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教父》对社会的“选焦”

2015-03-20 08:57
电影评介 2015年21期
关键词:教父黑帮迈克

陈 艳

电影《教父》剧照

《教父》是一部黑帮题材的美国电影,它描述了美国黑帮家族的矛盾与纷争。虽然柯里昂家族也是黑帮社会的一员,但是两代教父一直都希望可以通过合法经营、积极向上的方式将家族洗礼,融入到主流社会。虽然两位教父都尽力守卫自己内心的净土和良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谁都无法摆脱自己的宿命。而且造化弄人,两代教父也都无法摆脱原有的社会体制和准则,被迫放弃了自我开始走上一去不返的犯罪道路。两代教父的美国梦因此破灭,同时影片也揭示了美国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对于美国社会和美国价值进行了认同、质疑和批判。[1]因此,电影也通过各种各样的选焦镜头的使用,让电影更具风格化,同时利用选焦揭示出电影中的人物间的矛盾、教族间的矛盾。在电影的经典选焦镜头中也表达出人物的心理变化确定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利用拍摄手法来体现人物行动的意义。

一、 电影《教父》剧情

电影《教父》是由1969年出版的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执导的影片。《教父》是一部经典黑帮题材的电影,电影中的批判现实主义至今都值得人们进行研究和学习。电影大概讲述了教父维托·唐·科莱昂的小儿子迈克为家人报仇,从而成为新一代教父的故事。因其父不接受毒枭素洛走私毒品为开端,各个家族间的矛盾愈演愈烈,父亲中枪入院,大哥逊尼被杀,尽管迈克已经“隐居”但仍被敌人痛下杀手失去深爱的妻子,愤怒的迈克回到了纷争之中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将仇人全部斩草除根成为了新一代教父。[2]

二、 选焦的含义

(一)选焦的含义

何为选焦?选焦是镜头表达的一种方式,在电影中是最常见的。在某些时期某些电影中,选焦出现的频率更频繁也更多样化,因为在这些电影中选焦可能会增添让电影更加别具一格的功能,但是就选焦本身来说,这只是电影拍摄中的一种常见的拍摄技巧。

(二)《教父》中选焦的内涵

在电影《教父》中,选焦是其主要的拍摄技巧,选焦同时承担了将影片更具风格化、表达影片内部含义的功能。很多人对这部电影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阐述,所以简单来说,这部影片的中心就是对当时美国的社会和价值提出了批评和质疑。[3]《教父》这部影片上映时期为1972年,当时的美国在越战的泥沼中越陷越深,国内的反战情绪也愈演愈烈,美国的意识文化也持续走低。虽然我们对这部影片当时美国社会和价值的批判性的程度提出了质疑,但是电影中通过叙事方式、故事内容、拍摄技术都是不容置疑的,它还从一定程度上描绘了具体的美国社会空间,并且较为全面的对美国价值进行评价与批判。在整体的故事角度来看(包含《教父1/2/3》),迈克在邪恶的道路上骑虎难下,身不由己,虽然他极力想帮家族摆脱黑帮,使家族不再以非主流自居,可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形下,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世界中挣扎,迈克的一生无奈而悲壮。就影片的影像角度来说,最具特色的非《教父1》莫属,选焦贯穿了《教父1》的整体,并且选焦的运用与电影的中心的联系非常紧密,相辅相成。选焦的风格化直接造成了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觉得电影画面非常模糊,其实这恰巧达到了导演的目的,就是表达出那些被蒙蔽的真相。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在对话场景里出现了最为丰富的内涵选焦,通过选焦来说大价值间的激烈碰撞等等,并且在这些场景中选焦的利用通常会有相似性。

三、 选焦的镜头

(一)时代变了

在黑帮家族头目召开“和平”会议的时候,会议的侧重点是让教父为其他与帮教组的贩毒活动提供政治和人脉上的庇护,可是教父却坚守着原则和底线,而会议的主持人又提醒教父“时代变了”,教父提出只有教会其他成员对迈克的所作所为既往不咎,才会为贩毒提供保护的条件。在这场会议的画面上,对切镜头主要利用在教父和德塔利亚的博弈中,两个人的遭遇是相同的,两人针锋相对,但是主持人强硬的话表明巴齐尼是这次会议的背后黑手。此时的摄像机担任起了教父眼睛的功能,教父谨慎的观察着会议参与者的一举一动。在此过程中教父处于前景右侧的黑影掩盖德塔利亚所在的焦点空间,让教父确认自己的敌人。最终教父与德塔利亚在全景最深处相拥想一笑泯恩仇,其实景别与人物和行动意义成反比。所以和解只是权宜之计,因为教父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保确迈克安全、二确认真正的敌人。[4]

