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

2015-03-19 02:17蔡春林教授
国际贸易 2015年1期
关键词:粤港澳广东贸易

蔡春林 教授

自 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自贸区”)从提出到国家层面立项,再到获批的过程创造了一个速度上奇迹,成就了以往任何一项试点制度都无法比拟的推出速度。自贸区承载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特殊使命。自贸区是制度创新“高地”而非政策“洼地”。广东获批自贸区为改革“探路”,争创审批的“特区速度”,通过制度创新和规则体系构建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合。广东需要增强自贸区辐射带动功能,实现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及山区的双赢发展;利用自贸区建设机遇实现经济二次起飞,巩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引领者的优势地位;借助自贸区建设机遇对原有经济发展理念进行一次彻底反思和修正,激发经济活力,重新进行全球布局和产业整合,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科技化、国际化和特色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自贸区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金融创新推动贸易、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将金融作为促进外贸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贸易和投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合理引导资本市场支持自贸区建设。积极倡导建立现有四个自贸区之间开放式合作机制,实现差异化竞争、共赢性发展、开放式合作,共同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使自贸区成为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和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一、广东获批自贸区巩固了改革开放引领者的优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凭借着其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经济发展在全国一路领跑,成为改革开放引领者。随着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国内其他地区迅速追上甚至有赶超迹象,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引领者的优势地位逐步弱化,第一个获批自贸区的上海就是重要例证。上海获批后,广东立即开始准备申报工作,期望能够在自贸区扩容中占据一席。早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之时就有学者提出,既然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初衷是为下一步全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进行探索和积累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就应该尽快扩大试验范围,因为单纯的28平方公里无法承载太多的改革任务,还有可能凭借特殊地位成为“制度孤岛”,成为对“境内关外”之外的隐形隔离窗,如果对内自由对外封闭,反而不利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弱化制度红利带动效应。目前当务之急是考虑全国其他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创造精神,选取有发展前途、带动效应大的地区进行自贸区试验 (孙立坚、李波、魏加宁等,2013)。当时甚至有学者给出了具体扩容方案,在东中西部各选取几个地区同时进行自贸区试验,既可以选取临海型自贸区,也可以发展内陆型自贸区,这样就有多样性,也具有同类的示范效应,对于发挥自贸区的制度示范和改革推动作用将会更有效果 (隆国强、张汉林、盖新哲等,2013)。在学者呼吁之外,地方政府行动也非常迅速,在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 (市、区),至少有27个省市明确提出过要设立自贸区。最终获批的只有三个省市,广东是其中一个。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广东自贸区”)由广州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三个部分组成,总面积为116.2平方公里。广东是改革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建设广东自贸区为广东进一步改革“探路”,即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整合各类证照办理程序,激发市场活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争创审批的“特区速度”(李克强,2015)。通过自贸区建设进一步巩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引领者的优势地位。

二、广东自贸区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功能定位

按照总体方案来看,在功能定位上,广东自贸区立足于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融合,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深化粤港澳合作为重点,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建设粤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目前,政府官员和学者关于广东自贸区的定位主要是集中在粤港澳合作,这与当时按照“粤港澳自贸区”申报有一定关系。其实,当时申报时与其他省市一样,可能从希望先拿到试点资格的策略性考虑。在国家层面相关部委和核心部门强调要突出区域特色的情况下,各地上报自贸区的材料大多是突出本区域内较为突出的事项,尤其是将涉及国家战略层面的事项作为特色,以便为自己的申报增加分量,提升成功的可能性。当时,广东申请粤港澳自贸区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利用自己濒临港澳的优势,港澳对内地来说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将此作为特色进行申报,使用“粤港澳”的称谓,希望以此在新一批自贸区中赢得一席之地。后来慢慢有所转变,在名称上不再使用“港澳”,这当中包含了不少思考与方向调整。过去一直是香港在引导珠三角的发展,而现在改变成对等关系。在金融、航运等产业上,香港无疑具备优势;而在装备产业、高新技术上,珠三角也在逐渐形成主导的位置。近年来由于香港担心与广东合作形成竞争,并造成本港产业空心化,粤港两地的合作并没有很大进展。在与广东的合作上,香港主要是“想要土地”,澳门也有同样的考虑。随着经济总量的上升,广东也存在某种自满情绪。这些因素都在阻碍三地合作共赢的深入。如果这些理念得不到有效解决,广东自贸区想要取得大步前进,并且在粤港澳合作上有重大突破,将会面临不少的困难 (郑天祥,2015)。

