习惯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各家子弟不可不学,不可不行,更不能怠慢。
客家人的为人处世观朴素、简约而实在,追求的是“有理走遍天下,冇理寸步难行”“忠厚唔蚀本,刻薄唔赚钱”“与人方便,自家方便”“耕田唔怕草,读书唔怕考”[5]。客家谚语形象道出的信条和准则,特别强调身体力行,所谓:“做人做事天地良心”“牙齿当金使”“讲规矩”。可以说,“外圆内方”是客家人为人处世之道的最高境界。
以客家苏氏的为人处世家训为例[6],家规言:“凡为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老小有序,礼义廉耻,为人豪杰,士农工商,各守一业,和善心正,处事必公,费用必俭,举动必端,言行必谨,事君必忠,为官必廉,乡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非义不取,不近声色,不溺贷利,尊老敬贤,救死扶贫,奸诈勿为,盗偷必忌。不善者劝之,不改者众与绝之。凡吾子孙,必遵家规,违者责之。”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孝亲敬长,睦亲齐家”是客家人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治家谨严,勤劳节俭”是客家人推崇备至的治家之方。客家人普遍认为:齐家与治家是紧密联系的,而勤劳节俭则是治家的重要环节。客家人一以贯之将个人的品性与家庭的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有“贵名节,得家声”之训。“救难济贫,助人为乐”是客家先哲先贤一致要求子弟必须遵行的传统美德与高尚情操。“宽厚谦恭,谨言慎行”是客家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内容。客家先哲先贤认为,个人除了要“吾日三省吾身”之外,还要言行谨慎,行为谦恭,因而许多家训都一再叮嘱子弟要谦恭谨慎,宽厚待人。
客家廖氏家训将子弟为人处世之道归为“四理”[7],实在是至深至简,至理至约,人人当读,人人当记,是教育子弟后人为人处世之道的宝典之作。廖氏家训曰:“天理当存,存者盛之;地理当好,好者兴之;人理当尽,尽者安之;书理当习,习者荣之。人生具此四理而行,则仰不愧,俯不怍,天地庇,鬼神佑,祖宗福,父母顺,兄弟和,夫妇恭,子侄敬,朋友信。又何患乎身名之不著于国家,徽声之不传于后世哉。勉之!”
客家谚语云:“唔怕一时穷,就怕唔读书”。读书与为官,在客家人心目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和功用。在传统社会,客家人重视教育,更多是与“做官”联系在一起,以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为旨趣。“读为出仕”是客家人读书梦寐追求的最高境界,其次才是蒙养、明理、知礼、认义。所以客家人无论贫富、高下、内外,都是举家举族合力供养子弟读书,鼓励子侄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做好官。这成为客家人举家举族、乃至宗亲荣耀的头等大事。谓之“智从书出,士冠四民”[8],继而演绎成客家人最具世俗的勤读动力和自觉苛求,也成为客家人光宗耀祖、光耀门庭、垂范后人,乃至兴家兴业和振族兴宗之要道。
客家朱氏家训《蒙养当豫》云:“闺门之内,古人有胎教,有能言之教,父兄有小学之教,有大学之教,是以子弟易以成材。今俗教子弟者何如,上者教之作文,取科第功名止矣,功名之上道德未教也;次者教之杂字柬笺以便商贾书计,五者教之状词活套,以为他日刁猾之地,是虽教之实害之矣,族中各父兄须知子弟之当教,又须知教法之当正养正之,当塾七岁便入乡,学字学书随其资质渐长,有知识便择端懿师友将正经书史严加训迪,务使变化气质,陶冶德性,他日若做秀才、做官,固为良士为廉吏,就是为农、为工、为商亦不失为醇谨君子。”
客家王氏先辈专门写就《勉学》诗劝学子弟:“基业相传事何如,儿孙须早教读书;囊萤映雪追贤士,凿壁断机赞大儒:学不专心空企仰,行非正道枉奔趋,亲贤如入芝兰室,彼此何人思丈夫。”
客家廖氏先人也专门写就《勉学歌》,训诱子弟要勤读书: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盥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诵不绝吟。食了饭,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听书后,莫撄情,书中之理去推寻。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沐浴毕,听讲文,文中之理须辩明。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读书便说文。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后生家,只殷勤,何愁他日无功名。
