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陈波教授
[主持人语]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涉及中国逻辑学研究的“宏大叙事”,很有必要。
中国逻辑学研究应该如何发展?我的主张是:全面地与国际逻辑学研究接轨。这是否会导致用单一的研究领域、单一的研究模式、单一的评价标准去规范中国的逻辑学研究?情况恰恰相反!国际逻辑学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以数学为背景并系统使用数学方法的“数学”逻辑,有以计算机科学为背景并强调其应用价值的“应用”逻辑,有因不满意经典逻辑的某些特点而创制的“变异”逻辑,有以哲学为背景、或强调哲学理论的逻辑应用、或强调用逻辑技术推进哲学研究的“哲学”逻辑,有研究自然语言的形式表征和语义处理的“自然语言逻辑”,有着重研究法律中的推理和论证的“法律”逻辑,有关于逻辑理论的哲学研究——逻辑哲学,有关于逻辑学史的研究,有重点关注人的现实思维、旨在开发人的素质和潜能的非形式逻辑、批判性思维、新修辞学等的研究,有关于逻辑导论课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手段的研究,以及各种逻辑普及读物的撰写,等等。越是了解国际逻辑学真实现状的学者,越不会在中国逻辑学研究上表现得那么教条、专横和独断,相反会越倾向于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这正是我们要积极倡导的。
关于中国文化传统中是否有逻辑学,以及应该如何研究中国逻辑史,学界同仁发表了很多不同的意见,有时候争论激烈。我的主张是:不要过多地执著于“逻辑学”这个名词,而要思考在这个领域是否有真正值得研究的材料和问题,以及如何把它们弄清楚。即使退一步,暂时接受某些人的说法,中国古代没有类似于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形式”逻辑,但对于下述问题的研究仍然是必要的,且非常有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如何思考问题?他们相互之间如何论辩?在传统典籍中,有关于“如何思维”或“应该如何思维”的论述吗?有关于思维的过程、程序、规律、规则、方法、技术、谬误等等的研究吗?中西思想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什么“类似”和“差异”?“同”在哪里?“异”在何处?其根源是什么?国外汉学家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哪些说得对或有启发性?哪些说法则是错误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哪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如何改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便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作为中国学人,我们显然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弄清楚,这也是具有逻辑学背景的学者不容推卸的责任甚至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