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

2015-03-20 07:38:39乔瑞金
关键词:辩证法本质马克思

乔瑞金 李 隽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

乔瑞金 李 隽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诞生之日起,不仅在思想上影响了整个世界,而且成为指导人类解放的强大武器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得到践行,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与它的创造力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首先体现在理论上以革命实践为中介实现了对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内在统一性的全新认识,在实践中培育了推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的强大社会主体;其次体现在变革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力图通过思想的活动介入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进入对世界的改造,使哲学的着眼点从一般的哲学问题,转向与人类改造世界休戚相关的具体问题;第三体现在突破旧的哲学传统,立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来解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展现了哲学解释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体;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创造力

在我们看来,一种思想,一种学术,如果它具有生命力的话,那么很显然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也就是说,对于对象世界,对于现象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现实的人们的生活世界,对于现实社会,它能够给出一种正确的、具有真理性的解释。而一种学术如果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即人们把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加以肯定和运用的话,那必然是因为这种学说蕴含着巨大的创造力。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尝试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问题,从主体创生、思维方式变革以及生产方式革命三个方面做一个初步的讨论。

一、创生社会主体,拓展人类解放视域

哲学是关于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认识。一种哲学,如果它面对的主体和客体是抽象的,就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当然也不可能成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哲学。换句话说,哲学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主体和客体以及能够透视出这种主体与客体之间内在的、真实的、具有规律性的相互关联性。时代在不断变化,对象世界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哲学能否在自身的演进和发展中及时地对这种变化予以关注和把握呢?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知道,马克思从《博士论文》时期提出哲学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探寻哲学借以对现实世界发生作用的“桥梁”。在通过《莱茵报》等报刊诉诸理性批判的努力失败后,马克思一方面借助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重建了哲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感性的人置于哲学的核心;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题,深入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看到了劳动的重要性,并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劳动的深刻分析,揭示了社会主体——无产阶级的现实处境,进而实现了主体和劳动这两个范畴的重要联结,这也让马克思的思想很快地超越了费尔巴哈。这种超越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对人不再像费尔巴哈那样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把人与其感性的活动、与实践联系起来理解;第二,马克思对对象、现实、感性也不再像费尔巴哈那样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或者说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由此,实践作为标志主体与客体本质关系的范畴,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基础。这种全新的哲学实现了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科学把握,完成了哲学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及其后继者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在新世界观的指导下创生社会主体。一方面,从理论上创新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和认识,以技术实践或工业为中介,既关注现实的人本身,又以此为条件透视未来社会中人的存在,揭示并展现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动态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基于现实的、具体的生产方式来分析“具体的”社会主体的分化和不同表现,明确不同阶级、阶层在变革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并据此制定相应的革命策略。正如伊格尔顿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阶级斗争和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观。”[1]52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理解的创新表现在其能将关于主体的思想与现实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的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内在统一性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把人视为抽象的、完全脱离于生活的、纯粹符号化的概念性的存在,也不只是将其视为生理学上描述的对象,而是把人视为一种感性的存在,特别关注人的现实性和活动性,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特别关注的是人的现实的社会行为或社会实践,认为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获得和改变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利用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生产手段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形成社会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就是通过工业过程以及利用技术来满足人的需求。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强调必须把人的问题和生产劳动的问题关联在一起思考,在资本主义社会,尤其要同工业生产关联在一起思考。

马克思认为,如果把技术的本质看作工业的本质,那么这个工业的本质、技术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而总是仅仅从外在的有用性这种关系来理解,因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性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2]192。后一种理解显然是浅薄的。基于对劳动、工业以及社会关系的认识,马克思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尤其是产生了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比如,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间,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同人之间的现实的历史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用水平来衡量,而最明显地表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东西,是该社会或民族的社会分工程度,也体现为社会使用工具,使用技术的手段[3]24-25。当人们把工业的本质、技术的本质和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看到,人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是同人变革对象的手段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尤其与一个时代的技术联系在一起。这是对人的本质的辩证理解。2003年2月24日《参考消息》有一篇关于隐形技术的文章写道:眼睛让我们如此地博爱,就是现代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具有透视隐形的能力,我们原来在衣服里面的东西都通过这种技术完全暴露在世界面前。例如伦敦市有几十万个红外探测仪,我们走到哪儿都被监控,几乎没有隐私,这都是技术塑造的新人,可能人种不会改变,但是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来说,彻底地改变了。不断创造出来的这个新的主体对哲学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断地改变着哲学本身对主体是什么的理解。新出现的主体和以前的主体不同,我们赋予它新的特征和意义。而这些新的特征和意义,正是哲学在关于主体的研究中得出来的。可见,哲学只有在关于主体的研究中得到不断的发展、深化和创新,才能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的本质、技术的本质和工业的本质联系在一起,就使得其对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时刻在工业的发展中来体现,它在不断地创造着主体,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哲学上的伟大革命吗?以前的哲学家从未达到这个高度。只要工业和技术还在,就必然会和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永远不会过时。