客家郭氏家训《课诗书》对童蒙养正之功也给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曰:“人性皆善。但气拘物蔽,便为习俗所污。非诗书无以变化气质。古圣人,童蒙养正,孝弟、谨信、亲爱之余,即继以学文。若赋性聪颖者,务博通经史,为世名儒;即秉资愚鲁者,亦须讲解《论语》、《孝经》、小学、文字,使知为人之道。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读书一日不可失。”
客家甘氏家训诫勉子弟读书要崇尚“苦读”,方能功成名就,曰:“衣食既足,当知礼仪,子弟失学,愚顽可嗤,自失擅权,人皆怒视,无力争生存於社会,何颜入对越之厅堂,兴学育才,光大门第,在斯举矣,此传家应以苦读为贵”。
和平县林寨客家陈氏陈升成写就《勉人读书调》,文云:“铁杵磨针从渐就,决胜殷周岂妄功。东初白,西闪红,年华易迈,岁月易穷。毋以春风暖,夏日温浓。毋以秋风凉,冬雨溶溶。须念六月炉边铁匠,三冬水面鱼翁。彼岂不知寒暑,只云业在其中。发奋忘食,孔子坐以待旦。周公圣,且不解夙夜。何况质属平庸。苦苦有功,不苦苦无穷。苦尽甘来日,方知苦有功。”[9]
读书之道,客家人首先强调早期蒙养教育的重要性,所谓“蒙养当豫”;客家家训还特别注意子孙的修身教育,强调所谓的“变化气质,陶冶德性”[10];当然,“兴学育才,光大门第”[11],激励子弟勤奋勉学,立大志、成大器的家训也为数众多。
客家人“读为出仕”的崇官教育一直贯穿家庭生产生活和家族活动的始终。“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勤心打石石成花,勤心读书易做官”等便是形象的写照。但是,对于为官之追求,客家人又是比较含蓄低调的,罕见有专门的章节长篇来诫勉子弟,只查见杜氏家训对“欲为仕,须立志”有专门的训导,曰:“品贵高而气贵下,行宜实心宜虚。贤者尔曹亲,恶者尔曹远。人方有欲要自省,朝夕补救正相宜。自知之明曰为贵,迷而不悟最可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惟贤唯德受人敬,惟谨为慎可处事。为学当知有不足,处事当知留有余。浮躁骄纵难成器,强梁忌刻无长理。知耻忍辱扩胸腹,苦骨劳筋炼精神。须臾不可萌者贪,从业终身不离敬。得来一誉虽荣耀,不如一诀启后人。”[12]
对于做好官留青史的“秘笈”,论述最为透彻和经典的莫过于连平县客家颜氏家训传承下来的“三十六字”官箴,即“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1]这段短小精悍的文字,以其深刻的内涵、丰富的哲理和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不但成为连平颜氏家族的家训,传于后人,教育后代,造就了颜氏家族在清代以“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显赫家世,成为当时全国“二十八世家”之一,也受到后人的推崇和仰视,被后人视为为官者的警钟、做好官的“秘笈”、留青史的箴言,成为历史上许多“清官”的座右铭,传承至今。
可见,客家人的为官之道就像客家人的本色和品质一样,简约而不简单,朴素而至理,“公”“廉”两字为之道。
交友齐家之道是客家家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思想主要包括以圣贤为范的立家之道、以教子为先的兴家之道、以勤俭为务的持家之道、以睦亲为上的齐家之道等内容,它们是承载客家圣贤人格思想和教化方法的有效载体,是客家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主要涉及教子慎交友的道理和处理家庭关系、家庭事务的方法。
客家人对子弟的交友是非常重视的,认为是关乎教子成与否的重要外在影响因素,所以坊间有“交友交得好,一世都会好”之说。
故,客家贺氏家训《慎交友》云:“敬贤师、交益友、远小人。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为良师益友,互敬互爱,互帮互助,黑者居心不良,缺德之徒务而远之”。
客家余氏家训《慎交游》更进一步训诫子弟曰:“与善人交,如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俱化矣!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之俱化矣!”又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麻生蓬中不扶自直,故君子必慎。”所与乡党中笃志力学,孝友忠信之士,朴诚淳厚,好善乐施的人是良友也。率子弟亲之、近之,舍己以从之。至以恃势凌人、矜才傲物、美衣粉脸、嗜酒行窃、赌博奸淫、生事犯法、丧良瞒心、欺骗之辈、戒子弟远之、避之,自省而改之。庶交游须正随而邪避远也。”
对于齐家,客家先哲先贤颇有心得。
