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民
(甘肃天水师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梅尔·布鲁克斯的喜剧世界
王惠民
(甘肃天水师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梅尔·布鲁克斯的喜剧电影生涯贯穿新旧好莱坞交替的时代,他对各种好莱坞商业题材电影喜剧化进行改造,显现出超强的新类型研发能力,自他肇始,新好莱坞的喜剧面貌具备后现代的文化内涵。
好莱坞;喜剧类型;商业电影
出生于1926年的美国喜剧导演梅尔·布鲁克斯,有一个在中国能引起共鸣的绰号“好莱坞赵本山”,这个绰号形象地指出布鲁克斯喜剧类型电影的两大特点:俗,影响广泛。本文对布鲁克斯的电影经历和他对好莱坞喜剧电影类型体系的影响作简单介绍。
梅尔·布鲁克斯真实姓名叫马尔文·詹姆斯·卡明斯基(Melvin James Kaminsky),梅尔·布鲁克斯只是他的艺名,他于1926年7月28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一个俄裔犹太人移民家庭,12岁时父母双亡,他声称自己对幽默的黑色理解能力和自己在孩童时期父母早亡密切相关。布鲁克斯的戏剧表演生涯是从一个小鼓手开始的,经过一段非常短暂的学校教育之后,他被招录到美国海军服役,二战后,他在卡兹凯尔斯的一间夜总工会找到了一个鼓手的工作。他努力地锻炼自己在喜剧表演方面的能力,与同时期出道的伍迪·艾伦一样,千方百计地为电视台写脱口秀的笑话台词,在娱乐秀节目中串场打杂。正式进军好莱坞之前,他先后参与制作了《Your Show of Shows》《Caesar's Hour》《Get Smart》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电视届耳熟能详的脱口秀节目,渐渐引起了美国观众对他的注意。
布鲁克斯电影处女作《制片人》拍摄于1968年,这是一部套用百老汇经典喜剧话剧桥段改编而来的电影,布鲁克斯在拍摄这部电影处女作的时候,给自己订下一条规矩:拍摄影片要全面掌控,既要自己编剧,也要自己导演、自己表演,更要自己当制片人。这一全面掌控影片制作的习惯贯穿他的电影生涯。《制片人》获得了 1969年第 47届美国奥斯卡电影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制片人》成功之后,布鲁克斯继续行走在他独具颠覆风格的喜剧创作之路上,1974年又相继拍摄出了了《新科学怪人》和《灼热的马鞍》两部代表性的作品。从口碑到票房上,引起了极大地轰动,成为了是好莱坞七十年代炙手可热的喜剧片导演。随后的 30多年间,这位“好莱坞赵本山”又拍摄了《无声电影》(1976)、《紧张大师》(1977)、《罗宾汉也疯狂》(1993)等一系列佳作。2001年,75岁的布鲁克斯又将旧作《制片人》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在各大媒体上好评如潮,票房大收,还为布鲁克斯摘得最佳音乐剧剧本、最佳音乐剧和最佳音乐奖等 12项托尼奖。近半个世纪的从影生涯,布鲁克斯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拼搏,陆续摘取了托尼奖、艾美奖、格莱美奖和奥斯卡奖,检阅世界影坛,能够同时获得如此全面奖项的艺术家不会超过十人。人们经常拿布鲁克斯和另外一个喜剧天才伍迪·艾伦做比较,然而,与伍迪·艾伦作品中独特的知识分子趣味和高冷的喜剧细节相比,布鲁克斯选择他独有的搞笑方式,呈现了一个根植于美国喜剧主流观念的通俗剧模式。与伍迪·艾伦的处处显现精英主意的风格倾向不同,布鲁克斯的喜剧影片有天然的反智式的特点,这点和美国主流的喜剧电影观念一脉相承:以小人物挑战权威为故事线索,以表现上流社会丑态为主要噱头,并且加入种族主义的矛盾题材,“美国赵本山”就是如此引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喜剧影片的潮流。现今布鲁克斯已年逾八旬,对于世界影坛而言,布鲁克斯本身就是一个还未褪色的喜剧经典。
梅尔布鲁克斯电影生涯的巅峰时期是20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灼热的马鞍》,以这部影片为例来分析布鲁克斯的喜剧电影特色。
《灼热的马鞍》拍摄于 1974年,是一部彻头彻尾地“反主流西部片”影片。众所周知,西部片是美国好莱坞特有的类型片种,它的电影观念是用神话的方式来讲述美国历史文化的形成过程,充满对印第安人和黑人等美国历史进程中少数群体的否定性评价,几乎所有的好莱坞西部片的主人公都是白人,并且这些白人角色代表了进步的文明观,担负着拯救女性或者黑人等弱者的使命。布鲁克斯执导这部电影却逆其道而行之,把《灼热的马鞍》的主人公设定为一个黑人,白人不仅成为了影片的配角,而且都是愚蠢的、盲目自大的角色。最后的情节翻转也是由黑人主人公带领下完成的,由此可知,这部影片是以西部片的形式给予自大的美国民族一个响亮的耳光。