图1 广东自贸区功能定位和主要任务

(二)主要试点任务

1.创造优质营商环境

外源型经济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常常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往往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外源型经济也使地区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内生增长机制的加速形成。广东是我国典型的依靠外源型经济增长的地区。目前广东显示出对外资依赖程度过高,这种外源型经济反而限制内生力量的发展。迫切需要通过自贸区建设营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优化法治环境,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和投资备案项目自动获准制,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2.推动粤港澳深度融合

广东自贸区立足点就在于粤港澳深度融合。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等全方位对接。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互联互通,形成合力,共同发展。人员、资金、信息等经济发展要素无障碍流通和共享,在经贸规则层面实现互认和互鉴。目前可看到的公开资料显示,一是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扩大对港澳服务业开放。推进粤港澳管理标准和规则相衔接,实现三地人员、资金、信息等要素便捷流动。二是强化粤港澳国际贸易功能集成,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建立与粤港澳海空港联动机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物流枢纽。三是搭建粤港澳金融合作新机制,推动与粤港澳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开展双向人民币融资;推动适应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金融创新。探索建立与港澳金融产品互认、资金互通、市场互联的机制;推动粤港澳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探索实行本外币账户管理新模式、设立面向港澳和国际的新型要素交易平台。

3.增强自贸区辐射带动功能

近年来,广东一直强调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是要把原属于珠三角的产业“搬动”到东西两翼和山区地区,而是希望通过转移为珠三角的产业和技术升级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实现珠三角地区和东西两翼及山区的双赢发展。自贸区成功申报以后,要增强自贸区的辐射带动功能,以广东自贸区为中心,具体辐射:第一层次,向北辐射“珠三角”,向南辐射港澳;第二层次,向北辐射“泛珠三角”,向南辐射东盟;第三层次,向北辐射全国,向外辐射至全球。

表1 广东自贸区功能定位主要观点

图2 广东自贸区功能辐射路线图

从广东自贸区方案的空间布局来看,南沙片区重点发展航运物流、特色金融、国际商贸、高端制造等产业,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高地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综合服务枢纽。未来南沙新区还将有建设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核心功能区、泛珠江三角洲经贸合作区、海上丝绸之路节点(国际经贸合作区)等部署。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应充分发挥联通深港的优势,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建设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世界服务贸易重要基地和国际性枢纽港。在自贸区的框架下,前海希望通过与香港进行服务业合作,不仅成为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先行地,也为中国加入新型服务贸易规则谈判提高议程设置能力和话语权。珠海横琴片区要充分发挥毗邻澳门的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休闲健康、商务金融服务、文化科技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建设文化教育开放先导区和国际商务服务休闲旅游基地,打造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新载体。

广东自贸区的空间布局具有很强的辐射带动功能,建成之后可以真正实现珠三角和东西两翼及山区的双赢发展的多年愿望。

三、推动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一)自贸区是制度创新“高地”而非政策“洼地”

自贸区从设立之初就强调不是政策优惠,更不会形成政策洼地,核心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在国内外形势复杂变化的背景下,通过创新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国内经济改革提供经验支撑。按照新制度经济理论,几乎所有经济安排都涉及制度设计问题。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制度是一种提供确定性的规则。通过对权利和义务的更明确界定,使模糊性总量减少。同时,制度还具有降低交易成本,为经济提供服务,为合作创造条件,使外部收益内部化等功能(杨军红,2009)。自贸区实际上就是一种制度安排,核心是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提供相对稳定、透明、开放、公平的规则体系,为经济主体的贸易和投资活动提供便利条件,降低其参与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率。当然,制度运行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这就涉及制度效率问题。要通过适当的体制机制和规则设计,将自贸区各项举措落到实处,降低制度运行成本,发挥制度创新的最大效率。