(二)你在美国找到了天堂

《教父》开篇无论是影调风格还是演员表现都让人津津乐道。在电影正式开始的画面是全黑的,殡仪馆老板的声音出现“我相信美国”,随后屏幕出现了殡仪馆老板与教父交谈的画面,在画面停在中景,教父处于深景之外,画面上的左侧前景是模糊的。教父叫人帮助殡仪馆老板的情绪平静下来,殡仪馆老板希望教父能帮自己的女儿报仇雪恨,这一环节表明殡仪馆老板的女儿正当权益没有受到司法部门的重视和保护,因此他只能另辟蹊径为自己的女儿讨回公道,此时美国的价值覆上了黑暗、肮脏和作恶的灰尘。这时话锋一转,教父与殡仪馆老板的谈判发生了矛盾,教父觉得殡仪馆老板目中无人与低声下气求自己主持公道相互矛盾,在僵持阶段,殡仪馆老板放下了目中无人的态度,向教父抛出了橄榄枝,最终才达成协议。这也表明谈判而人心理距离的由远及近。[5]

(三)那是真的吗

在《教父》的最后,康妮闯入迈克的办公室细数他的罪名,然而迈克最担心的是他的妻子凯会知道这一切,因为凯的爱是他良知和希望的归属地,可是保卫这片土地的方式除了欺瞒别无他法。迈克正面镜头,康妮的背影占据画面左侧的小小一块,迈克对于康妮的控诉唯有沉默,他的关注点只有凯。送走康妮后,面对妻子质疑失望的目光,迈克解释的无关痛痒。可是凯的质问:“那是真的吗?”却令他如坐针毡。尽管迈克歇斯底里地制止妻子过问太多,可妻子仍旧用沉默来质问他,此时的迈克处于画面的阴影里,也从侧面的表现了迈克的心理活动。最终迈克妥协了,准许凯继续追问下去,凯只是重复那句话:“是真的吗?”迈克沉默后斩钉截铁的回答:“不。”[6]这个回答打消了凯的疑虑,近景中,两人相拥重归于好。电影的结局看似平静,选焦在这里体现了对美国价值的信任和质疑。凯相信迈克与其他家族不同,可是康妮的控诉就像投入水中的炸弹,炸出凯对迈克内心质疑的涟漪,虽然他们重归于好但这一次的和好也是“权宜之计”。

(四)我从没向谁道过歉

教父在迈克即将接手家族生意的谈话是电影的重头戏,一方面这次谈话决定了事情的发展,一方面这是美国梦的交接与传承。这场戏在电影中非常简单,就是父子二人在家中促膝长谈,虽然选焦在开始运用得并不明显,但是已经塑造出了不确定的氛围。随着观众继续观看影片,观众了解到那份虚无缥缈的根源是教父心中的不安。教父告知迈克巴齐尼会利用家族叛徒来对付迈克。教父的谈话内容好像没有重点一样,琐碎而又繁杂。当然,父亲的心事没有逃过迈克的眼睛,在麦克的追问下,父亲道出原本不希望迈克卷进家族的纷争中,只希望他能享受属于自己的家庭生活,等待属于自己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近景中父子二人在同一平面,迈克安慰着父亲,可是两个人都知道这只是暴风雨之前的平静。虽然两人都希望美国梦可以实现,父亲对于儿子迈克卷入纷争而愧疚不已,可是不可避免的麦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四、 镜头所折射的社会现实主义元素

(一)个体与群体

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永远是相互对立却又无法分离的,个体如何面对群体这永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虽然被称为个体,却无法完全的独立存在,其根本是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在作祟。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人无法脱离群体生存,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团体内部的彼此互助,才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为了团体内的每一个个体都能够生存下去,团体的规则和秩序就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规则会对个体产生制约的功能,虽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是那些触犯了团体规则的人通常都会遭到团体的排斥甚至被踢出团体。可是,作为个体又要不断主动地融入到团体中,一旦进入到一个团体中,那就必须要按照“游戏规则”走,接受了规则就意味着放弃了自我。若想在团体中立足就需要放弃自己,这也是迈克在黑帮家族中接受规则放弃自我被迫的成为了第二代教父。[7]

在影片中,迈克本来是一位胸怀大志的青年,他不想踏入家族的纷争,更不想与家族事业有一丝一毫的牵扯,迈克此时还是无忧无虑的,可是转折点就在于父亲遭到暗杀住院、自己痛失爱妻,社会黑暗堕落、家族事业岌岌可危等等事情聚在一起,迫使迈克不得不回归家族接受当时的“游戏规则”并不断放弃自我。对迈克来说,他的命运是无奈且悲情的,可是他所处的环境一次又一次告诉他,只有放弃自我,融入社会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其实悲剧的并不止迈克一个,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在“坚持自我”和“融入社会”的博弈中被迫选择后者,因为他们永远无法真正的脱离社会的规则和体制,如果脱离就无法存活。

