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世锦赛看我国校园田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5-03-20 00:42王电海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9期
关键词:世锦赛田径偶像

王电海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安徽 滁州 239000)

田径是一切运动之母,也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性运动.在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我国田径健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历史性突破,这势必对我国田径运动的发展和校园田径运动的中兴,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学校是青少年最为集中的场所,也是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基地之一,但从九十年代至今,我国校园田径整体形式令人堪忧,呈现日益萎缩趋势.这不仅影响到我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储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体质的发展.本文试以北京田径世锦赛为出发点,探究我国校园田径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我国校园田径的回归和发展做出些许理论参考.

1 北京田径世锦赛对我国校园田径的影响

世界田径锦标赛是当今世界田径的最高赛事之一,展现当前世界田径的最高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田径发展的整体状况.在本届世锦赛上,我国田径取获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也实现了一些历史性的突破.特别是男子4×100m获得银牌,对中国田径的未来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由于本届世锦赛举办时间在学生暑期,电视的直播加上网络的报道,使得本届世锦赛对校园田径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1 促进田径在青少年学生中的认知和普及程度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的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是以田径教学为主,球类贯穿其中.介于几十年较为普及的田径教学,使得一些田径理念深入人心,基本的田径技能如铅球、跳远、跳高等,已为当时人们所接受和认可,田径运动也呈现持续繁荣状况.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进行了一些列的体育教学改革,倡导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等,使得一些传统的田径技能被边缘化,甚至被“赶出”体育课堂,成为少数人训练和比赛的项目,直接后果就是田径常识的逐渐被学校所遗弃,大部分学生对田径从忽视到陌生,形成“田径就是跑步”的常态化观念.

而北京世锦赛的成功举办,极大程度的提高青少年学生对田径的认知程度.我国在短跳投项目上的闪耀表现,也伴随着这些项目被青少年学生广泛的了解和熟知.一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很少见到的如三级跳远、撑杆跳、链球、铁饼等运动项目,也一并被学生所认知.最为可贵的是改变了青少年学生以往对“田径就是跑步”的惯性认知观念.通过世锦赛,正确的田径理念得到迅速传播,一些以往被国人淡忘的项目也重新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这都将进一步促进田径在学校的普及和发展;同时,通过田径的普及和发展,推动了校园田径的进步,也为我国田径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源泉.

1.2 大学生运动员成为校园田径的新偶像

曾几何时,中国田径依靠刘翔而成为国人骄傲和自豪的运动,跨栏一时间被认为是中国校园田径中最为火热的项目之一,而刘翔也曾一度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偶像.然而,随着刘翔的伤退,中国田径几乎瞬间跌入冰点,其直接影响不仅是中国田径的一蹶不振,更严重的是青少年学生因为偶像的缺乏而失去对中国田径的关注度和信心.在北京世锦赛上,以张培萌、王宇为代表的大学生运动员,没有走职业化培训,通过业余也可以同世界顶尖高手同场竞技,并取得优异的成绩,已经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偶像,激励着更多的学生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走向操场,参与田径运动中来,重新掀起一股田径热,推动着校园田径的大跨步前进.

2 我国校园田径的现状

2.1 校园田径地位的边缘化

田径历来被认为是所有运动的基础,走、跑、跳、投四大基本体育技能,与所有运动紧密相关.从新中国成立起,田径一直作为学校体育课堂的必修项目,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大学,田径运动都开展的秩序井然.然而,正是这种井然有序的机械教学,使得体育改革的呼声逐渐响起.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体育也被纳入其中.一些业内专家和学着,力争对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丢弃单调、枯燥而现实中又很少用到的田径技能学习,力求课堂丰富多彩、快乐、笑声不断,基本抛弃田径运动这项基础性运动.于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学生快乐情感体验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如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等风生水起.加上我国的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校园田径被搁置一边,其以往基础性位置被一些球类活动、健身活动所取代,其地位慢慢被边缘化.而实际上,我国学生的体质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校园田径传统地位的边缘化,与田径运动项目本身和学校主管部门也有着密切关联.田径运动本身具有技能学习单一、动作重复的特征,特别某些项目对个体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并且教学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艰苦性,教学过程不可能像球类运动一样充满趣味性和多边性,这也是田径课堂教学不受师生喜爱的原因之一.而田径被体育教师和学校主管部门边缘化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某些田径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铅球、标枪、甚至中长跑.学生轻者受伤,重者伤残、猝死,加上媒体每年都有报道学生跑步猝死、致残等事件,更使得学校主管部门风声鹤唳,教师课堂教学也不敢让学生过多从事各种跑尤其是中长跑等运动,很多学校以至取消了运动会的长跑项目.这就形成了一个令人堪忧的恶性循环,即随着田径在体育课堂的减少,学生的心肺功能得不到真正锻炼,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随之下降,体质也呈逐步下滑趋势;而学生体质一旦下滑,学习田径的意愿也难以激发,仓促加强,只会增加各种运动风险机率.