竹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竹编制品至今已经有5 000年的历史了。在原始社会,人们所收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有了剩余,就发明了编织和制陶使食物得以保存,并砍来竹子、藤条,编成篮、筐和其他物件,用以盛放食物。经过多次的尝试,人们发现竹子相对于其他植物,具有更好的劈篾性能,且富有弹性和韧性,坚固耐用,是用来编织的良好选择,于是便成为人们编织器皿的主要材料。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仅仅关注现实的人本身,而是在这样一种现实的关注中,着眼未来社会中人的存在,把现实的人作为一个条件而关注未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关于类的人的哲学即关于人类的哲学,其蕴含着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仅关注现实的存在,而且关注理想的存在,并将那种美好的理想视为对现实的改造、对现实的物的一种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共产主义作为其追求的目标,而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作为一种在哲学中所要追求的人的终极意义,给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设定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一种哲学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境界,就会失去其现实存在的理由。例如,现象学就是关于现象世界的学说,曾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因其试图把一切本质的东西都抹杀掉,不去关注本质的存在,认为现象就是本质,使得这种哲学看上去似乎很有感召力,但实际上却失去了作为哲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对本质的、规律的、基础的东西的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密切关注现实的人的存在,不断追求美好的未来,积极构建新的世界,并把这样的一些基本因素内在地统一起来,是一种既能体现生命的现实意义,又能体现生命的永恒意义的全新哲学思想。而连通现实与未来的就是主体自身。正像伊格尔顿所说:“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连通现实与未来的是工人阶级——这不仅是现实的一部分,也是彻底改变现实的动力。工人阶级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成为未来与现实的交汇力量。”[1]95

新的主体和新的客体的关联使我们看到,“马克思对自然、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从来都不脱离现实的历史文化背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环境和场合,条件论是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精髓之一”[3]29。可见,条件论是马克思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人、社会、自然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它强调一切以时间、地点、空间等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写到:“我们只知道一门惟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2]516在历史科学中看到的是哲学,看到的是人类理智、人类变革对象手段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条件论不仅仅是指人类生产,它也涵括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存在,体现着人作为主体的存在与追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基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不断捕捉和培育推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的主体族群,塑造强大的创造历史的社会主体,为无产阶级乃至人类的解放凝聚力量。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论哪个社会阶级,只要掌握了物质生产,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1]54。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能够被转化成不同国家的、重要的思想文化意识。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分析19世纪80年代俄国现实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批判了民粹派无视俄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现实,坚决否认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进而把村社农民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的错误观点,揭示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找到了变革这一社会的真正的主体力量。列宁指出:“要摆脱这个社会,只有一条从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中必然产生的出路,这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4]之后,列宁针对如何培育和引导这一主体力量及其农民同盟军进行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最终依靠这种主体力量取得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列宁开始致力于从更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所依靠的社会主体。他说到:“不吸引更多的人民阶层参加社会建设,不激发一直沉睡的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谈不上什么革命的改革。”[5]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中国的国情,看到并充分肯定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批驳了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找到了中国革命要依靠的主体力量。毛泽东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6]在这一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进行了土地革命,焕发了农民主体支持和参与革命的热情,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后来总结到:“忘记了农民,就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没有中国的民主革命,也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就没有一切革命。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书读得很多,但要注意,不要把农民这两个字忘记了,这两个字忘记了,就是读一百册马克思主义的书也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你没有力量。”[7]面对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中遭遇到的巨大挫折,邓小平再次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创造力,准确地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需依靠的主体力量,找到了推动农村改革这一突破口,着力恢复农民的主体地位,具体讲就是确立农民的自主性,引导其自为性,尊重其选择性,鼓励其创新性,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以这样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力的一种突出的表现。

