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长春师范大学科研处,吉林长春130032)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保障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思想理念才能得以传承和弘扬。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根本要求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推崇的“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直接冲击着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追求。在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上,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因此,在大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高校应积极培育和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大学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动力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政治力量、军事实力等硬实力,同时也体现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软实力。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培育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大学生把自身成长与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成为民族精神传承、弘扬和培育的中坚力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践行者和创造者。
国家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推进道德建设等措施,推动和保障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1.加强制度建设,净化社会大环境
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净化社会大环境的首要措施。加强制度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方法和措施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的建立起到制度保障作用。
2.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建立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在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介,积极倡导社会主义主旋律,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潮,揭露和批判危害社会和人民以及违法乱纪的丑陋现象,使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高尚的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推进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推进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保证。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良好的伦理环境。要通过宣扬先进典型、树立道德楷模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道德风尚的传承者。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良师益友,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和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而言,父母不常在身边,他们在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时候更需要跟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父母应及时针对孩子在大学期间产生的错误思想和价值观进行教育并为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为孩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坚实基础。
1.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应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宏大的、抽象的、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更易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形式上,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使学生对感兴趣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就业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交流和讨论。在交流讨论中,让大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则以案例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教学手段上,注重采取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播放革命影视作品、历史文献资料,让大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影像资料,加深对党的发展历程的了解,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大学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也要通过大学生是否真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检验。所以高校应特别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首先,高校应积极拓宽社会实践渠道,主动与公司企业、社会团体、街道社区等单位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体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大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多样化。高校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活动,让大学生了解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三下乡”、技术援助、青年志愿者支教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的观念,使大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3.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总体的体现,反映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价值选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善于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之中。首先,加强对校园媒体的管理。对校园媒体宣传的内容进行严格筛选,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增设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橱窗、宣传栏、标语牌等,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包括科技活动、社团活动以及主题文体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进而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制度建设。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健全各种激励导向机制和纪律约束机制,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日常活动。
[1]刘峥,汤小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2]钱昌照.高校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