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定福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贵州都匀550800)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的西南方,其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丰富多彩,而且许多传统体育活动仍然保留了远古遗风,板羽毽就是其中之一。板羽毽又称为“打鸡”、“鸡毛毽”,是由苗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单胳”发展而来的[1],它是采用木板拍打击扎有羽毛的竹毽并避免让它落地的一种游戏。鸡毛毽与吹芦笙、跳月齐名,并称为苗族三大民俗文化体育活动[2]。板羽毽是一项文化娱乐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苗族群众的喜爱。然而,板羽毽在苗寨封闭流传,外加现代体育文化冲击和经济社会的改变,使其面临传承危机。所以对黔南苗族板羽毽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系统研究迫在眉睫。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却没有文字的民族,对于板羽毽的起源,我们只能从民间故事中去发掘。由于苗寨的封闭性强、文化交流不方便等原因,以至于形成了多个关于板羽毽的起源传说。其中的一个故事说:以前有一对恋人,两人分别住在村寨的一南一北。小伙经常上山砍柴,姑娘也常常上山拾松果儿,回家的时候就相约在山脚下见面。有一次,他们相约的地点被一帮打猎的人占据了,小伙子便走到山脚前面的小河边等待,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姑娘来到山脚下不见小伙,便又走进山林里拾松果儿等待,一直等到太阳快下山也不见小伙子。姑娘沿着小路回家,谁知发现小伙在小河边呼呼大睡。看着小伙儿睡着的模样,姑娘又笑又生气,顿时拿起拾回来的松果朝小伙砸去,恰好砸在小伙的脑门上高高弹起。姑娘看见弹起的松果,突然觉得很有趣,于是就继续拿起松果砸向小伙。此时被松果砸疼的小伙面对飞来的松果,用手掌拍打着,使松果变向,有的甚至又飞回姑娘的旁边,于是两人就拿着松果对玩起来了。河边洗衣服的姑娘们看见后觉得有趣,也跟着嬉闹起来。经过一段时间,大伙觉得手掌击打松果用力过大时会弄疼手掌,又改按手掌的大小用木板做成拍子打。后来,爱美的姑娘嫌松果不经打、不太好看,就用鸡毛插在小竹筒里做成鸡毛毽代替松果,延传至今[3]。
苗族板羽毽采用竹筒做成,具有易做、程序简单的特点。首先要选好鸡毛,毛长短要一致,方向要相同;其次,要选粗细均匀的竹筒,竹筒底部要选择在竹节处,这样在游戏过程中才不容易打坏;然后将4~6支鸡毛根一次插入竹筒中;最后,固定鸡毛根,使之与竹筒形成一体。板羽毽所需的场地在苗寨中被称为“毽塘”,有的一寨一塘,有的数寨一塘[4]。
黔南州都匀市坝固、王司一带的苗族青年男女每年在农历正月初二到十五,都会身着盛装,手拿木拍,带着鸡毛毽,成群地聚集在毽塘上进行“打鸡”游戏。游戏中,一般是由持毽姑娘首先向小伙子们抛出毽子,小伙子们立即用手将毽子打回给姑娘一方,一来一往,尽量不使花键落地,如同打羽毛球一般;但不同的是双方之间既无隔网,又无场线。对打中,有时相近咫尺,可以边打边说话或者是相互对情歌。许多素不相识的小伙子和姑娘通过板羽毽而相互认识,有的被邀请一同跳月,有的被挽留在寨中做客,并会受到热烈欢迎。这种习俗风尚,有利于促进苗家世代实行远源结亲的良好风尚[5]。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的过程中遭受了严重的考验,外加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出现严重危机。黔南地区的苗族板羽毽也不例外。影响苗族板羽毽传承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男女求偶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且更多的人选择外出找工作。苗族板羽毽所依存的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的冲击,也逐渐使板羽毽从它所依存的体育文化形态中抽离出来。越来越多的苗族青年已无暇顾及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离人们越来越远。
苗寨的村民不再局限于在村寨中学习知识或学习一门特长,更多的人会选择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出面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因此,年轻人观念新潮,不再以能够掌握自己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而感到自豪,有人反而还会觉得很“俗”;而且现在人们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青年男女寻求伴侣的方式、途径也是花样百出。所以,现在很多苗寨逢年过节都不常玩板羽毽了。
随着现代体育的大力发展,与体育有关的名词、明星、广告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奖牌的诱惑、明星的感染以及广告的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并且很多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在苗寨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例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田径等。板羽毽游戏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淡去。
