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对辨证施护的意义及作用

2015-03-20 01:01陈艳玲崔红艳
河北中医 2015年9期
关键词:素问护患心理学

陈艳玲 崔红艳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体检门诊,河北 滦平 068250)

中医心理学对辨证施护的意义及作用

陈艳玲 崔红艳1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体检门诊,河北 滦平 068250)

中医心理理论;辨证施护

中医心理学是一种源于中医传统文化与治疗实践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心理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心理的能动作用,改变患者的神及志行为,以使之恢复正常。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在与患者接触、谈话、施护的过程中,都包含着心理治疗的意义,如年龄、资历、态度、在群众中的威信等,都会给患者造成不同的心理影响。医疗环境的安静、舒适,病房的整洁,光线、色调的柔和,良好的院风等都会潜移默化地给患者带来安全感、信任度、舒适感和亲和感。随着辨证施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的开展,如何正确把握患者的心理,将中医心理学与辨证施护相结合,发挥中医心理学在辨证施护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水平,是临床护理工作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

1 中医心理学应贯穿于辨证施护全过程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当代心理学知识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心理疾病的、新兴的交叉学科[1]。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及学说,如阴阳学说、整体观、五行学说、七情学说等。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七情为纲,坚持形神合

一、心理与生理为一体,重视精神对疾病的重要性,强调治病要从“治神入手”、“治神为本”。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载:“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护理的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心理活动的患者。不同的患者个体、不同的疾病及疾病的不同严重程度,都会使患者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造成不同的心理特点,且这些心理变化始终存在于疾病的整个诊治过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因此,长期的精神刺激会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使已有的疾病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素问·疏五过论》中云:“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因此,在辨证护理中要始终正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需求,积极灵活而准确地选用相应的中医心理学治疗方法,如移精变气法、暗示启迪法、疏导安慰法、以情胜情法等[2],将中医心理学贯穿于辨证施护全过程,使患者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促进疾病的痊愈。

2 中医心理学是辨证施护的关键

辨证施护是以整体观为基础、以辨证为依据进行的一种护理方法。辨证施护取得疗效的首要因素为辨证准确。在中医四诊中,望、闻、问、切均离不开中医心理学知识。如望诊中强调“神”是气血之外荣,“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闻诊时,要注意患者情绪与声音的关系,如《医宗金鉴》载:“喜心所感,忻散之声;怒心所感,忿厉之声;哀心所感,悲嘶之声……五声之变,变则病生。”在问诊中,护理人员要学会与患者“共情”,理解他们的痛苦,尊重患者,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使患者产生信任感,以便正确客观的描述病情;正确引导患者,从性之“好恶”、“缓急”、“慎疏”、“有无主见”及“衣食住行”、“贫穷富裕”等出发,了解患者的性格、心理等,对正确判断病情、正确辨证有重要意义,如《素问·疏五过论》曰“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心理因素对脉象也有较大影响,如《素问·经脉别论》载:“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脉)皆为变也。”《素问·大奇论》中载“肝脉骛暴,有所惊骇……二阴急为惊”,《医学入门》载“喜则伤心脉必虚,思传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定濡,恐伤于肾脉沉是”。中医护理是治疗工作的一部分,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护理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思维能力,掌握更多的中医心理学知识,将其正确运用到中医四诊中收集患者资料,才能正确辨证,准确施护。

3 中医心理学在辨证施护中的作用

3.1 能提高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 护理人员的语言表达对患者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护患交流的工具,更是精神心理治疗的手段,中医学认为,“心病须用心药医”。《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告之以其败”是指护理人员要向患者指出疾病之所在及其危害,使其能认真对待疾病;“语之以其善”是指护理人员要安慰患者,告诉患者疾病是可以治愈的,使其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战胜疾病;“导之以其所便”是指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疾病的具体治疗措施及调养方法;“开之以其所苦”是指护理人员要千方百计解除患者苦恼烦躁的心情及紧张恐惧的心理[3]。真正做到“告之”、“语之”、“导之”、“开之”,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感染力及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心理学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方式,巧妙而有分寸地进行说理、安慰、劝导。

3.2 能改善护患关系 患者患病后,脱离了家庭来到医院陌生的环境,不仅身体上承受痛苦,同时心理和精神上也受到严重创伤,容易产生紧张、抑郁、恐惧等心理应激,对治疗失去信心,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对治疗和护理行为不配合,或情绪烦躁、易怒。《大医精诚》中要求,治病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所以对患者予以同情、帮助,是每个护理人员都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理解患者的痛苦,主动关心体贴患者,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患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产生强烈的同情心,急患者之所急,帮患者之所需,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正确引导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战胜疾病,促进护患关系和谐。

4 小 结

人的心理状态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患者情志的好坏、心理状态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及治疗效果。所以护理人员要正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其心理特点,在辨证施护中采取针对性的中医心理学治疗方法,消除其消极的心理因素,促进康复。此外,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责任感的强弱,而且也关系到护理技术水平的发挥,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正确治疗疾病的前提,也有利于改善护患关系。

因此,中医心理学在辨证施护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针对目前护患关系相对紧张的现状,中医心理学不仅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促进患者身体康复,还能提供独到的方法解决护患之间的沟通问题,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申寻兵,余琳,刘红宁.中医心理学的循证实践[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26(4):82-86.

[2] 孙秀茹.情志护理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前自我效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4,36(6):926-927.

[3] 张琦,常华.中医心理学在辨证施护中的作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1,28(10):633.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5.09.044

陈艳玲(1977—),女,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R395.1;R248.9

A

1002-2619(2015)09-1402-02

2014-05-16)

1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内科,河北 滦平 068250

猜你喜欢
素问护患心理学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