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穴为主在黄褐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5-03-20 11:35俞洁陆小连莫晓枫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5期
关键词:颜面黄褐斑情志

俞洁 陆小连 莫晓枫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1)

黄褐斑,为一种较常见的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变的皮肤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称之为“黧黑斑”等。其主要特征为颜面部对称性分布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不高出皮肤、抚之不碍手,并且无疼痛、痒感等自觉症状,主要分布于两颧部、额头等颜面部,常见于中青年妇女。本病主要损害了患者外在颜面形象,同时也多伴有内分泌紊乱的状况存在,从而影响生活质量。黄褐斑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以这几方面考虑:风邪袭表,伤及肺卫及腠理,肺失于主表,致气血调和不畅,不能荣于面部;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甚至郁久化火、灼伤阴血导致颜面气血失和;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致后天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湿阻络,气血不能上达则颜面部失于濡养润泽[1-2],而生颜面褐斑。除此之外,该病以女性多见,由此还应考虑“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以血为本”等基础。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调节十二经的气血;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冲任失调,气血失和,气血不足荣于面,肌肤失养,面生黑斑。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外用及激光疗法为主,西药外用药有暂时缓解或控制斑的生成或加重,不能对黄褐斑进行根治;而激光治疗初步疗效显著,但容易复发及引起瘢痕、萎缩等后继反应[3-4]。

临床实践中总结发现,黄褐斑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1)脾虚痰阻型:见颜面淡黄褐色,形状不规则,分布于鼻翼、前额部等;兼见面色无华或偶见油光,脘腹胀闷不舒,肢体倦怠或有沉重感,舌质淡胖,苔腻,脉濡细。(2)肝郁脾虚型:见斑色呈黄褐色,形态不规则,多分布于两颧部、鼻部;兼见平素情绪易波动或忧郁,胸胁胀闷,月经不调,疲乏纳呆,便溏,舌淡苔薄,脉弦缓。(3)气虚血瘀型:面部斑色呈深褐色,形态规则,主要分布于两侧颧部、面颊部,或兼少气懒言,四肢乏力,有痛经,疼痛固定,经有血块,舌黯或淡,有瘀点,脉细涩。(4)肾阴不足:见斑色偏黑,分布于两面颊部为主,对称分布;或兼有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夜间盗汗等,舌红苔少或干,脉沉细。在治疗黄褐斑上,莫师提倡以“对穴”为主,辅以颜面部局部针刺,重视后天脾胃,调理冲任,兼以“调畅情志”,标本兼治,疗效良好。具体总结如下:

1 “对穴为主,局部为辅”

着眼于中医发病机制,依据各证型,采用“相应对穴治疗为主,颜面局部针刺为辅治疗当代女性黄褐斑。颜面局部针刺治疗可疏通面部经络,调和颜面气血。局部取穴主要如下:额部取阳白,鼻部取印堂,颧部取颧髎、四百穴,脸颊部取颊车、下关穴,行毛刺。 “对穴”[5]是指两个穴位的配伍应用,“对”有两层含义:一者为成双、配对之意,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二者为相互对应之意,是内在实质。两穴配对可达到阴阳互补、动静结合、相辅相成或者升降相承的互为联系。下面着重论述依据不同证型予对穴治疗该病。

1.1 肝郁脾虚型

(1)太冲—太白:太冲为足少阳胆经的输穴、原穴,刺激该穴有平肝解郁、理气行血的作用;而太白为足太阴脾经之输穴、原穴,具健脾和胃理气之功,可以很好地治疗脾脏之疾。“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原穴是脏腑原气留止的部位,而太冲、太白分别为胆经、脾经之原穴,故二穴合用可到达疏肝健脾、理气解郁之效。(2)阳陵泉—足三里: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的合穴、下合穴,有疏肝解郁、清泻肝胆之功;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之下合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胃与脾为表里关系,故针刺该穴具健脾和胃、调和气血、培土抑木之效。两穴均为阳经之合穴、合土穴,前者突出一个“泻”字,后者侧重一个“补”字,一补一泻,相互制约,培土抑木,肝脾同调[6-8]。两组对穴均可使情志畅,肝气舒,脾健运,颜面气血调和,最终发挥相得益彰的疗效。

1.2 脾虚痰阻型

(1)脾俞—足三里:脾俞为脾之背俞穴,为脾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之处,同时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穴,可健脾化湿除痰[9];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健脾和胃,通腑化痰。脾俞与足三里配对使用,可共达脾气健、痰湿消之功。(2)阴陵泉—支沟: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亦是三焦经阳气所过之处,与脾经之阴陵泉合用,即可健脾利湿,又可温化痰湿。

