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发源
在职业学校,化学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所选用的教材,知识面广,课时安排通常为一学期,学生们学习后普遍觉得:书本内容一看就懂,一丢就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在众多的学习方法中,多开设化学实验,理论联系实际是学好这门课程的一把钥匙。
(一)针对实际,把握原理,适当改进。学生实验是化学课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可直接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同时又满足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共性——好奇心强,把枯燥的理论和性质,变成看得见,摸着着的东西,使学生学得生动、扎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把实验与思维活动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掌握知识。要做到三思、二做、一总结、一引导。即:先思考再去做,边思考边做,实验完毕再思考,教师引导后总结。例如,在摩尔浓度配制这一实验中,实验里说:“称得所配溶液的溶质后,倒人烧杯,将其溶解,将溶解液倒人容量瓶中”。根据这一实验首先向学生提出如下思考问题:1.溶解速度慢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用玻璃棒搅动)2.溶解液怎样倒人容量瓶中?(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流)3.为什么要将烧杯洗涤2~3次。并将洗涤液一并倒人容量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防溶质质量损失,影响所配溶液的浓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大家对化学实验基本上有了统一的认识,概括出:实验步骤和现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不违背基本原理和原则,可对书中实验进行改进,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有所发明和创造。
(二)鼓励学生独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往往存在三种弊端:一是对实验预习不够,不明确实验目的和操作内容,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没有养成及时记录,及时处理的良好习惯。结果是实验过后,并没有达到从实验联系课本内容的预期目的。二是缩手缩脚,不敢动手。由于化学课本当中多半实验以教师演示为主,给学生开设的实验并不多,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掌握不够。当学生面对众多仪器时,无从下手,不能顺利按实验内容进行操作。只能是按步就班,生搬硬套。三是毛手毛脚,不加思索地盲目操作。为此,教师可将部分演示实验改由学生参与。教师讲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求、步骤,让学生到讲台上安装实验装置,全班观察,在操作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学生及时改正,教师及时总结。每次实验开始可以让胆子大的同学来演示,最后让那些不敢动手的同学重复演示。这样可以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提供学生独立实验机会。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有限的课堂时间限制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加之近年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许多与化学紧密联系的新事物。利用第二课堂,适量增加独立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进一步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了解化学。如,氮族元素、氨及铵盐这部分内容,教师可先设置实验题(见图1)。
这些题目可由学生先写出实验报告,然后再让学生做,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也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记忆许多化学方程式。
(四)变被动为主动,启发学生。在新型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是主体,要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将探究性实验变成启发性实验。具体做法如下:每做一个实验先不让学生知道实验的结果,先举一些类似的实验。在这些实验的基础上,先让学生制定出该试验的目标,再让学生提出该试验所用到的药品、仪器,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编写出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自己编写的方案进行试验,看看自己编写的方案发生的现象,认真记录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同学间进行交流分析,教师给予指正和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使学生完成实验目标,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学习二氧化氮的性质时,先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一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的化学性质有何不同?二是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谁更稳定?在教师的启发下,同学们经过分析和讨论可形成两种意见:性质相似依据是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相同,均有氮元素和氧元素;截然不同,组成分子的原子不同,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设计一组实验,让学生把实验现象填入表1。通过实验、观察、填表等,对上述问题的答案自然清楚。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并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和转化关系。在实验中,学生动手做、思考用脑、变被动为主动,动手能力得以提升,做实验的积极性也得以提高。这样也使学生学到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
对实验进行考查,打破往常传统的笔试模式,既可考查动手能力和基本操作,又可以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综合考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独立分析问题后得出的结论,由教师评判。具体的做法是;由教师写好众多实验题目,然后由学生抽签决定自己所做内容,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做完预习——书写实验报告——实验——得出结论等一系列工作,教师也可在学生做实验时提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问题,作为附加分,加到实验成绩中。实验考查利于在平时培养学生操作严谨、认真、准确、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化学实验深入教学,应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对课堂内容有充分了解,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操作和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求知欲为目的,换来学生对化学课的浓厚兴趣。
[1]王桂贤.青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韩林.实验改革方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