客家罗氏治家祖训曰:“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君子所贵者仁也,臣子所贵者忠也,兄之所贵者爱也,弟之所贵者敬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交朋友贵乎信。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卑于我,我也必尊之,不肖者,年虽尊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勿矜已之长。仇将以善解之,怨将以宽散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竞以恶小而为之。人有过则谅之,有善则扬之。处公无私,治家无仇。勿损人利已,勿妒贤嫉能。勿逞怒而报横逆,勿非理以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必从。诗书不可不读,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守我之份理也,听我之命天也。人能如此,天必相之。此乃日常言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不可不慎哉。”[13]
客家温氏治家格言也堪称典范:“人生在世,富贵在天。光阴似箭,日月如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我检讨,刻苦耐劳。壹饭壹菜,来之不易。不可毁灭,更加爱惜。严父教谕,慈母良言。尊老敬师,兄弟和蔼。夫妻如宾,爱护慈幼。万事商量,家中必庆。百行当中,以孝为先。勤俭美德,安康积蓄。大富由天,小富由人。凡事三思,不可强求。对于社会,宽容善良。处事须要,必留馀言。修心养性,容忍其身。谦虚亲睦,礼让相待。诚心修行,必有馀福。家庭和气,内外和谐。和平共处,劳其筋骨。健康财源,饮水思源。思祖来脉,敬天祭祖。是谓治家,正规则也。”
一言以蔽之,客家人交友齐家之道,在于“正、善、和、孝、勤、读、俭、约、慎”。
客家古邑家训虽然涉及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做人、做事、读书、修身、齐家,实质是对人格伦理的教育和道德理想志向的培养。最为可贵的是,客家家训的旨趣从表面上看,其落脚点和着力点是子弟个人而非家庭家族,实质却是指向家庭家族,指向民系,发出了最具有客家气质和特色的训诫和嘱告,给出了“勤劳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善正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厚传家之本”的最高语境[14],高度契合家训以治家、养德、育人之本意,自成教育体系,自成民系文化。
21 世纪的中华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带来道德和传统文化的复兴,这终将体现于教育体系之中。研究传统家训对发展现代家庭教育,对于创立具有新时代精神的中华民族家庭教育内容,发挥其伦理教化与维护社会稳定功能,古为今用,敬畏传统,珍爱优良传统,显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重构作用。
作为客家人的后代,对于先哲先贤的训导、嘱告、诫勉、垂范,我们仍然能够感同身受,从中既可以感知客家族群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承,也可以体悟到道德的传承和文明的传播,为先贤先哲的智慧、理性和感动天地的态度而折服,追寻、尊重和思考,进而敬畏珍惜,坚守传扬。
所以,客家古邑家训文化所彰显的人生智慧的“四道”之光,对于破解今日社会道德滑坡、公德意识薄弱、美德式微等在社会快速转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可谓用之恰逢其时,若加以科学继承、辩证扬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必能实现今人“修、养、治、平”的完美统一。
[1]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河源市文明办.客家古邑家训[Z].河源,2014.
[2]紫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紫金县档案局.紫金文史之姓氏篇( 第十八辑) [Z].紫金,2006.
[3]刘伟权.龙川县刘氏族谱[Z].龙川,1995.
[4]紫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紫金县档案局.紫金文史之姓氏篇( 第十六辑) [Z].紫金,2004.
[5]中共河源市委宣传部,河源市文明办.客家古邑文明谚语[Z].河源,2014.
[6]紫金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紫金县档案局.紫金文史之姓氏篇( 第十七辑) [Z].紫金,2005.
[7]龙川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龙川文史之龙川姓氏渊源( 上) ( 第十六辑) [Z].龙川,1995.
[8]龙川吴氏族谱编委会. 龙川吴氏族谱[Z]. 龙川,1997.
[9]陈金文.紫金县陈氏族谱[Z].紫金,2003.
[10]何福添.龙川何氏源流[Z].龙川,1995.
[11]李佛水.龙川李姓氏族谱[Z].龙川铁场,2000.
[12]紫金杜氏族谱编修委员会.紫金杜氏族谱[Z].紫金,2006.
[13]龙川罗氏宗祠祠志编辑委员会.龙川罗氏宗祠祠志[Z].龙川,2010.
[14]马氏修谱委员会.马氏族谱[Z].龙川,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