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红全,胡海胜(.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
[旅游资源研究]
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易红全1,胡海胜2
(1.江西财经大学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江西财经大学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2)
庐山别墅始建于19世纪后期,经过近150年的历程,别墅景观已经成为庐山文化景观和庐山旅游景点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庐山仍保留有16种风格之多的636栋别墅。由于缺乏保护意识、技术、人才以及管理混乱等原因,庐山别墅景观的保护与利用仍处在较低的层次,甚至出现随意改造、破坏别墅的现象。通过对别墅景观遗产概念的界定,揭示庐山别墅景观遗产存在的价值和问题,提出订立专项法规、建立保护机制、遵循自然规律的保护建议以及创新旅游开发模式、完善开发管理体系、开拓营销推广渠道的可持续利用建议。
别墅景观遗产;可持续利用;庐山
庐山,已经成为多样文化的集聚地与融合地,宗教文化、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和政治文化等在这里交汇融合[1],形成了庐山独有的文化景观,因此在1996年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的名义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在申报世界遗产过程中,世界遗产委员会临时特别要求庐山提供分布在牯岭东谷、庐林和大林沟的600多栋别墅的所有材料[2],由此可看出,庐山的别墅景观在庐山文化景观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庐山别墅景观也因此成为专家学者透视庐山文化的重要窗口。综合研究成果来看,有关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庐山别墅群的文物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在庐山别墅景观的保护方面,相关学者从制定与实施法律条例、设立保护区与协调机构、建立健全文物档案和开发性保护等方面做了深度探讨[3-5];在庐山别墅景观的利用方面,相关学者提出建立专题博物馆,开辟名人别墅旅游线路,招商引资开展非名人别墅,利用闲置别墅发展宾馆业,进行产业化经营,恢复别墅原有的各项功能等[6-8]。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分析了庐山别墅的建筑价值和文化承载[9]。不过,目前还缺乏将庐山别墅景观定位为遗产景观来进行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将从遗产视角来分析解读庐山的别墅景观,从而凸显庐山别墅景观保护和利用的遗产价值,以期对庐山别墅景观的旅游开发思路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庐山别墅景观的历史沿革
庐山别墅始建于19世纪后期,至今已历经了近150年,随着建筑风格、居住人员、地理位置和时代变迁等因素的变换,庐山别墅几经破坏与重修。根据庐山别墅景观发展的具体实际,本文将庐山别墅景观的发展分为形成期、成熟期、衰退期以及恢复期等4个阶段(见表1)。
(二)庐山别墅景观的现状分析
在深具儒学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庐山,经历了近百年的融合,终于形成了如今兼具中西文化于一体的庐山别墅景观。从19世纪后期庐山开始兴建别墅到现在,庐山仍保留有16个国家风格的总计636栋别墅,总建筑面积为174 653.57m2[11]。“庐山别墅群及其园林风格将庐山之美引向了一个更深、更厚、更高的层次,形成了我国少见的高山别墅园林群体景观,为世界珍贵风景资源添加了夺目的风采”[12]280。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庐山东谷的473栋别墅中,破坏较为严重的建筑为212栋,占44.8%,其中一部分已不可恢复。另外,经过近150年的发展,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变化,庐山别墅除了固有的实体建筑之外,变化最大的就是其建筑功能。庐山别墅最初兴建的目的在于避暑,后来变成办公会议场所,直到现在成为旅游观光、疗养接待的场所,这一步步的转变,虽然完善了庐山别墅的功能,但从游客需求以及文物保护来看,庐山别墅及其外围环境景观都需要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表1 庐山别墅景观发展分期表
资料来源:根据罗时叙[10]等资料整理
(一)别墅景观遗产的概念界定
在世界遗产体系内,别墅景观在文化遗产概念和文化景观概念中均能得到基础含义支撑。《世界遗产公约》中规定的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其中的建筑群指的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13]。文化景观是指由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具有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包括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及关联性文化景观[14]5。其中关联性景观是指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的景观。因此,作为建筑遗址和与周边环境融合的别墅景观遗产,同时拥有文化遗产价值和文化景观的特性。庐山别墅景观遗产是站在历史、艺术、科学的角度,是自然因素与文化因素相互碰撞、融合,产生的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别墅群,其中的普遍价值包括旅游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
(二)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特性分析