(二)粤港澳深度融合是战略需要和责任担当,需共同面对全球竞争

广东与港澳历史渊源较深、经济联系紧密、地理位置接近,粤港澳合作具有独特优势。随着广东地位的提升和中国的全面开放,作为开放“窗口”的港澳对于广东的经济作用有所弱化,广东对港澳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而且,广州与深圳的经济总量很快就可能分别超过香港。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不少学者和广东当地舆论开始提出在战略上跳出港澳来发展,但在战术上仍重视港澳。其实,这是机会主义和投机心理,是没有认识到港澳的战略地位,没有认识到粤港澳深度融合是战略需要和责任担当。李克强在广东调研时指出,广东自贸区要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强同港澳深度融合,优先发展金融、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在建设高楼大厦的同时,丰富城市的“发展内涵”。其中,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是,近年来香港产业空心化严重、经济不景气、政治博弈激烈,迷失的香港其实更需要方向。广东与香港的关系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广东是借助香港的开放环境作为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现在广东也对外开放了,香港与广东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不是单纯的谁依赖谁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转口贸易、资金流通、人员交往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和出路在于深度融合。不是一厢情愿的让步,单纯的开放让利实际上解决不了问题,根本上还是要从产业业态、企业竞争力、市场布局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

当然,从另一方面讲,经济发展强调市场化推动,经济利益仍然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果缺乏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市场前景,粤港澳企业不会主动参与合作。如果所谓的深度融合仅仅是政治和战略层面的利益诉求而缺乏经济支撑的话,则很难实现。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借助广东成功获批自贸区的契机,为港澳提供更宽松的营商环境和改革红利,将自贸区打造成为粤港澳合作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和挑战的战略平台。

(三)利用自贸区建设机遇实现经济二次起飞,巩固开放引领者地位

1.对原有经济发展理念进行一次彻底反思和修正

改革30多年了,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机制上可能呈现出“改革疲劳”的倾向了,改革开放的动力弱化,迫切需要借助“自贸试验区”这一刺激因素,对原有经济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进行一次彻底反思和修正。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给企业创造商机和利益,维护工人权益,给普通工人创造符合国际标准劳动准则的工作环境和保障,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创造就业,实现有就业的增长。应该与国内外形势趋势结合,与经济金融贸易其他制度协调配套,发挥协同效果,形成新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新广东建设。

2.将自贸区与其他经贸战略互动配合激发经济活力

自贸区本身承担的国家战略需要,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营造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力争将广东自贸区建设成为开放程度最高与制度创新能力最强的自贸区,将广东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贸易、投资、金融和科技研发创新中心。

如果仅仅探讨如何落实自贸区改革方案,似乎太偏重战术层面,而忽略了广东更加根本的战略方向,特别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及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问题。其实自贸区只是经济政策的一环,应该与其他政策相配套,作为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政策因素。例如,可以将自贸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相配合,鼓励企业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设置海外新生产基地,并拓展新市场。

3.将自贸区作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平台

自贸区仅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改革提速升级提供了一次机会,如何把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效益是需要思考的一个战略问题。通过自贸区建立以规则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推动企业经营、产业发展、技术升级互为促进联动发展的机制,推动经济转型与竞争力提升。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要落到实处,落实到产业、企业层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创造出优势产业,培育与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运营能力的企业。顺应当今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的趋势,国内经济由对外引资净流入国,变成了对外投资国,成为对外投资净投资国,这些趋势要顺应并加以利用,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提示、策略指导等提升广东企业跨国运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借助自贸区建设契机重新进行全球布局

当前,市场优势和成本优势在跨国企业决策中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全球生产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在当前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背景下,竞争优势体现为对全球分工和资源的整合布局的能力,跨国公司已经变成全球整合的企业。根据市场发展潜力、当地劳工成本、技术、资金、人员状况,将分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制造、研究开发、营销服务等资源进行全球整合。在国际分工日益精细的同时,厂商的整合能力日显重要,整合力愈强的厂商愈有竞争力。广东要借助于自贸区的设立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机重新进行全球布局,重点就是要让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全球进行策略性配套布局。因为中小企业受限于规模及产业特性,不适合单打独斗,仍以进行周边或上、中、下游体系的分工,或利用产业群聚的效应,配合大企业的全球布局,才能发挥分工专业化和整合的力量。

