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琳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想要真正掌握新知识,并将其内化,转化为自己所有,就必须要亲自去从事“发现的活动”,亲自参与认知构建过程,因此,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自主体验,并采用各种有效方法来激发儿童情感体验,使儿童在情感的带动下牵引想象,进而在飞扬的想象中产生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即通过“悟”的过程去点燃儿童心灵的小火种,绝不能以抽象琐碎的分析来替代个体体验感悟的过程。
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青蛙看海》为例,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语言描述导入并辅以多媒体,在语言描述的同时配之PPT 和海水的浪花声,通过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童话世界,美妙音乐的熏陶,媒体形象的再现,自然而然带领同学们走入童话氛围,让学生各种感觉共同参与,进行听、看、想一体式的语文课堂实践,从而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文字,使其获得更为立体的语言信息。童话教学实践中,还可以开展“我是故事大王”的活动,让学生讲故事,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配上自制的卡片或PPT。
如果说课前的读,学生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话,那么,“演”童话无疑使学生成为“参与者”。“演”的过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无限的想象、思维和创造空间,将主动权更多的交给学生,而童话剧的表演会让学生主动地去理解故事内容,把握童话形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感受童话文字的形象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直觉及思维,注意一系列心理功能的参与和体验,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发生变化。
例如,在童话教学中,本次问卷的某小学曾举办过“童话剧编演大赛”,并得到了良好的活动反馈。以人教版六年级《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其编排步骤如下。
在该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把握。此外,教师要注意角色的安排及道具的准备,如提前准备好小女孩的衣服等道具,检测音响效果(如圣诞歌,冷风),确定评比项目、标准及评委等。
在童话编排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需要适时改编,使内容在符合角色需要的同时,适合舞台表演。有人说过:“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有知识的也有情感的。”[1]因此,在编排中,师生要共同努力,群策群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点拨,使其准确把握童话故事中的神态、语气、性格及身份等,促使其表演真实自然。
表演结束后,学校组织学生一起讨论编演得失,并指出该表演的创新及成功之处,提出努力方向,最终评选出“最佳演员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组合奖”等奖项。
结束以上环节后,教师可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概括梳理自己的认知所得,同时要进一步引深学生的思考,实现其语文素质的飞跃。
在日常学习中,儿童在阅读童话过程中,会出现对童话主人公打抱不平,或质疑主人公行为,或对故事发展有所“期待”的现象。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写童话。利用该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而且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词汇,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某同学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提出,“如果小女孩被好心的路人收养了多好。”因此,教师就引导他编写小女孩被收养后的幸福生活。同时,教师还可在教学中组织其他形式的“编写”活动。如开展“我是小小辩手”的辩论会,明确课堂主题。辩题主要有“《丑小鸭》中,丑小鸭在遭受小伙伴的嘲笑后是否应该离家出走?”“《渔夫的故事中》,当渔夫第一次愿望达成后,他是否该不断的要求更多?”童话中许多结尾都存在一定留白,而大胆的想象辩论,能使学生从更高角度感受故事所带来的启示。
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所展开的教学方式的探讨,从课堂教学着手,以实现儿童主体性发展为宗旨,以悟、演、编为中心点,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进行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不断提高创造性、探究性阅读能力,提倡多维度,创意性教学;要从孩子出发,打开他们梦幻般的精神世界,使其在童话中汲取养分,从而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正如简·豪斯所说:“如果学生们跳舞、品尝、能够听闻、观看和感觉信息,他们能学一切东西。”[2]
[1]李创新. 中学语文创新教法——教学心理实践[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102.
[2][美]珍妮特·沃斯. 学习的革命[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