因此,田径自身的特性和课堂教学手段的简单化,使得我国校园田径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而这一局面产生的恶性循环,加速了学生体质的下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的核心位置短期难以改变,田径在校园体育的基础地位已经岌岌可危.

2.2 校园田径文化氛围淡薄

不同的田径文化氛围,形成不一样的运动局面.虽然田径被尊为田径之母,但与其他球类运动相比,田径的校园氛围远远差异于它们.一方面是单调、枯燥;一方面是多样性、趣味性更强,以致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后者.在以往手机和网络没有普及的年代里,学生运动对象性相对比较集中,球类运动也不过常见的几种,体育课堂教学选择性也较少,学生对运动项目的认知数量上也较缺乏,加上课余时间较多,田径运动开展氛围较好,很多学生自愿参加各种田径锻炼.进入21世纪后,随着手机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运动项目逐渐跃入学生视野里,学生运动视角得到释放,选择余地充裕,特别是一些娱乐性和竞技性集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网球等,更能迎合学生的味口.故在信息化普及的年代里,田径因自身的特性而得不到学生的青睐,校园田径氛围淡薄,各种教学内容的取消如铅球、标枪、长跑等,无形中从学生观念上剥夺了田径存在的空间.可见,当下我国校园田径正处于田径文化断层的局面,纵然知晓田径本身的重要性,但难掩整体氛围淡薄的尴尬.

2.3 校园田径教学理念偏执

课堂是学生技能掌握和体质增强的主要场所,也是各种观念、意识传播和普及的主要时间段.当下,由于学生体质的逐年下降,诸多学生无法拥有一些简单的田径技能,尤其现在大部分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加,在吃苦耐劳方面甚为缺少,导致各种特殊体质学生人群的出现,如高血压、高血脂、低血糖等,甚至一些心脏、心血管疾病.在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由于害怕教学事故的发生,害怕担责,产生宁愿学生站着也不愿让学生跑步;宁愿放弃田径教学也不愿发生学生各种意外伤害的教学理念.加之当前社会对教师教学的个别肤浅偏见,如“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等,加速了教师教学理念的偏执化倾向.而这种理念最终结果是让校园田径逐步被移除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范围,让位于其他球类、健身项目,失去了基础性的指导地位.

校园田径教学理念的偏执,与眼下新课改思维和理念也有着极大的关系.传统教学中的跑步、跳高、跳远、铅球等田径项目,被部分课改专家认为与现实脱节,加上学生不喜欢或实用性不够或存在安全隐患等,一度被排除在中小学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以游戏、情感体验为主的快乐体育,忽视了田径在整个运动体系中的基础性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传统教与课改新思维的碰撞,仍将产生激烈的火花,或将引起整个体育界的不断思考和争论.

2.4 校园田径偶像的匮乏

实例证明,无论是哪个行业,偶像的作用都是巨大和空前的,甚至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以中国田径为例,跨栏因为刘翔的星光闪耀而受到国人了解和喜爱,刘翔也被视为青少年的偶像,带动了无数青少年投入到田径学习中去.一直以来,校园中的学生偶像大多是一些娱乐明星,少有的体育明星,也仅仅汇集在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上.刘翔的出现,使得田径这一单调而传统的项目,难得在青少年偶像榜上占据一席之位.但这种好景太短,伴着刘翔的伤退,中国田径在随后的几年来一直呈萎靡状态,青少年学生也失去了对田径的兴趣,校园田径也慢慢低迷起来.

