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文化的个性塑造与建设
——兼议南通城市文化发展

2015-03-20 13:18
文化学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南通文化

杨 帆

(南通职业大学社科部,江苏 南通 226007)

一、文明、城市与城市文化

在城市发展史上,人类文明一直与城市的发展相辅相成。芒福德认为,“房舍、圣祠、蓄水池、公共道路、集会场地——此时尚未形成专门化的集市——这一切最初都形成于村庄环境之中”[1],随着村庄的出现,可以说,城市的胚胎构造业已孕育于村庄之中,公元前4000 年人类最早出现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是一个例证。其特征就是通过村庄发展,逐渐形成道德、政府、法律、正义等现代城市所具有文明特征。

从考古学上讲,文明的形成与城市密切相关。衡量文明是否形成的标志大致包括城市、文字、青铜器制造三个方面。其中,首要标志就是城市。考古是否能够挖掘出城市的遗址是考量文明是否形成的关键。城市和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证明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演变。

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2]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院士也认为,“文明社会基本的三要素是城市、文字和金属冶炼,而其中以文字最为重要”[3]。

反过来看,城市也承载着人类文明,巩固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并且把人类文明带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没有城市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始终是她所缔造的城市。城市代表了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具有想象力的恢宏巨作,证实我们具有能够以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自然的能力。”[4]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符号,而且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据新浪网全球宏观经济数据资料,“2012 年全球城镇人口总数达36. 9 亿,约占全球总人口58.5%”[5],比2008 年的50%上升了8.5 个百分点。而这之前,“1800 年,只有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1900 年,有14%的人口生活在城市”[6],这充分说明城市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相关趋向。

要促进城市的发展,必须依赖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让城市发挥更大作用,由吸附的“磁体效应”向容纳的“容器效应”、引领的“火车头效应”递进,必须把当下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未来联系起来,这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人类从乡村发展到城市,在城市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城市文化,它既包括“城市中富有文化内容的建筑、设施和所有精神文化产品、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也包括城市所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形象气质,城市民众的人文素质和生活方式,都是城市文化的内容和研究的对象”[7]。

以南通为例,在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张謇的推动下,开启了其城市化的步伐,创全国城市建设之先风,因而得名“近代第一城”。南通不仅起步早、发展快、功能全,而且其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独特发展模式,更是创全国之先。南通就是张謇救国图存、发展经济的早期现代化的产物,它是张謇在学习西方城市理念的基础上自觉规划、建设和经营的城市。其城市文化有近代底蕴,又博采众家之长,兼容并蓄、中西合璧,颇具特色。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此消彼长,南通城市文化与当代最先进的城市文化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城市文化的滞后制约了南通城市的发展。目前南通还处于长三角16 个城市的中游,如何让南通在长三角与毗邻的苏州、上海相比有特色,在全国与深圳、青岛、大连相比有优势,让南通城市文化这棵老树开出新花,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二、城市文化个性塑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建设逐渐由盲目走向规范,对城市的定位也不断回归理性,城市逐步由功能化向复合化的方向发展。作为市民生命展开的场所和情感倾诉的空间,城市日益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形式。它承担着经济功能,更是一个文明集聚的中心体。改革开放30 年来,城市建设更多体现在建筑物的拔地而起、宽阔的马路和气派的CBD 商业中心。同时,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却被人为地、粗暴地割舍。故而城市需要个性,需要源远流长的历史,需要涵盖人们生活的文化场域。城市建设不是以生产性或消费性为目标,而将重心置于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塑造高质量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空间。

人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视经济功能、物质结构,忽略精神气质、文化内涵。作为城市灵魂的文化底蕴一点点从城市中抽离,到处都是摩天大楼,绝少有“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历史标志。城市没有了历史的传承,就没有了人文气息,其基本特征就是城市底蕴的消失。简言之,城市的文化设施和场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的文化号召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等都是底蕴,这也是城市的文化个性表现。放眼世界,比如罗马、巴黎、维也纳、伦敦,中国的苏州、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都表现出城市鲜明的文化性格。因此,个性和特色是区分城市的显著标志,是彰显城市魅力的厚重名片。

要培育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外者,树立独特的文化形象;内者,秉持鲜明的文化气质。内外兼备,方能让城市在世人面前脱颖而出。当然,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必须是本乡本土的原始积累,而不能假于外物。从城市所涵盖区域内自我发展的气质、形象,才最生动,才最有感染力。国内外举世瞩目的文化个性名城都证明了这一点。