影片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一座安详平静的西部小镇,位于铁路开发必经之地,铁路开发商海德里·拉玛为了获得这个小镇的所有权,唆使手下塔加特等人不断骚扰镇子上的居民,并且使用恶毒的诡计,让绰号为“屁王”的威廉州长任命一个黑人巴特为这个小镇的新任警长,试图引起小镇居民的恐慌,杀死黑人警长,致使小镇出现混乱,这样就有机会趁机干预小镇,一举拿下这个地方获利。但是巴特警长到任后,在助手维科小子的帮助下,渐渐获得了镇子上白人居民的信任,不断击败海德里和塔加特等人的进攻,最后影片在极具无厘头的情节翻转中结束。
真正让《灼热的马鞍》跳出同时期喜剧片类型桎梏的,是片尾二十分钟的点睛片段。当观众以为影片就要在这种虚假小镇疯狂打闹的状态下结束时,梅尔·布鲁克斯彻底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电影喜剧类型叙事成规的要求打破了:他把镜头逐渐拉远,让观众的视野从打闹成一锅粥的人群处慢慢往外展开,远处竟然出现了洛杉矶好莱坞地区制片厂的房子,这就是跳戏!观众由此进入了一个更有想象力、也更疯狂的戏剧性场景中。随后的情节急转直下,充溢在画框内外两侧,飘忽不定。主人公时而表演电影,时而观看电影,没人分得清、也没有人在乎了。在这最高级别的噱头里,梅尔·布鲁克斯捉弄的对象不再是西部片,而是整个好莱坞的电影传统。人们在这种自我嘲讽中笑得前仰后合时,一部伟大但不登大雅之堂的喜剧经典落下帷幕。
在这部影片里,“nigger(黑鬼)”这个侮辱性的词汇频繁地从白人演员的嘴里说出来,达十余次之多。这在当时的发行方华纳兄弟电影公司看来简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除此之外,《灼热的马鞍》还创造了多个好莱坞之最,它是第一部在好莱坞主流影片中有直接表现放屁情节的电影,影片中还出现了歹徒徒手殴打老妇、单拳击倒一匹烈马的镜头(当然都是以搞笑的目的存在的,并非渲染暴力)。然而,这部影片公映之后竟然奇迹般地获得了大众的认可,黑人群体没有任何不满,表明他们理解了梅尔·布鲁克斯的用意,也许“nigger”这个词在一万种场合和用法中,只有这么一种能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梅尔·布鲁克斯找到了它,巧妙地放在了电影叙事中。
《灼热的马鞍》获得了 1975年第 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歌曲奖的提名,普通美国观众提起这部影片,经典台词也是信口拈来,那场面堪比逗比开会,和国人热衷的《大话西游》系列不相上下。秉承其夸张恶搞风格的美国连续动漫《辛普森一家》中的小男孩名字叫巴特(Bart),与《灼热的马鞍》中的男一号巴特同名,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渊源在里面。这部影片不仅代表了布鲁克斯喜剧电影的辉煌成就,也揭示了他电影创作一些艺术规律。
布鲁克斯的电影都具有类型特征,比如《新科学怪人》是恐怖片,《制片人》是戏中戏等等,《灼热的马鞍》表面上是一部西部片,但是却是一部彻头彻尾地“反西部片”的西部片。主人公巴特是一位黑人,他起先是一名底层的铁路劳工,因为用拳头去反抗了塔加特等人的残酷剥削,被文明世界的法律判定为“罪人”,这加强了与其他西部片的比较,更显现出一种荒诞,一位身负罪案的黑人主人公拯救了白人的文明世界,而这个白人文明世界的战争却是一个白人恶棍挑起的。影片的主题内涵很明显地影射了美国文明中的虚伪硬伤,所谓西部开拓者的自大神话都是建立在对自我认知有选择性逃避的基础上的,并且美国黑人对西部建设的功劳也是比较巨大的。《灼热的马鞍》摆脱了西部片片面强调白人至上的主流观念,用喜剧的手法展现了一种新形态的西部片主题模式。
《灼热的马鞍》里大反派人物,州检察官海德利·拉玛(Hedley Lemar)被他的顶头上司州长威廉屁王喊作为海德莉·拉蒙(Hedlly Leman)。而后者则是好莱坞三四十年代一位艳星的芳名。当这个检察官在威廉屁王面前不断尴尬地纠正他把名字叫错了,糊涂的州长大人大言不惭地说:“这有什么呀,现在是 20世纪了,你可以告她海德莉侵权了。”看到这里让人忍俊不禁,布鲁克斯在他的喜剧片中处处使用这种夸张的噱头,用现时代的人或者事物与过去的人和事物进行混编。像《灼热的马鞍》片尾那场著名的翻转戏——主人公大闹好莱坞片场,就是运用了这种时空冲突喜剧桥段的典型。
布鲁克斯是一位天才的电影制作人,他的喜剧魅力深深地植根于好莱坞的类型表现传统里,值得我们研究。
【责任编辑:周 丹】
I01
A
1673-7725(2015)04-0094-03
2015-03-05
王惠民(1981-),男,河南淮阳人,讲师,主要从事电影史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