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的思考

2015-03-20 20:34唐辉明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勘查工程专业

唐辉明等

摘 要:本文在详细分析地质类专业基本特点、历史沿革与办学现状、学科和行业发展对地质类专业的要求、地质类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的背景、原则和依据、主要思考点,介绍了“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地质类专业是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建设、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地质问题的工科类专业,主要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地质类专业既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金属与非金属矿产、煤炭与油气资源、地下水资源等地质资源保障,也是国家工程建设的基础。地质类专业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战略地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工科类专业。

地质类专业依托的主要学科有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勘查地球物理和水文地质学等。地质类专业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藏)条件和形成机理、分布规律、经济与技术特征,矿产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与工程地质体相关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与方法;地质体的地球物理响应及观测、处理与解释技术;地质体钻掘工艺与装备;地下水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地下水开发利用及其环境效应;地球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开发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

地质类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程技术专业,以数学、物理和化学为基础,相近专业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和地下工程等。

地质类专业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具有基础性强、涉及学科多、专业特色突出等特点,所培养的学生除了掌握较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外,还需要对矿业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地下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思想活跃,具备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适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设置专业的参考。增设新专业时,应对照“标准”来评估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等是否达到专业的基本要求。二是作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指导性规范。以“标准”为基础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规划。三是作为质量评价的参考。

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遵循的原则是:(1)把握好“标准”的定位。将“标准”作为各类本科专业设置、建设和评价的基本要求和依据。(2)统筹考虑“标准”内容的集成。将“标准”作为专业准入的门槛,指导高校制订和实施本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3)按照参考框架进行研制。“标准”应严格符合教育部的统一格式,对于我国各类本科专业具有良好的普适性。(4)科学合理确定“标准”内容。“标准”内容要尽可能体现专业类的共性要求。(5)注重衔接。“标准”要注重与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等的衔接,工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相衔接。(6)广泛征求意见。“标准”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听取不同类型高校和行业企业的意见,达成基本共识。

按照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专家的作用,系统发动,积极研讨,广泛征求意见,历时一年多圆满完成了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

一、我国地质类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

办学现状

1952年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国内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进行调整,组建了一批建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当时地质类专业划分较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又建立了一些与之有关的新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左右。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达10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部分)”、“勘察工程”、“应用地球物理”和“应用地球化学(部分)”等专业合并成为一个新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将“地质矿产勘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应用地球化学080104(部分)”等专业合并成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同时,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引导性专业——“地质工程”。由于各高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管辖,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相同的专业名称下(尤其是地质工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例如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设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个专业。地质类专业设置基本专业3个,即地质工程(081401)、勘查技术与工程(081402)、资源勘查工程(081403),并设置特色专业地下水科学与工程(081404T)。其中地质工程专业主要为传统的工程地质与岩土钻掘(探矿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主要为传统的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资源勘查工程主要包含金属、非金属和能源等矿产资源的勘探。

目前开设地质类专业的高校共107所,开设地质类专业点共159个。其中,地质工程专业55所、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53所(按新专业划分,其中大部分属现地质工程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64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8所;油气田开发地质新专业1所。开办地质类专业的高校中既有教育部直属,也有省属和民办高校。

二、学科和行业发展对地质类专业的要求

1.学科发展的要求

地球科学是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地球科学的根本任务在于认识地球,并利用这种认识去维持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即维持足够的资源供给及持续利用,预测和减轻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保护与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于全球性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的解决对更多相关地球知识和地质工程技术创新的依赖,基于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长期整体观测和监控对空间技术和地基研究手段的新要求,基于当代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自身的成熟和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依存、交叉和渗透所导致的对地球科学认识的突破以及大量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技术的革新,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技术正在酝酿重大的变革。地球科学发展将会出现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1)地球科学在科学高度分化和深化的基础上,出现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综合,地球科学和地质、资源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将更注重于立足全球。在地球系统的整体观、系统观和多尺度空间视角下,研究地球的行为、各圈层演化规律、相互作用过程的动力学及资源环境效应;同时研究由于人类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对全球环境、气候、生态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政治、经济、法律和外交等重大社会问题,为加强国家政府间、学术团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途径。