5.鼓励产业整合和创新,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科技化、国际化和特色化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核心理念是创造更加自由化、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贸易投资环境。在此基础上,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增强产业实力更加重要。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是关键。国际分工使得参与主体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行业中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整合。跨国公司按照供应链配置生产资源,选择成本最低的地方进行制造和组装。一条产业链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动态变化和复杂程度迫切要求厘清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产业地位,对自己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战略配置。目前,广东产业竞争力弱化甚至部分丧失,出口竞争力下降。原有的加工贸易类产业缺少品牌,专利技术主要依靠欧美等国家,企业创新意愿不强、能力不足,出口过度集中于电子科技产品,在劳动力成本变化、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的情况下,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承接了原来在广东的出口加工产能,在广东原有低层次的竞争力逐渐丧失,新的竞争优势仍在培育之中,尚未真正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现实竞争力。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科技化与国际化、传统产业特色化。创新是长期竞争力的源泉和基础,广东要维持自己在创新方面的全球优势地位,需要大量投入智力资本、培养具有创业投资意识的人才,带动企业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

(四)鼓励企业深度参与自贸区建设,让企业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1.将企业资金尽量引导至自贸区的实体经济

自贸区建设要倡导推动民间力量,鼓励产业组织、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参与,不能成为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要通过制度引导企业资金投向实业,实业兴省,发展实体经济才是根本。投资并建立起足以面对国际竞争的研发创新管理及经营能力,对于那些炒作类资金,凑热闹投机类企业要及时进行跟踪引导。上海在推进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发挥企业的能动性,鼓励和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功能平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通过征集企业创新案例方式对自贸区相关制度创新的检验和深化,从投资、贸易、金融等不同角度和领域,展示相关企业的创新理念、创新模式和创新成效,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2.企业与政府联动,引领政商关系新常态

针对广东企业反映国际贸易中经常遭受一些国家不公正待遇,李克强总理表示企业要把一些普遍问题向有关部门反映,国家层面也会在国际谈判和政府磋商中直接提出来,哪怕是小企业碰到的各种不公正待遇,政府也会非常重视,“政府为企业争利,就是为国家谋利”。政商关系的正常或者良劣与否,在于是否有清晰透明的边界,官员和商人是否各守其志,按规则办事。简政放权、削减行政审批,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从而清晰界定了政商边界,进而塑造新型的政商关系。在国内,政府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创新;在国际市场,政府自然要为中国企业争取合法利益,拓展营商空间。当企业遇到不公平待遇时,政府在国际规则下为企业争取利益,就是为国家谋利,因为企业是财富创造的主体,也是经济增长与创新的发动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助推中国装备企业等走出国门,不仅能转移消化国内的富余优质产能,更能让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接受严苛检验,促进中国制造升级换代。

3.建立企业利益诉求的快速反应机制

广东自贸区建设需要把企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建立政府与企业联动机制,企业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无障碍地传递给相关部门,而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解决。这样一个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快速反应的问题和争端处理机制,是未来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性的一个环节。美国商务部、贸易代表办公室等部门均能够对企业的海外诉求进行快速反应,将对外经贸政策与企业微观经营活动密切契合,所提国际层面议题均能够反映国内企业和产业实实在在的利益诉求,非常有针对性。从国际层面看,广东自贸区如果能够创造出类似于美国的对企业海外利益诉求的快速反应机制,那么这将成为广东实现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抓手和平台。

(五)充分利用金融创新推动贸易、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

1.将金融作为促进外贸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贸易金融则是所有贸易活动的血脉和生命线(倪铭娅,2012)。运用个性化的贸易金融服务理念,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解决方案。从过去的“产品导向”模式转变为“客户导向”模式,从单一环节的贸易融资向内外贸一体化的多环节、全过程的贸易融资模式转变 (伟钟,2010),立足于金融产业培育,集聚资源。将金融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扶持发展,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探索贸易金融发展新模式。金融服务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是促进外贸发展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鼓励广东贸易企业与金融机构融合,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贸易集团,通过金融创新促进广东外贸持续快速发展,实现金融创新与外贸发展协调推进,是打造广东经济升级版的一个重要政策着力点。