1.3 气虚血瘀型

(1)百会—足三里:百会为督脉所属穴位,位于巅顶,同时也是三条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与督脉的交汇穴,具有补正气、升清阳;百会为诸阳之会,督脉为阳经之海,总督一身之阳[10],加之足三里的补气健脾、调和气血之功,足三里—百会配合使用,可补益正气,温化瘀血,促血脉通畅。(2)血海—三阴交: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刺之可调肝脾肾三脏,理气活血,使气血充足,经脉血行通畅;血海亦属脾经之腧穴,具健脾补气、调血统血。两穴同用可补气调血,气血同调,气得补,瘀血除,颜面部气血得荣。

1.4 肾阴不足型

(1)太溪—肾俞:太溪为足太阴肾经之输穴、原穴,为肾之原气所经过和留止的部位,针刺肾俞可通达三焦原气,调理内脏功能。加之肾为元阴元阳之根,为人体各脏腑阴阳之本,故针刺太溪可补肾滋阴[11];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腧穴,肾背俞穴,是肾之精气输注之所,可补肾益气。两穴合用,相辅相成,补肾益阴之效佳,颜面复得滋润。(2)然谷—三阴交:然谷为足少阴肾经之腧穴、荥穴,从五行学说来看,肾经属水,加之“荥主身热”,然谷可补肾阴、泄虚热;结合三阴交可调理足厥阴经、足太阴经、足少阴经之阴[12],肝藏血,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则阴气阴液足,故然谷、三阴交互补互用,补肾阴之力强,使颜面部逐渐恢复润泽,褐斑自消。

2 “重视后天,调理冲任”

后天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均需后天气血营养,颜面也不例外。肾虽为先天之根本,但也需要后天脾胃的运化,水谷方可转化为气血,肾脏才可发挥自身作用。所以在对穴治疗黄褐斑的同时,还需重视后天,全身脏腑经络功能才可长久维持得以发挥,颜面方可气血充盈、血脉通畅。《难经》曰:任脉具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由于冲脉与任脉相并行,又与督脉相通,其脉气在头部灌注诸阳,在下肢渗入三阴,因此容纳来自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成为十二经脉、五脏六腑之海。冲为血海,任主胞胎,《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天癸竭”至“任脉虚,太冲脉衰少”逐渐变化的这些阶段[13],同时也代表着女子经、带、胎、产、乳等一系列生理变化的时期。故在女性易发的黄褐斑治疗过程中,注重任冲二脉调理也是较为重要的。故在临床黄褐斑治疗上,如针刺气海、关元、阴交、公孙,以调畅任冲二脉。任脉、冲脉气血调和,十二经脉、五脏六腑气血充盈,颜面部得养,黄褐斑自然不易生成。

3 “人文关怀,调畅情志”

黄褐斑患者总体的心理承受压力大,个体的心身健康水平偏低,抑郁和焦虑是黄褐斑患者的主要情绪障碍。黄褐斑患者的应对方式与正常人群比较,偏于消极应对,故其较常人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心理变化[14-15]。《素问·举痛论》中所说“百病生于气也”,即为气机失于调畅而言。而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调畅情志,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心情就易于开朗。“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身心同治,才会有显效。在病患来诊时,在进行相应对穴为主的针刺等对症治疗的同时,还应配以人文关怀,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促病人心情愉悦,情志舒畅,健康积极地面对生活及工作,最终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1]杨凡方.穴位注射治疗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

[2]张凡.中医辩证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潘虹.大光斑低能量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黄褐斑的CLSM及临床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0.

[4]刘洪波. 光子嫩肤治疗不同类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D].暨南大学,2006.

[5]白小丁.吕景山老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简介[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08:445-447.

[6]杜少杰,柳越冬,杨志新. “相对穴”在针灸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 09:2313-2314.

[7]焦凤丽.基于现代文献的对穴临床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8]廖维心,张晓燕,黄泳等.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取穴规律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1,06:4-7.

[9]郑志广.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100例[J]. 内蒙古中医药,2009,18:21-22.

[10]王瑾.针灸升清阳法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11]李泽建,窦蕊.太溪穴的临床应用近况[J].河北中医,2012,05:783-785.

[12]辛卓萍.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24例[J]. 甘肃中医,2010,04:50-51.

[13]印会河,张伯讷.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9-40.

[14]张明.黄褐斑与情志因素相关的中医文献和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15]闵东方,朱金土. 朱金土教授治疗难治性黄褐斑经验浅谈[J].黑龙江中医药,2014,06:41-42.

猜你喜欢
颜面黄褐斑情志
中医情志关怀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82例女性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等闲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光子嫩肤在黄褐斑中的应用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65例
头穴电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言语失用伴口颜面失用的临床研究
素颜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情志护理在乳腺癌围术期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