(2)从以往定性静态描述转向以过程为目标的精确定量动力学研究。这种转变得益于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空间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学科的突破和发展,使地球科学能够获取和处理海量的、精确连续的对地观测数据,从而开展地球各圈层和各地区地壳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3)地球科学和地质工程、资源工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地球科学的理论探索、应用研究和地质资源工程科学研究相互交织在一起。地球科学的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孕育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对居住环境的关注中,而地球科学理论认识的每一点突破都会对人类利用和保护地球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许多重大地质工程技术问题解决的科学依据和思路源于对地球属性和运动内在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认识。

(4)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的新起点。人类将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谋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需要地球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

(5)地球科学加快了与现代高新技术融为一体。观测、探测、测试实验是地球科学信息和基础资料的来源,应用现代新型技术而发展的测地和数字信息技术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另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也必将促进地球科学洞察力和预测力的大幅提高,并且可能引起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领域的重大变化。如“3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以及“数字地球”工程等。

地球科学正在发生的重大变革必然对地质类专业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因为地球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方法是地质类专业教育的专业基础。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当前地质类专业教学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思想上,地球科学新的“天人合一”观念要求建立新的地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改变过去只重视科学知识和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学习,而忽视对社会责任、法律和伦理等社会问题。

其次,对地质类专业培养目标有新的要求。现代地质工作要求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及其对社会的重大影响,使得许多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问题也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不仅涉及技术问题,而且涉及社会、政治、法律、管理和道德问题,因此需要学生必须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具备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并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卓越的管理能力。

再次,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应该不仅反映现代数学、物理、化学基础和地学知识精髓,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关键,而且要更新原有地球科学知识体系,按现代地球科学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来充实教学内容。应该尽可能地把现代勘查技术方法引入课程教学和实践各个环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同时还要包含更多现代社会、人文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精神,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适应现代地球科学发展和资源勘查工程技术革新的需要。

最后,在教育方法和方式上,应该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和批判精神培养,因材施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程创新能力的提高。

2.行业发展的要求

我国国土资源领域的重点任务是: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继续摸清全国矿产特别是矿物能源、地下水以及土地资源潜力,做好地质环境、灾害的区域评价;建立、完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充实规划的科学基础,提高其法律地位;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土地、矿产、海洋等国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逐步开展国土综合整治,促进陆地、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扩大地质勘查工作领域。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低。某些自然资源供给短缺,有的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我国还面临着“资源安全”问题。我国资源勘查工作已开始发生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转变:

(1)从注重研究陆地资源勘查工程问题向陆地与海洋资源勘查工程问题并重转变。陆地资源的勘查应更加重视新深度、非传统矿产资源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查科学与工程问题;海洋资源的勘查开发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关键前提,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2)资源作为国家发展之基,已成为世界各国相互竞争或合作的焦点。面对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源掠夺战略,我国资源勘查科学界从国家长远目标和国家安全出发,积极开展国际资源勘查战略研究,通过科学的综合研究,为我国制定有效的资源战略提供依据。除了进一步深化对我国矿产资源形成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潜力研究外,我国已开始走向国外,研究和了解周边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特点和开发潜力,积极参与国际矿业开发。

(3)现代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已不单纯是矿产的发现、采掘和提炼问题,而是涉及地质科学、地质工程、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工程。目前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资源、环境生态、社会经济问题,就是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法律等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系统问题,纯粹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是难以解决的,必须选择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角度和新的视点,进行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目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深层次危机。

(4)利用现代高新勘查技术手段,实现矿产资源勘查工程的数字化、信息化、系统化和高度技术集约化。不仅要进一步加强成矿与找矿理论的深入研究,还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采用现代化手段,研究与开发新矿产资源、新能源、寻找稀缺资源的代用品,发展节约资源的适用技术,以及节能、节材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

在地质工程领域也越来越显示出以下发展趋势:

(1)人类工程活动的规模和强度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大规模的堆填与开挖已经引起了许多新的工程地质问题。重大工程活动向西部复杂地区深入,水电、水利、铁路及高速路将在高海拔、高烈度、高地应力、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进行,我们面临着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的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的艰巨任务。

(2)重大工程活动将向地下发展,大城市地铁的修建及深埋长隧道工程中出现的许多工程地质问题也需要工程地质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因此,地下工程是未来中国工程建设另一个热点。中国东部地区如上海的高速发展,在软基上建造高层建筑,软基中地下多层空间开发,软基处理和深基坑支护等也将成为一个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国防设施、核试验观测及核废料储存、航空航天试验场以及海港、码头建设的地下钻孔、观测孔、地基基础等都需要可靠、快捷的钻孔施工技术做保证,需要地质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近海石油的开发,海上钻井平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突出。

(3)地下矿产的种类繁多,其赋存形式及所处位置也是千变万化的,必须寻找适合开采这些矿产资源的最经济、最安全的方法。诸如水力开采、钻孔采矿技术、煤层的地下气化技术等都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工作领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是世界人民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勘探开发洁净能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人类可利用的洁净能源主要有核能、水能、电能、风能等,在这些传统能源开发的同时,还必须探索新的能源。天然气水合物是近期发现的储量最有价值和最为洁净的重要新能源,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将是未来20年所必须解决的工程难题。

(4)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给人类带来了生存条件和巨大的财富,同时人类对于环境的破坏也日趋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命、经济与财产损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任重道远。

(5)输油管道、输气管道(西气东送)和输水管道的长距离铺设大多要穿越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沿线的工程地质环境往往千差万别,因此,管道工程地质、非开挖技术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城市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未来几十年工作的重点。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城市的规划、定位及规模都受控于城市的工程地质环境。城市地质灾害的特点是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大、影响大、波及面广、处理难度大。城市工程地质的研究将需要大量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员的参与。

(6)21世纪是人类探索宇宙、探索地球、探索海洋、深入探索南极和北极的时代,在这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是勘探和获取地下岩矿芯样问题。我国已经制订了月球和太空探索、深部海洋的勘探与开发、大陆科学深钻、南极和北极冰(雪)钻探等一系列宏伟的探索计划,中国人在不久的将来将真正实现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的伟大壮举。在这些重大的科学研究中离不开岩土钻凿设备、工艺技术的支持。开展此类工程技术研究的难度更大,需要一大批专门的人才。

三、地质类专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国际接轨仍有差距。尽管我国地质类专业在国际上已经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但与国际接轨仍有不足。例如,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上工程教育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方面的国际交流开展的还不够;另外,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与国际上有着不小的差距。

(2)毕业生创新能力教育不足。目前地质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比较薄弱;各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水平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3)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目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教师考评总体“重科研、轻教学”的冲击,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名教授上讲台比例还较低;教学内容更新较慢,科研与教学联动不够;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不足、师生互动少,讲课形式较单一,考试方式刻板,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4)实践教学还比较薄弱。由于地质类专业实践性强,开展实践教学需要的条件较高,因此大多数高校地质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缺乏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地质基础弱化;毕业论文偏多、毕业设计较少;实验室教学参观多、动手少;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少。

(5)专业教材的建设滞后。一方面,受教师编写教材积极性不高的影响,地质类专业与其他专业类似都存在教材更新慢、建设严重滞后的现象,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系列化教材。另一方面,部分课程的教材又出版较杂,多是简单的重复性出版,多雷同,少特色,真正高水平、适用性强的教材少。

(6)办学条件不足。少数学校急于扩大教学规模,在师资队伍、实验条件和实习经费投入等办学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2.关于“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

一直以来,在地质类专业有着“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反映了对我国21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认识上的差异。对这一教育改革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讨论,将有益于其他教改问题的解决。“通才”是指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掌握一般通用性工程技术和技能的,无特定或明显专业倾向的人才——俗称“素材型”人才,意喻为可继续“雕琢”成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专才”则是指除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掌握了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专门人才。前者为玉石,后者为玉器,即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当然,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其不同之处主要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通才或专才。二者是对立统一于人才主体的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即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广度和深度,不是完全隔离而不可调和的。那么,21世纪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呢?换言之,21世纪的地质工科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通才”和“专才”属性的平衡点应该在哪里?我们认为,这应该根据地质科学的发展趋势、我国基本国情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际办学经验来决定。