城市的文化个性如何确立?这需要从历史、现实两个方向出发。从历史角度去塑造城市的文化个性,必须发掘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加以确认、保护和弘扬,然后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文化个性的定位。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要使文化个性在城市建设中得以贯彻和强化,必须努力留住城市的原生态文化。在城市历史原有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方面,尽可能地加以保护和维护,确保立足于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一致性,从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特色出发,贯彻到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当然,在培育文化个性和城市特色的过程中,要尊重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因城制宜,立足于自然、历史和人文条件,依托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从而实现城市与自然、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和谐共生。这个过程中,关键是以历史为准绳,保护好城市的文脉,利用城市所积淀的深厚资源,“坚持延续文脉,把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作为培育文化个性的源泉和根脉,把历史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入先进文化的发展潮流。”[8]加强城市文化个性的顶层设计,不断改善文化环境、培固文化基础、优化文化源流,最终形成城市文化独特的鲜明个性。

南通作为中等地级城市,要发掘城市文化个性,必须先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延续城市底蕴风貌。保护好不可再生、不可替代、不可逆转的遗产资源,把濠河、唐闸近代工业遗存、寺街等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域重点规划保护,因为这是南通文脉的载体和具象。还要做到历史文化遗产“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代际公平”,也就是说,让文化遗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先辈留下的遗产资源能够尽可能完整地留给后人,从而延续城市的底蕴和灵魂。

与此同时,南通作为一个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的城市,“水”在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南通的快速发展,以濠河为核心的“第一生态圈”已满足不了市民对生态体验、文化休闲等活动的需要,势必需要“第二生态圈”来完善通城整体生态体系,因此,以历史文化为依托,把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两河两岸”作为重要的绿色中环,在以濠河为“第一生态圈”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通城“第二生态圈”。在这一南通城市空间特色体系中,“第二生态圈”就是要构建濠河内环,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中环,九圩港、新江海河外环的“三水环抱”整体发展布局,整合通扬运河、幸福河、秦灶河、胜利河、通甲河、南川河、任港河、城山河、西山河、姚港河“通津九脉”,有效联通南通承载空间,构建南通的城市水陆空间全景特色。

三、城市文化资本构建

城市要发展,光重视塑造城市文化个性作用还不够,还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城市文化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便整合城市内部诸要素,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繁荣,实现“让生活更美好”的旨归。这就需要“城市文化资本”理论参与到其中。“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由南京大学张鸿雁教授在其力作《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率先提出,由“资本”“文化资本”到“城市文化资本”不断演进而来。16 世纪的重商主义首次提出“资本”的概念,经由马克思进行科学定义,进至法国学者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文化资本”理论,张鸿雁教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城市文化资本”理论。这在我国城市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提出,要建设好城市文化,必须从城市自身所具有的的文化积累、历史文化遗存、市民生活方式、城市组织生产方式以及城市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等一系列具备资本属性与意义的要素出发,全面、系统地进行顶层设计。如果仅局限于城市文化个性的塑造与树立,只能是“管中窥豹”“盲人摸象”。由此可见,要把“城市文化资本”经营好,要从城市资源、城市形象、城市空间场域等多角度考察。

首先,挖掘城市资源。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各种要素的聚集和流动,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有机综合体,其核心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技术和人才,还包括城市社会结构关系、社会竞争环境、城市政策、人才成长环境、人文环境和城市形象及“城市文化资本”的运作等。城市资源的任何一项要素发展不充分,都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城市文化资本”的研究得出,现代城市社会的核心性竞争力资源具有可再创造性。如城市物质要素、文化要素、人文历史资源、城市文化产业、城市创意产业、城市的管理环境与水平、城市的文化魅力等,都可以通过新的整合模式建构成一个新型的城市核心竞争资源体系,而且这些“资源体系”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在“城市文化资本”的丰厚程度。拿南通来说,从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看,南通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城市,由张謇苦心经营而被誉为“近代第一城”。这就是南通的历史底蕴和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南通的城市建设不妨以张謇为核心,以民国文化为主题,融合在南通留下印记的近现代名人,打造具有近代风情的城市文化。从自然资源方面看,南通“滨江临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之内城的濠河贯穿其中,使得南通别有一番风貌。濠河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整个濠河弯曲迂回,绕古通州城(现在的南通老城区)流动,水城一体。因此,南通“水包城,城包水”,成为具有独特景观的城市,被赞为“东方威尼斯”。故而以濠河为主线,打造南通“水城”文化,是南通未来城市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树立城市形象。所谓城市形象,“主要由城市的自然景观、城市的规划布局、城市人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以及政府的管理模式等要素构成”[9]。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也就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本”。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就是一个优质的“城市文化资本”,不仅对外具有召唤力,而且对内具有自律力。要提升城市形象就是要通过对城市内部各子系统间的整合,来改变城市内在结构,调整城市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以达到对内增强城市凝聚力、对外增强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以南通为例,南通除了被中国工程院吴良镛院士实证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之外,还在2002-2009 年间相继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城市形象饱满而丰硕。在此基础上,概括、凝练“五‘城’七‘乡’”的城市文化形象,辅之以南通独特的区域文化优势,即“港口文化”“海洋文化”“大桥文化”和“长江文化”的融合,构成南通城市文化符号体系,这也是南通整体的城市文化形象。

