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A,也不B”容忍性让步复句考察

2015-03-20 01:30王红恬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项是复句客体

王红恬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宁可A,也不B”属于容忍性让步复句。该句入句的前提在于潜存在语义深层的关项C项。没有C项,就不能形成“宁可A,也不B”句式。C项虽然是最优选项,但是不具有现实性,只能有所忍让,选取不是最优的A项和B项。

关于“宁可”格式的语法意义,吕叔湘先生[1]认为是“表示在比较利害得失之后选取的一种做法”,何宛屏先生[2]则进一步具体化为“两害相权取其轻”。邵敬敏、周有斌先生[3]则认为何文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分析了A项和B项语义的“弊”。其实A项和B项语义包括“利”“弊”4种不同类型,分别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两难相权取其优”和“利弊对照取其爱”。其中的“利”“弊”依据的是客观标准,“重”“轻”“优”“爱”依据的是主观标准。本文赞同邵敬敏、周有斌先生对A项和B项语义类型的分析,并且进一步从意愿选择层面①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描述。意愿选择层面包括主体意愿选择层面和客体意愿选择层面。在主体意愿选择层面,选择A项的可能性大于选择B项的可能性,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即P[A]>P[B];在客体意愿选择层面,选择A项的可能性小于或者等于选择B项的可能性,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为 P[A]≤P[B]。需要指出的是,“宁可”有两个近义词:“宁愿”和“宁肯”。一般来说,对“宁可”的分析也基本上适合“宁愿”和“宁肯”。因此,本文举例不避“宁愿”或“宁肯”。

一、本项A、B和关项C

“宁可A,也不B”容忍性让步复句除句表形式所显示的选择项A、B外,还隐藏另外的选择项C项②。A项和B项出现在“宁可A,也不B”容忍性让步复句的语表形式中,我们称为本项;C项不出现在“宁可A,也不B”容忍性让步复句的语表形式中,我们称之为关项。关项C项是“宁可A,也不B”句式存在的前提。C项是说话人最想选择的选择项,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C]=1。但是C项不具有现实性,只能有所忍让,选取不是最优的A项和B项,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C]>P[A]>P[B]。C 项可以近似地转换成“既不A,也不B”。另外需要指出的是,C项虽然是“宁可”句入句的前提,但是C项只能隐藏在句子深层,而不能出现在句子表层。例如:

(1)我们不该怀疑中国球迷的真心,但不成熟却是毋庸置疑的。从众心理让不少球迷宁愿多掏几百元去看一场几无悬念的比赛,也不愿看一场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头的比赛。(汤敏《球迷,请陪国足走下去》)

(2)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初中《语文》第二册)

例(1)中本项A项是“多掏几百元去看一场几无悬念的比赛”,B项是“看一场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头的比赛”,隐藏在句子深层的关项C项,可以转换成“既不多掏几百元去看一场几无悬念的比赛,也不看一场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头的比赛”。在例(1)的具体语境中,C项是“看一场国足踢的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激烈有看头的比赛”。显然,C项是说话人最想选择的选择项,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C]=1。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足还达不到这个水平,所以说C项不具有现实性,只能选取不是最优的A项和B项,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C]>P[A]>P[B]。并且 C 项是“宁可A,也不B”入句的前提,如果没有C项的存在则不能进入该句式。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请看例(3):

(3)我宁可吃苹果,也不吃香蕉。③

如果例句(3)是正确的,那么C项一定存在。C项可以近似地转化成“既不吃苹果,也不吃香蕉”。根据说话者使用“宁可A,也不B”句式,我们可以推测说话人自己最喜欢的水果肯定是既不是苹果也不是香蕉,有可能是橙子或者其他水果,只是这种水果,在说话人说话的当时不具有现实性,只能在不是最优的选择项“苹果”和“香蕉”中进行选择。如果不存在C项,那么这个句子是不符合“宁可”句的语义要求的。还以“我宁可吃苹果也不吃香蕉”为例。如果除了苹果和香蕉,说话人没有自己最喜欢的水果,那么该例句就是错误的。原因是“宁可A也不B”属于容忍性让步复句。容忍是心理上意志上的让步。加“宁可”表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对不乐意为之的事情不得不有所忍让,以便实现某种决心。因此所选择的项必须是“不乐意为之的事情”。“苹果”和“香蕉”必须是“不乐意为之的事情”。如果不是,则该句就是错误的。