四、地质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地质类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发、工程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体现特色与优势,准确定位本专业发展方向。

各高校还应根据科技、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定期总结与评估,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2.培养规格

(1)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地质类专业总学分为170~200,总学时为2720~3200,其中实验实践环节不低于总学分或学时数的25%。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2)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在政治思想方面,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保护世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适应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在业务方面,具备应用数学、物理和化学知识研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系统地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掌握地质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掌握认知各种地质现象、地质过程、鉴别矿物和岩石的基本技能;掌握野外工作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掌握必要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具备获取、处理和应用地学及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掌握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

除此之外,还需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

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3.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各高等学校地质类专业应当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并应从生产一线聘请一定数量的既有生产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兼职教授。

地质类各专业的专任全职教师人数不少于10人。折合在校生数大于120人时,每增加20名学生,至少相应增加1名专任全职教师。生师比不高于18∶1。此外,每个地质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数量还必须满足每名教师不得承担同年级同专业2门以上核心课程主讲教学任务的条件。

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或者专业负责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应大于50%(不含在读),35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不低于30%),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35岁以下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每个专业不少于2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

每位教师在教学实习中指导学生不超过15人,在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中指导学生原则上不超过8人。

(2)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忠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主动承担教学任务,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积极参与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

具有地质学或相关学科的教育背景,熟练掌握课程教学内容,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内容与特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与手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因材施教、注重效果。

关心学生成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必要的指导。

用科研和生产实践带动教学。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课外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教师发展制度环境

各专业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老教师传帮带、集体备课和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

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传承学校优良教学传统。

应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4.教学条件

(1)教学设施要求

地质类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规定的综合类和师范类的合格标准执行。

专业课程实验室生均使用面积不低于1.5m2;基础课程实验室的设备应满足地质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并满足教学计划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的台套数要求;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必须满足所开设实验的条件,并根据各专业方向和具体情况可以有所侧重。专业实验室拥有的仪器设备总值需达到生均0.5万元;实验室应有专门的实验人员,实验室管理应规范有序。

常用仪器与设备:主要用于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小型化仪器设备,要做到齐备、完好、数量充足,能满足日常教学要求,并能对学生开放使用;单价10~50万元的中型仪器:主要用于专业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做到齐备、完好,除能满足正常教学要求外,并对学生开放使用;单价5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可用于本科教学、能反映本专业方向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沿的大型仪器至少2种。台套数要求:针对一个教学班常用仪器与设备应满足每人1套;中型仪器与岩石、矿石标本应能分组进行实验,应满足每组1套;大型仪器应不少于2种,可用于学生分组轮流实验。标本:矿物、岩石、矿石、化石等标本应做到数量充足、完好、满足教学和陈列需要。

必须有满足教学需要、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与科研院所、学校、行业、企业加强合作,建立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2)信息资源要求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专业基础课全部采用公开出版教材,其中2/3以上应为新版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须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

提供必要的地质类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生均专业图书量不低于50册,每年新增图书生均2册。每种电子图书按1册图书计算。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并适时更新数字化专业文献数据库。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核心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

(3)教学经费要求

新开办的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不低于300万元。

教学经费投入应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年生均野外实习实践经费不低于8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近三年,年均新增教学科研仪器总值不小于设备总价值的10%。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年均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50万元。

专业年均仪器设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1%,或总额不少于10万元。

5.质量保障体系

各专业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有保障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监督和保障到位;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能够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强化学生评估主体地位,评教制度完善,促进教学的效果好;具有完善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机制,专业培养定位和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有效联系毕业校友和用人单位,能够有效征求毕业生、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而且,这些调研与评估信息能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有效的利用。

(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保证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勘查工程专业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浅析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工程地质勘查的问题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矿产地质勘查的基本特点分析
浅析勘查工程的要点及合理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