庐山别墅景观遗产是世界别墅景观遗产的代表性类型,既有别墅景观遗产的普遍性特征,也是庐山独特文化的综合反映。
1.体现了别墅景观遗产的普遍性
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经过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磨合作用,其过程和融合后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庐山别墅的兴建改变了山体形态,但与此同时又遵循了山体与自然景观和谐并存的内在规律,在选址上因山就势,在用料上就地取材;庐山别墅具备多种独特风格,屹立在庐山各个区域,展示了优秀的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等,充分体现了别墅景观遗产的普遍性。
2.代表了庐山文化景观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庐山是一座人文圣山,庐山文化景观是在古代、近现代人类对庐山自然景观的不断改造中形成的,融合了古今中外多种文化在其中,而别墅就是中西方文化融合体的代表。庐山别墅的最初兴建和第一阶段的发展是由外国人主导完成的,在约50年后才出现中国人主导修建的别墅,但在这部分别墅中同样借鉴了西式风格,使得庐山的部分别墅具备了中西合一的风格。庐山别墅群的形成与发展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演变,是庐山文化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三)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价值分析
1.旅游价值
梁学成认为“旅游价值是一种有形(显性)价值,它是一种可消耗的开发价值,也被认为是一种使用价值、附属价值”[15]17-18。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景观开发度和知名度上。目前,庐山别墅景观开发模式正日益完善,但存在一个主要的问题——缺乏亮点,开发模式单一;而且,虽然庐山别墅景观遗产在庐山文化景观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以美庐别墅为代表的别墅景观知名度较低(见表2)。
表2 庐山主要别墅景观遗产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庐山世界遗产申报书》,罗时叙[10]以及谢雨萍等[16]文献整理。
2.建筑价值
庐山目前仍保留有16种风格的别墅,具备优秀的风格资源;庐山别墅的兴建全部就地取材,极少使用钢筋、水泥、混凝土等加固原材料,对现代建筑学家们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庐山老别墅采用拱券、圆弧形屋顶等技术进行建筑搭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庐山别墅景观遗产具有非常高的建筑价值,对现有建筑行业的部分设计仍存在较大的借鉴意义。
3.文化价值
至今庐山上保留有636栋别墅,其中1935年前兴建的有324栋,超过留存别墅的半数,较为完整地延续其内在的文化价值,而且随着时代的演变,庐山别墅的文化价值还在不断丰富内涵,其文化积淀越加深厚,文化价值非常高。
4.其他价值
除了前文中所提到的旅游价值、建筑价值和文化价值之外,庐山别墅景观遗产存在一些其他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生活价值、文学价值等(见表3)。
(四)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问题分析
1.别墅开发无规范,破坏遗产资源
庐山别墅可分为已开发的名人别墅、用作疗养的别墅和大量未开发、乱开发的别墅。已开发的名人别墅,除必要的政务接待之外,基本上用于游客参观或避暑时居住,保留了一定的遗产价值;用作疗养的别墅,如知名的庐山疗养院、八一疗养院等,已超出旅游开发的范畴;未开发的别墅主要是大部分非名人别墅,这一类别墅占了留存数量的一半,由于未开发而被闲置,没有专门的护理工作人员,致使大部分别墅破败、荒废,使其内在的遗产价值无法显现;遗产资源破坏最大的就是乱开发,如拍卖别墅使用权,致使部分别墅被胡乱改造,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另外,部分居民为满足游客住宿需求,追求经济利益,将别墅改造成宾馆,原有格局破坏殆尽。庐山别墅景观开发没有统一的规范要求,致使重要的遗产资源被大量浪费,遗产的内在价值被埋没,从而使得游客对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感知形象极弱。
表3 庐山别墅景观遗产其他价值分析表
资料来源:根据罗时叙[10]和江腊生、欧阳毛荣[17]等文献整理。
2.管理职能多重叠,妨碍遗产管理
由于财产权责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当下经济关系的多重性,庐山别墅景观的管理权限非常混乱,如文物保护部门拥有对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所有文物的维护权利,房产土地管理部门拥有对别墅所在区域的管辖权,庐山管理局制定和具体执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不同的管理权划分,造成的后果就是在庐山别墅景观管理问题上,存在大量重叠交错、无法明晰的职能,从而致使别墅景观遗产的保护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无法进行规范管理。
3.修缮技术低水平,中断文化延续
修缮技术水平低,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说制定了庐山别墅保护与开发规划,但是没有长期坚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别墅的建筑技术进行攻关,致使相应的修缮技术一直得不到改进,随着别墅逐渐被改建、摧毁,相关的技术也随之流失;另外,管理部门没有刻意培养别墅修缮方面的技术人才,加上引导不足,使得技术人才对庐山别墅进行攻关的意识较弱,进而使别墅的修缮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修缮技术水平低,导致多数被破坏和半破坏的别墅无法修复,造成大量的文化现实性载体流失。
(一)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保护