需要指出的是,关项C只能潜藏在句子深层,不能出现在句子表层。究其原因也是因为进入“宁可”句式必须要有潜藏在语句深层的C项,C项如果出现在句表,那么形成的新句子潜藏在句底的C项也就不存在了。例如:

(4)*不少球迷宁愿看一场国足踢的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头的比赛,也不愿多掏几百元去看一场几无悬念的比赛。

(5)*不少球迷宁愿看一场国足踢的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头的比赛,也不愿看一场由外国人踢的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有看头的比赛。④

由于C项出现在句表形式,导致新形成的“宁可C,也不A”和“宁可C,也不B”没有潜存在句子底层的“C项”,所以这两个句子都是不正确的。

二、主体意愿选择层面:P[A]>P[B]

主体意愿选择层面是大脑思维中的一个意愿选择层面,它反映的是说话人对出现的待选项进行的一种主观选择。这种主观选择或是出于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虽是出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一般人不易理解接受。“宁可A,也不B”的主体意愿选择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选择A项的可能性大于选择B项的可能性,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 P[A]>P[B]。因为如上文所述,“宁可A,也不B”句式中A项B项包括4种情况,在这4种情况中,“宁可A,也不B”的主体意愿选择都是 P[A]>P[B]。

(一)“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利”和“重”

“两利相权取其重”里的“利”在主体意愿选择层面反映的意愿选择是:对于说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都是相对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0.5 <P[A]<1,0.5 <P[B]<1;“两利相权取其重”里的“重”就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项A,用意愿选择度表示是P[A]>P[B]。例如:

(6)我宁可当县长,也不当省长。

(7)他说:“没想到你考虑问题这么成熟。”

段丽娜说:“成熟不好吗?”

康伟业说:“好。只是我比较单纯,配不上你。”

段丽娜说:“看看,你就是这一点显得正派。”

康伟业倒宁愿段丽娜说他显得可爱。(池莉《来来往往》)

例(6)中的A项是“当县长”,B项是“当省长”,这两项职务都是说话人相对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就是 0.5<P[A]<1,0.5<P[B]<1。然而和“当省长”相比,说话人认为“当县长”才是相对较好的选择,即P[当县长]>P[当省长],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 P[A]>P[B]。说话人认为“当县长”更能贴近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尽管这一选择一般人不易理解接受。

(二)“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害”和“轻”

“两害相权取其轻”里的“害”在主体意愿层面所反映的认识是:对于说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都是不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0<P[A]<0.5,0 <P[B]<0.5;“两害相权取其轻”里的“轻”就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对自己的“害”稍微“轻”的选择项A项,用意愿选择度表示是P[A]>P[B]。

(8)他们宁可舍着脸去逢迎谄媚他,也不肯失掉了地位。(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9)今天我在你们面前,表扬范汉儒的廉政品质。他宁可用菜头填他的肚子,也不捞公家的一星蛋花。(从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

例(8)中的A项是“舍着脸去逢迎谄媚他”,B项是“失掉了地位”,这两个选择项都是说话人不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0<P[A]<0.5,0 <P[B]<0.5。但是说话人认为跟“失掉了地位”相比,“舍着脸去逢迎谄媚他”对自己的“害”稍微“轻”,是更愿意选择的选择项,即P[舍着脸去逢迎谄媚他]>P[失掉了地位],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 P[A]>P[B]。

(三)“两难相权取其优”中的“难”和“优”

“两难相权取其优”里的“难”在主体意愿层面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对于说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各有利弊。虽然如此,但是说话人在使用“宁可A,也不B”时,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即选择更“优”的A项,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 P[A]>P[B]。

(10)小明宁可租房子,也不买房子。

(11)小李宁可坐飞机也不坐火车。

例(10)中的A项是“租房子”,B项是“买房子”,对于说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各有利弊。虽然如此,但是说话人在选用“宁可A,也不B”句式时已经有了选择,即选择租房子而不是买房子。因为说话人认为租房子相对更优(租房子相对便宜),即 P[租房子]>P[买房子],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A]>P[B]。

(四)“利弊对照取其爱”中的“利”“弊”和“爱”