(二)权力与罪恶

人类是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所以人类就想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掌握资源、利用资源、建立关系、扩大影响,在这样的前提下孕育出了权力。[8]《教父》是一部黑帮题材电影,但是内容却不限于黑帮。因为在电影中还通过迈克的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罪恶与制度的罪恶。电影中不光阐述了权力与罪恶的关系,也展现了表里如一的黑帮社会和表里不一的主流社会。无论是在哪种社会中,权力与罪恶都是密不可分的。在黑帮社会中每个家族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保卫自己的利益必须通过欺诈、暴力等手段来铲除异己。[9]在《教父》中,教父拒绝为其他家族的贩毒活动提供庇佑从而激化矛盾导致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但是在主流社会中权力与罪恶只是披着文明的外衣。电影中出现了很多在主流社会中肩负着维护正义的角色如警察、国会议员等等,可是他们暗中勾结黑帮社会的各种权力,来维护自己在主流社会的权力和地位。

(三)合法与非法

上文提到,人具有群体性,当个人聚集成群体之后就会衍生出规则。如果这个群体是一个公司,那么它就是公司的规章制度;如果这个群体组成了社会或国家,那么它就是国家的体系和法律。法律规定国家群体人员的权利和义务,限制成员的行动,将成员的行为划分成合法与不合法两个类别。[10]虽然法律对于人的行为有了明确的界定,可是黑白分明的状态却并不完全适合现实社会,因此就出现了一些人徘徊在法律的灰色地带。电影中的主流社会中警察、国会议员、律师等等角色被认为是合法的,因为他们满足有正当职业和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这两个标准。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合法的,但是其中的一部分人与黑帮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联系,干着不可告人的勾当。比如保护自己的所属黑帮势力,进行不法活动获得不法收入,挪用公权假公济私。[11]在黑帮社会中不通的黑帮势力通过主流社会的官员庇佑,大肆进行结党营私、争权夺利、强取豪夺等活动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扩充自己的资源,利用主流社会对自己的掩护来进行家族的洗白活动。比如迈克在面对国会指控时,不惜买通证人伪造证据让自己被判无罪。影片里所提到的合法与非法只是表现上的对立,私下的联系;合法的行为掩盖着非法的罪行,非法的罪行又获得合法的庇佑。[12]

结语

本文首先在电影《教父》的介绍中简述了影片所获得的荣誉和故事的梗概;其次在选焦的含义中介绍选焦是一种镜头语言,也是常见的拍摄手段,随后分析了《教父》中选焦的内涵主要是承担了将影片更具风格化、表达影片内部含义的功能;再有从电影中找出了四个不同的选焦的镜头分别为:时代变了、你在美国找到了天堂、那是真的吗、我从没向谁道过歉,表述了不同情节下的故事的内容和内涵;最后在镜头所折射的社会现实主义元素中分别对准了:个体与群体、权力与罪恶、合法与非法的内在联系,其中我们发现这些元素无法相互独立的存在这个世界上,它们始终是相辅相成的。

在2007年美国电影协会将《教父》列为“美国历史最优秀的100部影片”,从此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多么伟大的具有现实批判主义的电影。这部电影通过故事发展,也对美国社会和美国价值进行了反映和批判。首先本文对于选焦这一个基本的拍摄手法进行了阐述,并且在这部电影中选焦承担了那些功能。在电影中选焦不光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变化,更是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对话间的“刀光剑影”、人物的心理变化充分是表现出来。在《教父》中选焦的运用其实代表着影片对美国文化的认同与质疑,对于堕落的美国梦的无奈与失落。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清晰的对焦画面通常表现了在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博弈中取得“和解”的缓兵之计,“和解”后的血腥风雨说明了,这里完全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模糊的镜头大多包含着疑惑、不安以及矛盾引起斗争的一触即发。让观众在混沌的镜像中去辨认美国。虽然这与观众记忆中的美国相差甚远,但是这就是“真实”的美国。总之,在电影《教父》中无论是故事的本身还是选焦的应用,都是众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之作。

[1]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2008:224.

[2]周汉林.译者的话[M]//教父.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8.

[3][4]马克•卡曾斯.电影的故事[M].杨松锋,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333.

[5]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1.

[6]孙柏.美国社会“选焦”:《教父》中的一种镜头语言及其表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3):87-92.

[7]王虹.女性的回归与选择——美国当代电影中的保守主义倾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177-183.

[8]王光.诗性与神性[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9]陆路,张建平.美国电影《教父》经典镜头的视昕语言读解[J].电影评介,2009(5):23.

[10]叶羽.叙事范式理论视角下的电影《教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11]严敏.《教父》是部什么样的影片[J].电影评介,2010(8):15-19.

[12]陶然.浅议电影《教父》中经典场景刻画[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8):176-176.

猜你喜欢
教父黑帮迈克
我的黑帮祖父对美国资本主义的认识 精读
柏林公布黑帮报告
嗨,迈克
马警方:当地华人黑帮最多
迈克和宝宝
迈克和宝宝
吹牛大王迈克
苏宁教父 张近东
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