1.订立法规,确立多层次保护条例
目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中,没有别墅景观遗产方面的专项保护法规,庐山管理局也未订立别墅景观遗产的保护条例。对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的仅是寥寥可数的宏观层面上的法律,如《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和《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8]111。因此,国家、地方乃至庐山管理局订立别墅景观遗产专项保护法规势在必行。如在国家层面上,起草订立《别墅景观遗产保护条例》,或者《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明确保护别墅景观遗产的内容,包括别墅景观遗产的概念、类型、保护主体、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建议出台《庐山文物保护条例》,普查庐山所有文物,将别墅景观作为文物纳入保护条例中;在庐山管理局方面,订立《庐山风景名胜区别墅景观遗产保护条例》和执行细则,对部分重要的别墅,如美庐、芦林一号等,应出台更为详尽的保护措施。
2.建立机制,构建综合型管理体系
综合管理体系指的是将所有涉及庐山别墅景观遗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纳入到一种管理模式的管理体系。建立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综合管理体系,庐山管理局要承担首要责任,牵头成立专项管理部门,将与别墅相关的文物保护部门、房土管理部门、疗养院所属单位和居民纳入到管理机构中,制定管理机构执行细则,甚至上升到法律高度;同时管理局要学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向利益相关者说明开展别墅保护工作的利与不开展保护工作的弊,形成正常的协商沟通机制。
3.遵循规律,形成科学化保护策略
科学化保护策略执行的前提就是遵循别墅始建的初衷,合理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改造之间的平衡。首先是要进行技术分析。管理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目前仍保留完整的别墅进行技术分析,研究并掌握内在的传统技术,灵活运用到现代建筑技术中。其次是可以建立专项保护区。可参照博物馆的建设方式,在庐山别墅集中分布区域划定保护片区,或建立展览馆,严格规定保护区内的参观游览、利用居住等活动,合理限制游客、居民对别墅的影响。第三是要培养修缮人才。可依托高等教育院校,开展专项培训班,开设庐山别墅景观遗产课程,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提升引进人才的待遇,吸引相关专业各层次的学生毕业后到庐山专攻修缮工作。
(二)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1.抓住利用重点,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基于庐山别墅景观是遗产资源的考虑,可以考虑“主题公园式”开发模式和“项目条链式”开发模式等两种新型开发模式,旨在深挖庐山别墅群的文化内涵(详见表4)。
资源来源:作者总结。
2.深化服务职能,完善开发管理体系
首先是在行政管理上明确服务职能。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开发与利用是在庐山管理局的主导下,协同相关管理部门,明确各方职责,尽最大可能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例如租借别墅的行政审批,可以化繁为简,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统一进行审批,精简审批手续。其次是在旅游开发上明确服务导向。作为景区管理部门,旅游服务对接工作是重点工作,做好服务对接工作的重点就在于让游客在游玩中收获知识,尤其是像庐山别墅景观这样的遗产类旅游资源,合理的讲解和展示是必要的,可安排工作人员在别墅景观集中区域详细介绍别墅兴建历史和发展的故事,也可发放景点资料,设置指示牌、景点解说牌等解说性物件。
3.依托广大市场,开拓营销推广渠道
一方面是创新营销方式。基于游客的好奇心理和从众心理,调研游客需求,合理采用主题营销策略,例如举办“庐山恋”千人集体婚礼;也可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根据游客的性别、年龄等进行市场细分,例如按照别墅兴建时间分为老别墅、现代别墅,老人喜欢老别墅的文化底蕴,年轻人向往现代别墅的豪华。另一方面是培养营销人员。选择工作热情、创新程度、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突出的人才加入营销队伍,善于发现潜在游客;同时注意搭建营销学习平台,以大专院校为依托,组织营销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背景知识,包括别墅历史、名人故事、内在价值等,大力培养遗产类旅游资源营销人员的能力素养。
[1] Li NN, Wu GF. Features of Mt. Lu culture and establishment of Mt. Lu learning [J]. Journal of Poyang Lake, 2011(2):19-23.[李宁宁,吴国富.庐山文化论略[J].鄱阳湖学刊,2011(2):19-23.]
[2] Zhang WC.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Villa Landscape in Mount Lushan[J]. Relics From South, 2002(3):116-117.[张武超.庐山别墅的保护与利用[J].南方文物,2002(3):116-117.]
[3] Chen XM. 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Villa Landscape in Mount Lushan[N]. China Cultural Relics News, 2004-11-19(008).[陈新民.庐山别墅的营构与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4-11-19(008).]
