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荣
唐荣: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服务理念向人性化服务转化,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护士作为主要服务者直接接触患者的时间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明显增多,职业因素对护士的伤害也随之增加,精神科护理工作有其特殊性,以往护士多注重患者安全问题,而对自身的职业危害关注很少,本文就护士自身健康与安全的职业危害因素和防御进行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1.1 物理性危害因素 在精神科病房,常有患者大声吵闹、喊叫,这些噪声不可避免地会对护士心理产生影响,使护士心情烦躁,情绪波动,引起植物神经反应[1]。护士在给患者倒开水或洗澡时,有的患者突然向护士泼开水,使护士造成烫伤。护士用紫外线灯进行病房和治疗室进行空气消毒时,无防护镜或者临时进入可受到辐射的影响。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护士给患者做各种治疗,对一次性医疗废物处理,器械浸泡,治疗室环境消毒等都要接触化学消毒剂,如戊二醛、“84”消毒液等,这些化学制剂可能会对护士身体直接接触,造成损害[2]。在抽吸注射液时偶然沾上药液,也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果测量体温时患者打破温度计,护士不慎沾上水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 有些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梳头、吃饭、洗澡等都要护士协助,女患者月经期也需要护士料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血液对护士都是潜在感染源,有的患者入院前到处流浪,易感染一些疾病,甚至是乙肝、丙肝、菌痢等传染性疾病,护士与患者密切接触有可能受到感染。另外,患者的衣物、被褥等日常用品放置时间过长,会滋生霉菌,护士翻晒这些用品时,可能会受到病菌侵袭。
1.4 机械性危害因素 护士在使用注射器或将针头从注射器上分离时,不注意会发生针刺伤,有些护士被刺伤后未正确处理伤口,发生感染,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有乙肝、丙肝(HCV)、梅毒和艾滋病(HIV)。有调查发现,被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 的比例为0.3%,被HC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 的比例高达1.8%[3],因此刺伤是重要的感染传播途径,精神病患者受病态心理支配,有时将护士作为攻击对象,有些患者否认有病,不愿住院,或因住院时间长、思家、不愿受拘束等原因,产生出走的念头,护士在阻止时常会受到伤害;精神病患者有时会出现兴奋躁动,伤人毁物等行为,护士在制止或进行约束和治疗过程中,若未注意自身防护,或相互配合不好,或患者身强体壮极力反抗,给护士造成身体伤害。调查结果显示,精神科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因患者原因受到躯体伤害者占91.5%[4],说明精神科护士容易遭受身体伤害。
1.5 心理社会性危害因素 由于精神科护士的职业环境涉及范围广,人们对精神科护士工作不理解,甚至有歧视态度,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及时发现并制止患者的伤人、自伤、自杀、出走等行为,又要注意自身的防护,并受到被辱骂、恐吓、吐口水和性骚扰,这给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其心理健康,与一般人群相比,精神科护士群体的焦虑、抑郁、强迫,躯体化等心理问题明显增多[5],年长的护士承担的工作任务较繁重,又要处理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关系,并面临职称的晋升等问题,因此受到的压力更大;夜班护士因工作人员少,生物节律改变,容易疲乏,患者又往往在夜间出现出走行为,或发生意外情况,护士易受到伤害,责任和压力更大。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既有来自护士工作环境的,又有来自患者方面的,还有些来自护士本身的,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我们应予以足够重视,以保证护士自身的健康和安全。
2.1 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如对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器材要用镊子持取,分类放置;若受到针刺伤应正确处理伤口,并及时上报院感办,寻求专业帮助;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血液和体液应戴一次性橡胶手套;接触传染病患者,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翻晒患者的衣服,被褥时应戴防护口罩及手套,避免感染性伤害的发生[6]。测量体温时应使用感应式体温计;护士在接触消毒剂时正确倾倒,避免接触皮肤。
2.2 加强护患沟通技术,提高优质服务质量 改进与患者接触和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对其病态言行不歧视、不嘲笑,给予患者关心和爱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一些无理要求应做好解释,避免激惹患者,对兴奋躁动和行为冲动的患者,在制止或施行保护约束时,不能粗暴对待,更不能以此作为惩罚,使患者反感发生冲突而自身遭受伤害。
2.3 加强专科技能培训,提高专科人员素质 低年资护士加强专科知识学习,掌握兴奋躁动患者的护理技巧,既要保护患者,又使自己免受伤害;长期在精神科工作的护士注意增强自我心理素质的培养,调整心态减轻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防止职业倦怠感的产生。精神科护士具备更高的职业献身精神,护理管理人员也要注重为护士创造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定期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予以鼓励,支持和帮助,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
2.4 加强专科建设,改善职业环境 比如病房光线适宜,通风良好无异味;床单被褥整齐洁净,走廊有扶手装置,24 h 提供温热水,病区配备通讯设施,卫生间及洗澡间地面铺有防滑设施。输液瓶换为软包装,护士配置合理,适当组织护士娱乐休闲,放松心情;并组织护士认真学习《精神卫生法》,护士做到知法守法用法。
在临床上,精神科护士所面临的职业风险越来越多的引起管理者及护士自身的关注,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在护理的过程中会给护士带来各类潜在的损伤,我们在此探讨护士的职业风险有助于提高护士自身对职业风险的预见性及防控措施,同时,作为管理者,要为护士创造良好的职业防控的环境,切实维护好护士的身心健康。综上所述,精神科护士职业伤害的防护,重点在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各种职业伤害因素;提高专科素质,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质量;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加强自身防护。将职业伤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护士要加强身心修养,提高抵御职业伤害风险的能力,确保身心健康。
[1]吴秀敏.精神科开放式病区护理管理的进展[J].天津护理,2011,19(4):235-237.
[2]夏玉莲.精神科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2011,11(6):65-62.
[3]蒋 蓓,糜盘英,唐 杼.精神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及防护调查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791-792.
[4]崔永新,张道松.精神科护士职业防护预案的制订及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