究其校园田径偶像的缺乏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当前我国校园田径的佼佼者,大多是项目化体型明显,如从事投掷项目的运动员通常是又高又胖,而跳跃项目的一般是又瘦又长,这些都无法体现田径的运动之美,使得学生无法体会到田径项目美的感受,难以从内心真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自然也就缺乏了田径偶像的诞生.不过可喜的是,在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以张培萌、苏炳添为代表的中国田径队,又让国人重新认识了短跑这一长期被贴上欧美国家标签的项目,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跑步热情.特别是一些以大学生身份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身份的相同和成绩的斐然,加上阳光的外表,已经让青少年萌对发田径的参与意识,偶像的作用已经凸显.

2.5 训练队的“强点”与整体的“弱面”

纵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一个突出的表象就是,学校在各种田径比赛中都踊跃组织训练队,认真训练.积极参与并获得很多优异成绩,有些学校因为竞赛成绩显著,被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各种表彰,甚至被授予“传统田径学校”等称号.但摒弃那些训练队学生,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田径认识不足,参与度低,呈现学校体育竞赛成绩显著,训练队的“强点”与整体的“弱面”并存的尴尬现象.这种现象存在于我国大多数学校中,虽被外界和教育主管部门津津乐道,但学生整体体质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可见,很多学校的体育成绩和成果仅仅是建立在训练队的层面上,并没有将训练队的效果扩大和应用到全体学生这个最大的“面”上来、一旦学校进行各种比赛如学校运动会,大部分学生难以或怯于参与,运动会成了极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

因此,当前我国校园田径仍然面临“点与面”的瓶颈,如同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而不是一个体育强国一样,校园田径需要一个新突破,虽然这个突破存在破垒之难,但只有解决这个瓶颈之困,校园田径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

3 对策

3.1 利用重大田径赛事的影响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常态化发展,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国人的欣赏能力和欣赏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理念常受一些潮流和时代的影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影响力较为广泛的重大活动或赛事,能够很快形成一种氛围,吸引众多的人参与中去.北京田径世锦赛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证.本届世锦赛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吸引全社会的目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选择的地点和时间安排上.尤其是时间,北京世锦赛安排在我国每年一度的学生暑假,学生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参与这项赛事中去,如现场观看、电视直播、手机网络等,使得田径知识得到一次全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大普及.跑步健身成为时尚,也必将引领着更多的学生参与田径运动,强身健体,推动者校园田径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故利用重大田径赛事,可以促进田径知识的校园化普及,提高学生对田径的认知和接受能力,促使田径在校园体育中重萌健身的种子,从观念上影响和改变青少年学生的田径观,使得田径从真正意义上起到运动的基础性作用.

3.1 借助网络平台的普及性

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也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时刻都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快捷和方便.本届世锦赛的所有赛事,几乎都有网络进行同步直播,使得全社会都可以随时关注比赛的进程和各种信息.与此同时,各种相关的田径知识也随着比赛的进行得到潜移默化的普及.青少年学生是网络的忠实拥趸,通过网络,他们了解到田径对身体锻炼的实质作用,能够充分认识到田径的各种之美并为之欣赏,如速度之美、力量之美、体格之美等,最终能够自发的调动自我参与各种田径运动,以实现网络的平台作用.

3.3 田径重归体育课堂

九十年代开始的新课改,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改革传统田径教学中的一些项目和内容,如铅球、标枪、跳高等.由于学生体质的下降,为保证课堂教学的安全性,教师取消了一些中长距离跑的教学,甚至有个连短跑项目也予以抛弃.学生失去了田径这个基础性运动做保障,不仅无法顺利完成其它运动技能的学习,以至一些耐力素质、速度素质等都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当然,新课改带来的一些优势也必须得到承认,如课堂笑声增多,学生体育兴趣增加,师生关系改善、教学方法丰富等,但同时全社会也应该可以看到,新课改后的学生体质并没有出现预期的上升趋势,反而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等方面成下降态势,以及伴随着一些特殊体质学生的出现.

因此,校园田径的重换生机,必须建立田径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回归.这不是对新课改的全盘否定,而是对新课改提出更多的要求,不能因为牵强学生的兴趣和笑声而否定田径的作用,也不能因个别学生的偶然事故而对田径因噎废食.在学生体质连续十几年下降的今天,理应结合新课改理念,重新斟酌让田径教学回归体育课堂教学的可能性,重新认识校园田径在学生体质健康中的重要价值,以实现学生体质的增强.