一种主义、一种思想之所以能够被转化成为特定民族、特定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那就意味着这种思想具有巨大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就是通过这种思想内在的创造力来实现的。

二、变革传统思维方式,达致科学理性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还表现为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性变革,即一以贯之地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应用于对世界的解释和认识。通常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包括两方面重要的内容,一方面是从人的一般思想意识角度来说,它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源自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这种思想的内在精神则源于恩格斯的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同时汲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另一方面就是唯物史观,这个论断也源自于恩格斯。恩格斯曾经指出马克思有两个重大的发现,即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尽管目前很多人认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点简单,但这样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中,确实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辩证法的思想意识。对一个哲学家的评判,必须看这个哲学家的作品和思想而不能凭空论断。马克思坚持了存在的第一性,坚持了物的第一性这样的基本理念;同样,马克思也的确改造和运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是因为马克思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之下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即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基本理念。当然,简单化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并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这样的论断容易让人形成错觉,似乎这种哲学是一种杂糅的结果,而且从西方哲学的传统来看,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并未有效地连接在一起。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同样如此。后来,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是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诸多批判,例如有学者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辩证唯物主义是恩格斯通过把辩证法引入自然,从而表现出一种独断主义的特征给人们造成的一种误解。因为在他们看来,辩证法只存在于人类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中,否认对象世界本身具有辩证的属性和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在本体论上是不能成立的。而当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说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即辩证法只存在于观念中和思维中,而是认为它也同样存在于对象世界中。那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一种辩证的唯物主义,认为辩证法也渗透于自然等对象世界中的观点有没有合理性、合法性呢?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不宜给它作出另外的解释,对它的深入理解应该从它在思维方式上发生的革命性变化来把握。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科学技术在哲学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费尔巴哈论》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深入讨论了哲学的科学基础问题,马克思则深入讨论了技术问题。这些哲学讨论充满了辩证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思维方式变革上的根本性基础。对于科学发现在辩证思维上的作用,恩格斯除了讲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之外,还讲到了从无机到有机的转化问题,讲到了地质变迁等问题,认为这样一些新的自然科学的发现证明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他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把辩证法放到了对象世界中。在我们看来,恩格斯这样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虽然“辩证法”这个词最早的时候是辩论术的意思,即人们在辩论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辩论的言辞和方式,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对辩证法意义的赋予已经改变了,它不再是一个辩论术的问题,而是一种对对象存在的理解和认识的方式方法问题,是对存在的事物本身的表象和本质关系的认识问题,是对对象存在的一种描述方式。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面使用的辩证法是关于对象和状况的描述,因此,用“辩证法”这个词是可以的,具有合理性。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也是如此。

但是,把辩证法输送到自然世界这种行为是人们在通常意义上不太能够准确把握的。而在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把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想要真正解决的问题给抹杀掉了。马克思想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所要做的工作本身既不是要用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来论述客观辩证法,也不是要用一套系统化的理论来论证主观辩证法,而是要揭示人的现实的存在和现实的活动本身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黑格尔哲学就是用质、量、度等一套概念体系来讲辩证的思想,就是在讲主观辩证法,不再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论证这个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为了论证客观辩证法,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一套辩证法可能会遇到两个难题:其一,自然世界超出概念范畴以外的论断永远不会穷尽对象本身,即归纳难题或者说休谟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对人们讲客观辩证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这个挑战人们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人们关于自然对象的任何一个全称判断在没有获得关于对象世界的所有现象的前提下很可能是主观的;其二,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表现出对象世界的辩证性,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所拥有的科学知识其真理性是很难在一个绝对的意义上去论断的;也就是说,所谓绝对真理是否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也是人们讲客观辩证法的一个巨大的挑战。马克思十分明白这一点,所以尽管他讲辩证法、用辩证法,但并未就客观辩证法本身做出系统的论述。因此,当我们回过头来看马克思的著作,除却早期的《博士论文》,传统意义上的系统化的哲学作品是很少的,甚至《哲学的贫困》也只是对蒲鲁东哲学的分析和批判,而不是正面阐述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另一方面是做这样的论断与马克思思想的内在深度和在哲学领域所追求的目的性也有巨大的差别或者说本质上的不同。

