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军,曹 薇
(1.佳木斯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2.佳木斯大学教务处,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审美疲劳原本是美学术语,其具体表现为对审美对象的兴奋减弱,不再产生较强的美感,甚至表现出厌弃。口头讲述型的教学方法无法引起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以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充分体现该课程知识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但在具体的教授旅游资源学课程的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当图片、视频等视觉刺激反复以同样的方式、强度和频率呈现的时候,学生的课堂反应会逐渐开始变弱,也就是对某一类型旅游资源的反复欣赏产生厌倦心理。如何克服旅游资源学课堂教学中的这一消极现象正是本文探讨的重要内容。
有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投入的精力比较大,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则不太重视。他们没有意识到如果教学方法不得当,将无法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掌握该知识。
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可是由于各方面的压力而缺乏改革的勇气。比如说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有考评,在教师尝试实验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如果得到学生的认可,有可能受到同行的排挤,影响教师考评成绩;如果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那就意味着改革失败,考评成绩将会更差。
有些教师缺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精力。科研方面的压力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师无法做到教学与科研兼顾。
有些教师缺乏教学方法的相关知识。这些教师在进入教学岗位之前和之后缺乏应有的师范技能培训,教学水平不高。
第一,学生习惯于以听为主。现在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缺乏与教师互动的意愿,满足于被动听教师单方面的讲解。
第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不少学生自主能力比较差,习惯于在别人指导下行动。如果只是给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完成相关内容,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该主动去学习什么。
第三,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学生更愿意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大学社团活动中。
第一,从授课内容来看,事无巨细的详细讲解会令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从教学方法上看,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也容易令学生产生审美疲劳。
笔者在从事实际教学工作中有时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即教师注意与学生互动,可是应答者寥寥无几。不少学生似乎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并没有跟随老师的思路,与老师展开互动。
笔者发现如果经常布置课下作业,学生就会缺乏研究的兴趣。学生课下需完成的题目过多,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压力感,不自觉地产生抗拒情绪,作业应付了事。这也是审美疲劳的一种表现。如果偶尔布置课下作业,学生可以在探究中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并产生兴趣,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客观上也保障了课下作业的质量。
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学生的审美疲劳,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旅游资源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克服审美疲劳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旅游资源学是一门知识性与实践性都特别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基本上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深刻影响我国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学、旅游地理学等课程内容设置的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为例,旅游资源包括8种主类、31种亚类和155种基本类型[1]。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基本类型。就八大主类而言,可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划归自然旅游资源类,将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划归人文旅游资源类。八大主类所包含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多达155种,每一基本类型又包含众多具体的旅游资源,所以开展案例教学的素材是相当丰富的。比如在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教学中可以以吉林雾凇这一旅游资源为典型案例进行教学,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旅游价值;在遗址与遗迹类旅游资源教学中可以以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中国八大古都为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明古国的璀璨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旅游管理专业各相关课程的积极性,在今后的旅游从业实践中做文化传播的使者,架起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
第一,选择恰当的研讨题目。在开展讨论教学时要注意研讨题目的合理选择。首先,要确保研讨和探究的题目或主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若缺乏兴趣,则缺乏参与的热情,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注意选题的难易适度。如果选题过于简单,学生会觉得小题大做;如果选题过于生僻,则无形中增加了讨论的难度,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讨论的效果。再次,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
第二,抓住重点学生,兼顾其他成员。在开展讨论时要避免各个研讨小组以个别学生为主、其他人随声附和的情况。要保证在充分阅读资料、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确保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第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开展讨论课时,教师要做充分准备,要对学生讨论的内容适时进行引导和总结。例如在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开展讨论,学生讨论自己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看法,也可以说明自己所熟悉的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的情况,还可以介绍国际著名的自然保护区的有益经验,在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蜃景形成的原因,分析在哪些旅游地容易形成这种现象,对沿海地区与干旱的内陆地区蜃景的差异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印象更为深刻。
带领学生实地观察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可以加深学生对课上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针对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以及民俗风情类旅游资源采取了这种教学方法。因为现在各种仿古建筑比较多,建筑类型也很丰富,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古建筑造型可以加深他们的直观感受。比如中国古典建筑线条柔美、曲直有致的艺术形象在建筑屋顶,尤其是坡面屋顶上有非常形象的展现[2]。其中攒尖顶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辨别,而庑殿顶与歇山顶,悬山顶与硬山顶则非常容易混淆。通过实景教学,教师结合具体建筑进行讲解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任务是检验学生知识运用的对错;学生是规划人员,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探明新事物,把握新事物。比如说在讲到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时就可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河流、湖泊、泉水、瀑布都比较常见,他们也会比较感兴趣。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系统地查阅资料,不仅加深了对自己家乡旅游资源的了解,而且通过自己制作与展示PPT,也锻炼了他们处理文档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角度来看,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无疑是一个好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事科研课题的相关工作,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探究;也不设立太多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为了有效克服旅游资源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审美疲劳现象,必须把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实景教学等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结合旅游资源学课堂教学的具体实际,才能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