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五种“力”

2015-03-19 13:27叶三梅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影响力思政教育

叶三梅

(池州学院 思政部,安徽 池州 247000)

“力”原本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是指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或相互牵引的作用。思政课教师也应具备各种“力”,并善于综合运用这些力,以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教师的亲和力,以加深学生的信任感;增强教师的感染力,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度;扩大教师的影响力,以拓宽教学的延展性;提高教师的执行力,以保证教学的有序性;挖掘教师的创造力,以推进教学的有效性。

1 培养教师的亲和力,加深学生的信任感

1.1 尊重学生,平等待人

亲和力源于人对人的认同和尊重,是一种基于平等待人的相互利益转换的基础。对思政课教师来说,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包容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地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对学生富有同情心,愿意帮助学生摆脱无知状态,能感受和体验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挑战和付出的辛劳,可以宽容和理解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如人意的地方,能够心平气和地、耐心地帮助他们认识缺点或错误,循循善诱地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1.2 真诚相待,以“情”动人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的爱学生,才能真正的亲近学生。当代的大学生自尊而敏感,他们需要尊重和同情,但如果不真诚,他们就会误认为这是可怜,从而激起他们更大的反感[1]。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应是纯净的、无私的、不计任何回报的。学生一旦理解了这种感情,必然会“亲其师”而“信其道”。

1.3 走进学生,了解实情

首先,教师要做好沟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沟通的语言、内容、渠道、对象和目的等。第二,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实际,忠于事实,讲求真实,力求搜集到学生思想状况的第一手材料。第三,面对搜集到的过于繁杂的材料,教师要善于改造创作,上升为理性认识,力求全面准确反映学生的思想实际。第四,教师要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问题给予一定的建议和开导,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真情疏导、亲情关怀和实意帮助。第五,思政课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保持和学生的联系,并保持联系渠道的通畅。同时,教师要随时反思自身是否具有足够的亲和力。

2 增强教师的感染力,提高教学的吸引度

2.1 推进教师的语言转向

语言是开展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思政课教师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水平。“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2]推进思政课教师的语言转向要求做到:第一,教师的语言应从以材料转述为主转向以理解阐述为主。教师在运用转述材料时应该结合自身的理解,对理论的讲解建立在自身对它的深刻、真正、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做到融会贯通,既要让学生看到转述性语言,更要看到在转述背后教师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判断,从而增强理论的可信度。第二,教师的语言应从以价值描述为主转向以生活叙事为主。提高思政教育语言的穿透力需要回归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世界”,使思政教育语言融合“意义世界”和“生活世界”,由灌输式语言转向沟通式语言,由独白式语言转向对话式语言,以生活叙事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可感、可亲、可信。

2.2 营造“群体感化”的环境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为此,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实施以课堂为立足点的“群体感化”,营造一种促进学生思维观念转变的群体氛围,让学生感同身受。而教师营造这种氛围的成效取决于教育信息内容的关联性、真实性和适量性。信息的关联性表现为教师讲授的信息与学生需求之间的满足程度,只有进入学生“期待视野”的信息才能为学生所选择和接受。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讲授的信息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感受和关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境及情绪、情感状态。信息的真实性是指追求与传递真实信息必须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全部过程。如果出现教育信息与现实社会中的情况相冲突与背离,会造成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矛盾,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感到迷惘和信心不足。同时,当今社会,因传播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学生会随时接触到大量的各类信息。如果课堂上过多重复学生已知的信息,必然引起他们的厌烦和不满,导致他们听课热情的消解,使得思政课教学的魅力大减。为此,教师要把握好信息的适量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已知信息的能量付出、增加对未知信息的能量投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内涵来覆盖和凝结更多的外延和属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教学的感染力[3]。

3 扩大教师的影响力,拓宽教学的延展性

教师的影响力主要是指教师调控 (或影响)与改变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能力。一般来讲,影响力大致可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类。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非权力性影响力往往占主导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思政课教师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中,教师的教育基本技能如讲授内容是否科学、富有哲理,讲课方式是否生动恰当,课堂设计是否巧妙、富有智慧等当然很重要,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在当今这个时代,教师更为重要的影响力是指精神的启迪,也就是说,教师如何在整体上对学生产生显在与潜在的、眼前与今后的深远影响。教师的生命场(即教师自身的道德、生命行止、价值选择)应当对学生知识的成长和生命的成长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因为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有能动反映作用,他们不仅向教师学知识,同时也在学做人[4]。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提高对学生的影响力,关键是努力提高人格影响力。