马克思想要做的是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借用阿尔都塞的话来作出回答,他说马克思“不是把辩证法当作解释既成事实的理论,而是把它当作一种革命的方法”[8]15。马克思首先想要做的就是实现哲学理论上的革命,即使黑格尔意义上的传统哲学得到彻底改造,马克思甚至讲过要使哲学“终结”这样的话。一百多年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后现代主义者们甚至把马克思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就是基于这一点。后现代主义哲学尤其是后结构主义就是要彻底解构传统哲学。在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似乎是他们思想的策源地。但是马克思并不像后现代主义哲学那样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意识和思想倾向,因为他既没有走向非本质主义,没有走向对真理的否定,也不推崇认识的相对主义,而是坚持了传统哲学所倡导的基本思想。例如认为真理具有唯一性,真理是存在的,承认人类通过不断认识的过程能够最终获得真理。马克思也不像后现代主义者那样推崇一种非中心的思想意识,并不强调一种边缘化。例如,马克思不止一次讲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样的思想,也经常讲一些存在要素的首要性问题。因此,马克思所讲的既不同于后现代主义哲学,也不同于黑格尔哲学。如果说黑格尔哲学代表了现代主义哲学的顶峰,那么后现代主义哲学就要彻底摧毁黑格尔哲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后现代主义哲学走向了对现代主义的彻底反叛,而马克思则用辩证的方法看待现代主义,走向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通过这种扬弃,马克思所要达到的不是把哲学的关节点放在用一套理论和观念去解释世界,而在于通过思想的活动来介入人的现实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的生存,进入对世界的改造。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哲学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传统哲学在马克思看来仅仅是解释世界的学问,而问题的根本在于改造世界。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使得马克思哲学的着眼点已经不再是一般的哲学问题,而是与人类改造世界休戚相关的本质问题。这是人类思维方式上的一次彻底革命,它使人们能在复杂的世界面前,达致科学但非僵硬的理性认识。

三、立足生产方式,展现哲学解释根本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更应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角度去理解。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社会实践方面之所以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找到了“生产方式”这个概念的解释功能和实际作用,并把它运用于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实际解释中,运用于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中。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献,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说:“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9]58马克思还在这部重要著作里回顾了他一生的工作,至少是在他创作《资本论》以前的整个学术研究工作。他说,在1842到1843年之间,在《莱茵报》时,第一次遇到物质利益的难题,正是这个问题引导了他的学术路程[9]588。我们知道,马克思在大学期间是高谈阔论的,因为他是青年黑格尔派,在青年黑格尔派里研究绝对理念问题、观念问题和思想问题。到《莱茵报》工作,就不能只是研究理念问题,而要直接面对现实。《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让马克思认识到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关键。这与他之前所信奉的理性主义、自由主义等文艺复兴以来的价值观有重大差别。正是因为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9]591通过一系列对法的关系、物质利益、人的精神发展、生产关系和生活关系等等的研究,马克思得到一个观念,这也是马克思对自己整个学术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可简要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9]591这段话概述了马克思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最重要的是强调了一定时代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定时代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包括一定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是一定时代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特定时代的哲学。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才使得人们看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马克思把这种多样性归结为几种形态,即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9]592。在这几种社会形态里,马克思最为关注的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阿尔都塞曾经说过:“我研究过去,正是为了说明现在和认识将来。”[8]3马克思更是如此,他研究历史不是就历史而论历史,而是为了关注现实的存在状况甚至构想未来。马克思处在生产方式粗放的、利用大机器发展工业的时代,这个时代在生产方式上与先前的人类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工具。在资本主义以前,包括工场手工业时期,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生产劳动中使用的工具是简单的,可是在描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时,马克思用的是机器及其体系。马克思对机器的定义是复杂的物质,工具的体系。用简单工具进行生产和用工具体系即机器进行生产有本质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把生产关系及以其为基础的人类历史区分为不同的时期,进而也使人们的生产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封建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农民种地是为了自己使用,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最后才有了庄园主,但是就整个生产性质来说,是为了自己消费。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特征是它生产的是商品,生产不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别人的需要。生产目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资本主义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获得剩余价值。如何拿到剩余价值?一条路是改变生产方式,利用机器改变生产物品的操作方式并实现工艺程序的改进,也就是技术变革。再一条路就是资本投入。那么技术变革、资本投入,是不是完结了生产?答案是否定的,还有管理方式的改变,还有市场,以及与生产活动相关联的生产要素。可见,马克思特别注意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生产方式、特殊的生产关系乃至社会关系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从而透视不同时期社会生产状况、社会制度的状况、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