2.加快贸易和投资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研究创新与“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相适应的高效贸易金融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内保外贷、境外融资贷款等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探索建立以高效信息系统为平台,电子交易、物流配送、仓储管理以及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贸易新模式。支持设立第三方支付平台,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大力发展财产险、责任险、意外险和健康险等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和推广出口信用保险等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务。

3.合理引导资本市场支持自贸区建设

从股票市场自贸区板块的表现来看,充分证明了资本是最敏感的。无论实际的自贸区如何推进,至少短期内与自贸区直接相关的贸易、航运、港口、物流、建筑、地产、金融等股票大幅度上涨。如果仅仅把自贸区作为一个一般的投资概念进行炒作,一阵风过后势必会一地狼藉。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如何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各项试验任务如何利用正确的金融制度创新,恰当的资金杠杆去助推其成为现实。让资金成为自贸区最可靠的伙伴,发挥金融支持自贸区建设的正能量。对自贸区要有爱心、有耐心,要抱着投资培育的目的,而不应该是过度的投机。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任何试验的成功都需要金融的支持,在这场资本的盛宴中,注定少不了金融的身影,希望这身影走得踏实,玩得长久。

(六)倡导建立现有四个自贸区之间开放式合作机制

1.实现自贸区间差异化竞争、共赢性发展、开放式合作

在中国经济亟需寻找新的增长极,进一步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背景下,自贸区成为深入改革,实现经济结构、社会结构转型,并最终完成市场化改革的最大抓手。目前,现有四个自贸区之间如果说存在竞争,那么竞争的焦点就是改革,谁能在改革领域走得更远,谁就是新一代自贸区的旗帜。自贸区的具体建设并没有特殊政策优惠,只是获得了更多的改革试验机会,要好好地利用这一机会,将经济和行政资源更多地配备在推出高质量和高标准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实现更多突破,破除更多的经济社会发展障碍。现有四个自贸区之间要摒弃“政治锦标赛”、“经济争霸赛”的传统思维,实现自贸区间差异化竞争、共赢性发展、开放式合作。

2.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引领者,在自贸区间合作中起带头大哥作用

自贸区之间合作非常必要,企业都想进入自贸区,搭乘自贸区带来的效应。企业不可能只进入其中的一个,肯定是都想进入,尤其是现在在全球布局的背景下,现有四个自贸区之间要倡导开放式合作,不能各自之间形成新的障碍和壁垒,更不能出现四个自贸区之间恶性竞争,成为封闭保守的自循环内部系统。应该借鉴国际经贸规则中通行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给予“最惠区待遇”和“自动适用本区待遇”,单一企业在进入任何一个自贸区所享有的待遇,自动适用于所有区域。一个企业任何业务在任何一个自贸区备案或申请通过后,可以自动在其他三个自贸区开展同样的业务。如此一来则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更好地发挥自贸区制度创新带来的“经贸创造”效益,遏制所谓“经贸转移效益”,从而使自贸区辐射效应最大化。

当前可以从下列事项着手:一是基础设施方面可以通过高铁、航线、管道等实现高效互联互通,提升四地之间的交通运行效率,节约运营时间,提高航班正点率、提升四地之间人员、货运往来效率。二是人员互派机制,可以从上海自贸区借用干部,通过挂职、借调等方式指导广东自贸区建设,如果有困难,可以派出一部分干部通过挂职学习方式熟悉自贸区建设经验。三是建立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可通过在广东新设立自贸区合作与发展论坛的方式,聚集企业、高校、政府部门资源,围绕自贸区建设进行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企业产业合作,或者利用广东现有的新兴经济体合作与发展论坛,将自贸区建设作为论坛主要议题,每年定期关注自贸区进展,鼓励全球学者献计献策,为企业和行业提供交流沟通平台。四是在理念上要有共赢思想,倡导功成不必在我,尊重经济发展规律,为自贸区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把各方面硬件和软件做好铺垫,为经济强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粤港澳广东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编读往来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贸易统计
广东舆情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