“利弊对照取其爱”中的“利”“弊”在主体意愿选择层面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对于说话人来说,虽然选择项A是弊大于利,选择项B是利大于弊,但是出于个人喜好,“压利抬弊取其爱”,这种选择是超常规的,用意愿选择度表示是P[A]>P[B]。

(12)我的回答也早经过了深思熟虑,宁可当男妓也不当写手——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不能这样说。(王小波《未来世界》)

(13)这是他的宗教——一种特殊的宗教,宁可卖国,而不能教女儿陪酒。(老舍《火葬》)

例(12)中的A项是“当男妓”,B项是“当写手”,对于说话人来说,说话人当然知道“当男妓”是弊大于利,“当写手”是利大于弊,但是说话人出于自己的喜好,“压利抬弊取其爱”,选择了“当男妓”,即P[当男妓]>P[当写手],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A]>P[B]。这种选择是超常规的,往往表达了说话人极强的感情色彩。

三、客体意愿选择层面:P[A]≤P[B]

客体意愿选择层面是大脑思维的另一个意愿选择层面,它反映的是听话人⑤对已出现的待选项进行的选择。该层面所反映的选择是听话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等对待选项进行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一般是大众所能做出和接受的选择。“宁可A,也不B”的客体意愿选择层面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选择A项的可能性小于或者等于选择B项的可能性,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A]≤P[B]。上文已经提到“宁可 A,也不B”句式中A项B项包括4种情况。在客体意愿选择层面,“宁可A,也不B”的客体意愿选择都是P[A]≤P[B]。

(一)“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利”和“重”

“两利相权取其重”里的“利”在客体意愿选择层面反映的意愿选择是:对于听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都是相对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0.5 <P[A]<1,0.5 <P[B]<1,这一点上,客体意愿选择和主体意愿选择一致;但是“两利相权取其重”里的“重”则不同,与主体意愿选择不同,客体意愿选择并不认为说话人所选择的A项是对自己更有利的,而是认为说话者没有选择的B项是对自己更有利的,用意愿选择度表示是 P[A]<P[B]。

(14)我宁可上南开,也不上北大。

(15)“墨公自然知道我的爱好,”叶挺高兴地说,“牛肚韧而不腻,我觉得比海参好吃!”“可是我宁肯吃海参,”顾祝同笑笑,“这就叫众口难调嘛!”(黎汝青《皖南事变》)

例(14)中的A项是“上南开”,B项是“上北大”,对于听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都是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0.5<P[A]<1,0.5<P[B]<1。然而和说话人所选择的不同,听话人认为“上北大”的“利”要重于“上南开”的“利”,是听话人更愿意选择的,即P[上南开]<P[上北大],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A]<P[B]。

(二)“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害”和“轻”

“两害相权取其轻”里的“害”在客体意愿层面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对于听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都是不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0<P[A]<0.5,0 <P[B]<0.5,这一点上客体意愿选择和主体意愿选择一致;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里的“轻”就各持所重了。“两害相权取其轻”里的“轻”,听话人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认为B选择项的“害”稍微“轻”,是听话人更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表示是P[A]<P[B]。

(16)她宁愿老死宫中,也不愿到皇上的身边摇尾乞怜。(流潋紫《后宫·甄嬛传》)

(17)他们宁愿去死,也不愿受这个侮辱!(老舍《四世同堂·惶惑》

例(16)中的A项是“老死宫中”,B项是“到皇上身边摇尾乞怜”,对于听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都是不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就是0<P[A]<0.5,0 <P[B]<0.5。然而和说话人不同,听话人认为“老死宫中”的“害”要比“到皇上身边摇尾乞怜”要重,也就是和“老死宫中”相比,听话人更愿意选择的是“到皇上身边摇尾乞怜”,即P[老死宫中]<P[到皇上身边摇尾乞怜],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A]<P[B]。

(三)“两难相权取其优”中的“难”和“优”

“两难相权取其优”里的“难”在客体意愿层面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对于听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各有利弊,难分伯仲,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 P[A]=0.5,P[B]=0.5,P[A]=P[B]。

(18)小张宁可借书,也不买书。

(19)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例(18)中的A项是“借书”,B项是“买书”,对于听话人来说,选择项A和选择项B各有利弊(借书就不用买了,可以省钱;买书就可以什么时候想看就看,不用受限制),即 P[借书]=0.5,P[买书]=0.5,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 P[A]=0.5,P[B]=0.5,P[A]=P[B]。