马克思把技术看作是人类进步过程中具有首要性的东西,这种首要性不是理性、逻辑的议论,而是事实的存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断言:“工艺发达的研究会把人类与自然的能动关系,把人类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由此也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关系……直接生产过程揭露出来。”[10]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技术的首要性。首先是说技术直接的配置与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作用,马克思强调自然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但是如果离开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离开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这种自然就是没有意义的;其次是讲技术是存在于直接的生产活动之中的,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人存在的基本表现;最后是认为技术也是人类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基点和度量的尺度[3]27。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对象世界的理解并不仅仅将其视为一个存在着的、客观的自然世界,而是将其理解为主体在自然对象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生产活动,这种活动的结果就是“人工自然”。

任何一种生产都要有产品即作品,这个作品即打上了技术和人的智慧烙印的“人工制品”。人们对技术世界的研究,最重要的不在于分析技术是什么,而在于分析人工的作品,我们把这个作品叫作人工自然。人工自然和自然界本身的存在自然是有区别的。人工自然对人类来说才是真正的存在,而原初的自然如果没有跟人形成一种关联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那么这种人工自然是借助于什么获得的呢?最早的时候是借助于工具,但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就不能简单地说是借助于工具了,而是借助于机器体系。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和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人们也再不能简单地说借助于机器体系了,而要说借助于产业过程或工业。这些人工制品对于人类来说就是新的客体,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客体,反过来,这些客体也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同时还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精神、心理、思想意识与人类的文化传统乃至社会制度。这样,人们每天生产的人工制品就从客体的意义上跟哲学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我们还要具体地看待和分析这些客体。例如河北的三鹿奶粉,有毒的奶粉作为一种人工制品与无毒的奶粉作为一种人工制品,其特征是不一样的。如果仅停留在一般客体的层面来看问题,就抹杀了客体丰富的内涵,而现在的哲学家们在涉及客体的时候差不多都是这么做的,只看到一个远离人们之外的、干巴巴的客体。马克思不是这样,马克思看到了客体就存在于人们身边,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为人们所使用的、满足人们需求的那种东西。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所以在《资本论》中,人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生产的画面,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和客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一条让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场景和不同状态下理解与研究对象的科学方式和方法。正是因为把生产方式、人工制品与人的生活乃至于与整个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才使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力与恒久性。它基于生产方式终结了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开辟了哲学的新视野。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具有创造力的哲学,凸显了人类实践的重要意义,尤其强调了技术实践的社会价值和根本作用,特别重视从人类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人、对象世界以及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马克思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分析,以技术变革同生产的密切关联来理解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理解社会以及社会制度的存在与发展,并把这种理解运用于人类变革对象世界的活动中,运用于人类解放的实践过程中。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力的深层次理解,就是要有区别地去研究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一般抽象的层面讲人的劳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一方面要突出条件论,去研究生产过程中的条件性、社会发展的条件性以及社会制度的条件性,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的精神,因为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种生产活动与过程,都来自与其相关联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另一方面要彰显整体论的思想意识,去研究整体的生产活动和它所具有的外在差异性。

马克思就是从物质利益问题入手,通过对生产方式的功能与意义的研究而达致对资本主义社会与人的关系的理性认识。这是一种哲学的思考,更是一种时代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创造力的根本原因。阿尔都塞对列宁有过这样的评论:“无论意识形态的理论家们如何想方设法用历史分析的理论把他压抑,他们的努力都属枉然,这位身材矮小的列宁将始终以他那不朽的‘现阶段’出现在历史上和我们的生活中。”[8]152将这样的评价运用于马克思也是完全中肯的。

[1]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李杨,任文科,郑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29.

[5]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141-142.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106.

[8]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88.

[责任编辑 李丹葵]

A81

A

1009-3699(2015)06-0581-07

2015-09-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3AZX001);中央编译局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2ZBA03).

乔瑞金,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辩证法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辩证法的总规律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关于质量的辩证法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