思政课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就是通过自身的思想境界、政治品质、道德情操、价值取向等内在的人格特质,引起学生的敬佩、敬爱、信任,对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感召力、带动力和影响力。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影响力越大,就越能提高自己从教的自信心、自觉性,自己的威信也就越高,越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同时,教师的人格不仅影响教育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效地影响和引导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5]。

要保持良好的影响力,必须做到严格要求自己,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批评;同时,注意了解他人的看法特别是学生的评价,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 提高教师的执行力,保证教学的有序性

4.1 做好教学活动准备

教师在教学活动前的计划和准备应当包括:教材的选择及使用,教学大纲的编写,教学计划的编制,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的评判及其学习需求的了解等。这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的 “热身”活动,意义十分重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好了精心的计划和充分的准备,就一定能够揽教学全局于股掌,成功地把控教学过程。

4.2 明确教学目标任务

树立明确的、可实现的目标,可以激发师生努力去实现目标。首先,思政课教师自己要明白教学目标任务,否则会出现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漫无目的,随意改变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等现象。同时,更要让学生清楚教学目标任务。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学生之所以被动地学习,甚至对其存在着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学习任务不清晰、学习目的不明确。因此,必须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教师制定目标任务除了依据教学大纲,更要结合学生的现状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目标任务不能定得太高,否则会因根本无法达到而打消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目标还需要细化,尽量做到具体可操作。

4.3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单向的教师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需要学生能动地去学习、消化和吸收知识的过程。这个能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去激发、组织和管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当着教授知识之外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团队,需要严明的制度加以管理。一般来说,教学管理制度包括过程的管理制度和结果的评价奖惩制度。过程的管理制度主要用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督促、管束和促进,也用于对学习进程的推动。为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有明确的规定,如听课率、课堂表现等;对每项教学任务的布置都会伴有相应的要求,如完成标准和时间。结果的评价奖惩制度主要用于对教学结果的组织和管理,是对学生表现的综合反映,是对学生的激励和鞭策。思政课教学在学期之初教师要建立一套对学生评价的标准体系,如评价内容、标准和依据,并公之于生;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有一个综合评价,并作为学生成绩鉴定的依据[6]。

4.4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另外,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执行力时,要大力培养两个“能力”。其一是应付及处理课堂教学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其二是教学活动后的调节能力。

5 挖掘教师的创造力,推进教学的有效性

5.1 创新教学理念

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中突出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特征,克服传统的思政教学过程中“一刀切”、“齐步走”的现象。在教学中,创新理念,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5.2 创新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内容必须体现经济一体化、文化价值观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特征,突显时代性;必须回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导向性;必须紧跟国家的大政方针,把握政治性;必须体现备教材与备学生的统一,强化育人性。同时,教师要注重理论研究,力争做到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能够对学生有所启发,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

5.3 创新教学方法

一方面,积极开展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式教学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过程性”的特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7]。另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展教育时空。信息化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带来了一场革命,传统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拓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5.4 整合教育资源

当前,思政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脱节,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为此,必须以思政课堂为主渠道,以思政教育为主阵地,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通过优化和整合把思政课的内容从空间上有计划、有步骤地拓展到校园文化建设、党团活动乃至主题班会中,使思政课教学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互为依托、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合力。在优化和整合过程中把课程内容转化和延伸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以增强思政课的实践性、渗透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使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主题更加鲜明,方向更加明确,内容更加科学,体现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文精神[8]。

5.5 优化知识结构

思政课教师要根据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思政课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组织指导能力,要掌握一定的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理论文章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技巧和规范。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注重收集信息,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获取、分析、筛选出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多媒体制作的技术,掌握互联网络的法律法规、网络道德和伦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尤其注重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学习和了解。

[1]梁红秀.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134-137.

[2]杨胜松.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控制力[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39-143.

[3]杨建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杨磊.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专访教育专家张文质[N].教育时报,2012-09-05(01).

[5]刘双.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及增强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51-52.

[6]黄春芬,罗刚淮.从执行力的角度谈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0(9A):30-32.

[7]操申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式教学模式与改革——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4):112-115.

[8]林海龙.以生为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85-87.

猜你喜欢
影响力思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天才影响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