(四)“利弊对照取其爱”中的“利”“弊”和“爱”

“利弊对照取其爱”中的“利”“弊”在客体意愿选择层面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对于听话人来说,选择项A是弊大于利,选择项B是利大于弊,出于一般人的思维,选择项A项是不愿意选择的,选择项B项是愿意选择的,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0 <P[A]<0.5,0.5 <P[B]<1,很显然是P[A]<P[B]。很明显“利弊对照取其爱”中的“爱”的客体意愿选择是B项而不是A项,用意愿选择度来表示是P[A]<P[B]。

(20)这老汉宁可外出讨饭,也不在家好好种地。

(21)狗蛋在窑窗外一字一板朗诵,还用手掌击打着节拍:“小娥的头发黑油油。小娥的脸蛋赛白绸。小娥的舌头腊汁肉。小娥的脸,我想舔。小娥的奶,我想揣。我把小娥瞅一眼,三天不吃不喝不端碗;宁吃小娥屙下的,不吃地里打下的;宁喝小娥尿下的,不喝壶里倒下的……”(陈忠实《白鹿原》)

例(20)中的A项是“外出讨饭”,B项是“在家好好种地”,对于听话人来说,A项和B项的利弊是很明显的。选择项A是听话人不愿意选择的,即0<P[外出讨饭]<0.5。选择项B是听话人愿意选择的,即0.5<P[在家好好种地]<1,在客体愿意选择层面是P[外出讨饭]<P[在家好好种地],也就是 P[A]<P[B]。

综上所述,“宁可A,也不B”容忍性让步复句在客体意愿选择层面的意愿选择是P[A]≤P[B]。

值得一提的是“宁可A,也不B”容忍性让步复句在主体意愿选择层面所反映的意愿选择是P[A]>P[B],而在客体意愿选择层面的意愿选择是P[A]≤P[B],主体意愿选择层面和客体意愿选择层面的不一致正是该句式的语用价值所在。该句式的语用价值主要是为了表明说话人的某种决心。如例(1)的主体意愿选择层面是P[多掏几百元去看一场几无悬念的比赛]>P[看一场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头的比赛],而客体意愿选择是P[多掏几百元去看一场几无悬念的比赛]<P[看一场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加激烈更有看头的比赛],正是主体意愿选择和客体意愿选择的不一致,反映了说话者无条件支持中国足球的决心。

四、结语

文章探讨了“宁可A,也不B”容忍性让步复句的关项C项,并指出关项C项是该句式入句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从意愿选择层面探讨该句式。在主体意愿选择层面,选择A项的可能性大于选择B项的可能性;在客体意愿选择层面,选择A项的可能性小于或者等于选择B项的可能性。“宁可A也不B”容忍性让步复句主体意愿选择层面和客体意愿选择层面的不一致正是该句式的语用价值所在。

注释:

①意愿选择度是由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于1985年提出的信赖程度演化出来的。我们对它的定义是用来描述人们希望命题发生的程度,用P[X]刻画(X表示任一命题),其值取区间[0,1]中的值。比如,P[X]=0,表示人们不希望其发生;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或者不愿意表明是否发生;P[X]=1,表示人们希望它发生,而且它也发生了;0<P[X]<0.5,表示人们希望X成立的可能性小;0.5<P[X]<1,表示人们希望X成立的可能大。

②关项C最早是由高书贵先生提出的,文章从意愿选择层面来进一步阐释。

③文章凡没有标注出处的例句均来自北大语料库。

④根据句意,例(1)中的B项应该是由外国人踢的无论场面还是实质上都更有看头的比赛。为了使句意清晰,故加入“由外国人踢的”。

⑤这里的听话人不仅包括具体语境里的听话人,还包括看到这句话或听到这句话的其他人。

[1]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 何宛屏.说“宁可”[J].中国语文,2001(1):76-79.

[3] 邵敬敏,周有斌.“宁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1-7.

猜你喜欢
项是复句客体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二项式定理优卷(B卷)答案与提示
2017财年美国农药登记情况
有趣的语言数列
2017年数学高考模拟卷(二)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略论复句分类与对外汉语教学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