再次,构造城市空间场域。城市空间是有限的,而优质空间更是稀缺的,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优势空间,往往需要某种前提——“或是对一个城市来说对多数人所构成需求与消费的最短距离、或是历史流传至今的文化中心、或是有某种特殊意涵的人文区位中心、或是典型的生态意义上的结构节点、或是值得关注的景观区域等”[10]。城市空间的有价值性,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还包括政治、文化、宗教和真善美意义上的。城市空间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人类的一种体验。人的生存与社会群体竞争的核心,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张鸿雁教授说,“从本质上说,‘城市文化资本’是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的,并通过一定的空间形成构成了‘城市文化资本’的时空意义”。

吴良镛院士在描述张謇对南通的城市规划说,“他将工业区选在城市西郊唐闸、港口区定在长江边的天生港、城市南郊狼山作为花园私宅及风景区,三者与老城相距各约6公里,并建有道路相通,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的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可以合理发展”[11]。这样的一城多镇、分片布局的模式在当时的城市规划中,可谓独领风骚、引领时代潮流。如今,南通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筹规划,合理优化城市布局。围绕目前南通“一中心三城市”(一中心,是指南通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三城市”,就是要把南通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特大城市和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城市定位战略,彰显时尚秀美、精细协调的城市魅力,建设“江风海韵北上海、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目标,开展南通“通津九脉”特色空间城市设计,打造“通津九脉,三水环抱,桥港联动江海门户”的空间特色,进一步彰显江海特色,优化城市形象。另外,要凸显南通的“江风海韵”,必须把南通的主城区即崇川区的工业进行转移,实施城市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升级优化发展。确保大力发展主城区的第三产业,构建宜居的城市布局,而在港闸区、通州区和崇川区的经济开发区,则重点建设第二产业,逐步实现缩小“第二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的战略步骤。利用港口优势,强抓通州湾、洋口、吕四三大港口,把港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最终,规划一个优质的城市空间场域,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的理想目标。

城市史专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的东西为活艺术形象,化生物的繁衍为社会创造力。必须创立起一种计会组织形式,使之能处理现代人类所掌握的巨大能量:这种创立为亚于原先把发展过大的村庄及其堡垒改变为核心作用的高度组织起来的城市那样大胆,不创立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城市不可能行使积极的功能。”通过塑造城市文化个性,梳理、评估城市文化存量,精心经营“城市文化资本”,城市的发展一定能够尽善尽美。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等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 世纪( 上册) [M].吴象婴等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9.

[3]徐龙国.中国古代城市与文明起源[J]. 管子学刊,2003,(2) :83.

[4][美]乔尔·科特金. 全球城市史[M]. 王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6.

[5]http: //finance.sina.com.cn/worldmac/indicator_SP.URB.TOTL.shtml,2014-06-16.

[6]汪民安. 城市文化读本[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7]杨丽萍.城市文化手稿[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4.

[8]夏泽良.培育城市文化个性的思考[N]. 中国文化报,2011-09-30,(2) .

[9]陈永新. 论城市形象资源的理论界定与实践意义[J].经济体制改革,2003,(6) :159.

[10]张鸿雁.城市文化资本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1]吴良镛.张謇与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N].人民日报( 海外版) ,2003-06-18,(3) .

猜你喜欢
南通文化
文化与人
南通化肥综合进价继续上扬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南通一月份化肥价格维持平稳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