板羽毽运动项目不规范,而不规范的运动方法和运动形式限制了该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使它得不到普及,以致日趋受到冷落而失传。板羽毽的底部是用竹筒制作而成,不像羽毛球一样弹性好,其观赏性自然也就比不上羽毛球。在板羽毽游戏过程中,青年男女之间对打的距离可近可远,而且各个苗寨的游戏规则也有不同之处,所以板羽毽只能作为民间游戏流传,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规律和板羽毽自身特点,参照影响板羽毽传承的诸多因素,对苗族板羽毽传承和发展的路径可以拟定出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古代文化遗产和濒临灭绝的动物,国家建立了保护区和保护条例。板羽毽的保护工作也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经验,将板羽毽纳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选出一个、两个甚至是多个继承人,在苗寨中开展板羽毽的学习,其中包括选材、制作以及板羽毽游戏的活动形式,并有针对性地培养板羽毽传承的接班人;在地方设置专门保护板羽毽的部门,大量开展板羽毽游戏活动,宣传板羽毽,从而使板羽毽发展到群众中去。
在世界现代体育加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6]。要想发展板羽毽,首先就要提高项目本身的观赏性和竞技性,使其由单纯的娱乐性向健身性和竞技性发展。另外,比赛规则要逐步完善,比赛方法也要多种多样。通过将其引入各级民运会、传统节日与赛事,完善培养和训练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运动员和业余爱好者。
随着“全民健身”体育观念的贯彻和实施,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运动的重要性。以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为例,每天清晨和傍晚在银湖星城、彩虹桥、西苑、人民广场等地方都有成群的人进行健身舞、羽毛球、太极剑等锻炼。板羽毽器材物美价廉、自制工序简单,练习所需要的场地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室内,也可以室外,稍加宣传和组织,便会使更多的人热爱并投身于这项运动,从而使板羽毽得到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单纯的旅游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把民族体育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中,可以让游客多一份文化享受,感受一方一景的别样风俗人情,满足游客的文化、娱乐需求。所以将板羽毽融入贵州省黔南苗族景区,一方面增添了景区特色和亮点,带动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让板羽毽被更多的人认识。
在我国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都是十分欠缺的。把板羽毽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经过教材化处理后就可以成为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板羽毽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且玩法简单,易教易学,可以弥补学校体育课器材缺乏的缺陷。因暂时没有固定的规则,玩法、场地就没有局限,使得板羽毽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里均可普及与发展。
板羽毽起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是苗族青年男女寻求伴侣的主要方式之一。文化生态环境和苗族青年思想潮流的改变,外加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影响了板羽毽的有效传承。因此应将板羽毽列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通过竞技化途径提高运动水平;在社区运动场所、旅游景区和学校中发展板羽毽,从而推动板羽毽的发展。
[1]谢山,段永华.布依族、苗族传统体育[M].贵州:贵州科技出版社,2008:267.
[2]徐烨,刘礼国.苗族鸡毛球的传承危机及发展路径选择[J].凯里学院学报,2011,29(1):156-159.
[3]心语:羽毛球运动源于都匀苗族的“单胳”(板式打毽)[EB/OL].(2011-09-16)[2014-10-9]http://bbs.3miao.net/thread -86636-1-1.html
[4]徐烨,刘礼国.苗族鸡毛毽的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11(2):89-93
[5]谢山.论苗族传统体育手拍鸡毛毽文化特征与传承保护[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4):92-94.
[6]李怡双.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因子通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