3.4 丰富田径教学手段

田径因自身动作重复性、规范性等特征,其教学手段和方法一向被认为比较单调、枯燥,这也是学生不喜爱田径课堂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田径的某些器械都是由硬金属构成,如铅球、铁饼、标枪等,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稍有不当,极有可能引发教学事故.加上一些特殊体质学生人群的日益增多,因而田径的危险系数远高于其它运动项目.

因此,一旦田径重归体育课堂,首先必须要改变传统单一、重复的教学方法,结合课改新理念,积极借鉴其它球类、健身等项目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甚至可以与其它运动项目相结合.其次,针对田径安全系数问题,可以采用国际田联推广运动器材的方法,如采用泡沫和塑料制品制成的标枪、铁饼、铅球等,将教学风险系数降到最低,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田径项目的学习.

3.5 改革学校田径运动会

无论是哪一层次的学校,田径运动会都是检验其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状况的直接参照物.然而,从现实状况来看,我国学校田径运动会几十年来没有变化,项目单一、参与面窄,观赏性日益降低.以至学生参与热情骤减,赛场上除了运动员和裁判员,学生观众寥寥无几,田径运动会激情和动力不在,比赛时间反而成为了学生的放假日、回家日甚至是旅游日等.

可见,学校田径运动会改革势在必行,在加大鼓励和宣传的同时,更多的应是加大激励措施,提高比赛参与面,多集体性比赛,条件允许的状况适当增加趣味化项目,将大部分学生吸引到运动会中来,享受运动会的激情和快乐,才能更好的将校园田径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3.6 培养田径偶像

“看田径,看跨栏”;“看跨栏,看刘翔”.从刘翔的经典范例可以得知,偶像的巨大优势作用是毋庸置疑.在本届北京世锦赛上,中国短跑队获得4×100m接力银牌,实现突破,改写历史,主力队员苏炳添被国人所记得,几万人在鸟巢体育场为其同唱生日祝福歌,场面宏大,震撼人心,苏炳添也一举成为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新偶像.

偶像是领军人物,也是标杆和一面旗帜.因此,培养一名具有时代标志的田径偶像,不仅仅可以带动整个中国田径的快速进步,也可以激励无数青少年学生在校园田径场上一展身姿.中国田径需要培养本土田径偶像来实现新腾飞,校园田径也同样需要塑造田径明星来激发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热情.这就需要学校体育工作者从选拔人才开始,要打破常规选材观念,不拘一格的广泛选材,精心培养一个甚至多个校园田径偶像或明星,以此来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田径的兴趣和动力.

4 结束语

田径运动是一切运动的基础,校园田径又是学生学习其它运动技能,增强体质不可丢缺的手段和方法.北京世锦赛不仅让国人重新看到了中国田径腾飞的希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广大青少年学生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和普及.虽然当前我国校园田径存在着地位边缘化、氛围不够、教学理念偏执、偶像缺失等诸多问题,然而,北京世锦赛上中国田径所取得的里程碑式表现,让校园田径又看到了不远的春天.这就需要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等形成一种合力,即利用各种资源如重大田径赛事、手机网络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田径知识的普及;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促使田径重归体育课堂,在注重偶像和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基础上,最大协力的推动校园田径运动的蓬勃开展.这不仅是为了迎接我国校园田径的春天而做努力,也是为中国田径后备人才的储备做出应有的贡献.

〔1〕杨东.传统与创新皆得—谈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改革[J].体育教学,2009(1):20-21.

〔2〕田径,等.论大学文化的多重维度—大学精神、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及其关系[J].教索,2008(2):23-24.

〔3〕高宏.体育文化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分析[J].考试周刊,2010(35):154.

〔4〕张俊伟,等.2009-2013年河南大学运会会改革发展研究[J].河南科技,2014(7):258-260.

〔5〕楼松英.校园运动会模式改革探索[J].体育教学,2012(8):51-62

〔6〕李中武.浅析田径运动会改革改为体育文化节的对策[J].体育时空,2013(7B):41-42.

猜你喜欢
世锦赛田径偶像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星问答
偶像报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我的偶像
从近三届世锦赛成绩看我国高尔夫竞技水平的提升
出卖偶像
偶像们都恋爱了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