[4] Dai Y.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of the Villas in Mount Lushan[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st China, 2005(3):29-30.[代莹.庐山别墅群资源的特点及保护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5(3):29-30.]
[5] OuYang HL. A test of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Lushan mountain:The planning of villa park in the Lushan mountain as an example[J]. Chinese Garden,2004(12):41-43.[欧阳怀龙.庐山近代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一种尝试:庐山别墅公园规划构思[J].中国园林,2004(12):41-43.]
[6] Dai Y, Zeng KF. The tourism exploitation of villa_cluster resource in Lushan mountain[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6,25(3):70-71.[代莹,曾克峰.庐山近代别墅群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25(3):70-71.]
[7] Zou LR, Zhong Y. Protection and reuse of recent architecture on Lushan mountain[J].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37(33):16718-16720.[邹蕾蓉,钟艳.庐山近代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718-16720.]
[8] Chen A. Talking abou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Lushan mountain’s villa resources[J]. 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Economy,2012(9):108-109.[陈安.浅谈庐山别墅资源的旅游开发[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9):108-109.]
[9] Zou LR, Li HF, Zhong Y. Perspective on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old villas on Mount Lushan [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9(6):238-240.[邹蕾蓉,李华锋,钟燕.透视庐山老别墅的建筑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6):238-240.]
[10] Luo SX. The symphony of human culture:Collections of the villas in Mount Lushan[M].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005.[罗时叙.人类文化交响乐:庐山别墅大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 Dai J, Wang SX. The investigate results about the villas in Mount Lushan[N].Guangming Daily, 2002-01-07(A02).[戴健,王绍雄.庐山别墅调查有了结果[N].光明日报,2002-01-07(A02).]
[12] Yang YA, Liu XM. The villas and their styles in Mount Lushan[J]. Journal of Taian Teachers College, 1995(3):280.[杨永懊,刘肖梅.庐山别墅群及其风格特色[J].泰安师专学报,1995(3):280.]
[13] Luo SX. The aesthetic value of Mount Lushan[J]. 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1996,27(2):58-62.[罗时叙.庐山的美学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7(2):58-62.]
[14] Zheng YP.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 Mt. Lushan[D]. Guili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2006.[郑艳萍.庐山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
[15] Liang XC. An analysis of the tourism value of world heritages and study of their exploring model[J].Tourism Tribune,2006(6):17-18.[梁学成.对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分析与开发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6(6):17-18.]
[16] Xie YP, Hu HS, Zheng YP.Stud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ushan mountain red heritage resources[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2006,17(6):752-753.[谢雨萍,胡海胜,郑艳萍.论庐山红色遗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6):752-753.]
[17] Jiang NS, OuYang MR. Study on the spiritual core and value system of Mount Lushan culture [J].Jiangxi Social Sciences,2009(10):232-233.[江腊生,欧阳毛荣.论庐山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其价值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232-233.]
[18] Zou XH.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villa on Mount Lushan[J]. Relics From South,2000(3):111.[邹秀火.论庐山别墅的保护与利用[J].南方文物,2000(3):111.]
[责任编辑:谌世龙]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Villa Landscape Heritage on Mount Lushan
YI HongQuan1, HU HaiSheng2
(1.FinanceandPublicManagementCollege,Jiang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Nanchang330013,China; 2.TourismandUrbanManagementCollege,JiangxiFinanceandEconomicsUniversity,Nanchang330032,China)
The villas on Mount Lushan were built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After 15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villa landscape has become a 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Mount Lushan. Nowadays, there are 636 villas in as many as 16 types of different styles. But for lack of the preservation awareness, technology, talent and management,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ing level of Mount Lushan is relatively low, even, people randomly transform and wreck the villas. This essay is unveiling the value an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unt Lushan villas and proposing law making preservation mechanism through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the villa landscape relic. We bring out the exploiting pattern abiding to the natural law, and complete the management system, developing the trade promotion channel to chip in suggestion for the sustainability.
villa landscape heritage; sustainability; Mount Lusha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1YJC85000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JY145);2013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3004)
2014-10-21
易红全(1993- ),男,江西宜春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14级行政管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分析;胡海胜(1978- ),男,江西弋阳人,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会展经济。
Yi HQ, Hu HS.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villa landscape heritage on Mount Lushan[J].Tourism Forum, 2015,8(3):34-39.[易红全,胡海胜. 庐山别墅景观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 旅游论坛,2015,8(3):34-39.]
F590.7
A
1674-3784(2015)03-0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