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内蒙古师范大学 餐饮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创新思路探索
李岩
(内蒙古师范大学餐饮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1517)
摘要: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广大群众最关心的话题,食品的安全监管也无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正是以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为切入口,科学地分析了我国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创新的主要方面,以及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创新的实践,最终为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提出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评估;创新
1.1餐饮企业数目多、分布分散、监管难度大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到餐馆里就餐,因此餐馆行业不断发展壮大.进行国家注册的餐饮行业越来越多,这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餐饮企业,冷热饮、大排档、食堂、农家餐、夜宵等,形成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餐饮市场发展新局面.在为人们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然而事物都具有双面性,由于餐饮企业多以城市的中心地带及人流量较大的商业中心或景点为聚居点,同时又星罗棋布地分布于城市空间,餐饮企业的蓬勃发展也给食品安全部门对餐饮行业的监管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1.2餐饮设施、器械简陋陈旧
由于我国餐饮行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再加上对餐饮行业的管理还存在着不足,一些中小餐饮企业特别是一些小摊小贩,多利用陈旧的设备、设施进行“创业”.他们的经营场所多为一些老旧的房屋或临时搭建的露天篷,这样的餐饮环境不仅卫生条件差,餐饮食品的卫生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当出现一些高峰期时,就餐的人很多,一些碗筷用别人吃过的,简简单单用水冲洗一下即可,用的水也是自来水,甚至水的渠道也很不明,这也是我国传染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即使一些餐饮企业配备了保鲜、保洁、消毒等器具,也只能成为餐饮企业的装饰品,因为它们仅仅是摆设,从来不用,仅仅是告诉顾客放心食用,岂不知这也算对顾客的欺骗.大多数餐饮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原料的加工、清洗、刀切、贮存、烹饪、售出等的独立空间,全在同一单间中操作,质量安全无法保证.
1.3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及意识缺乏
大多数餐饮行业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缺乏职业道德,它们仅仅对于利润、工资感兴趣,甚至为了赚钱使用一些危害性食料,包括使用地沟油和廉价的食材等,给食用者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此外,这些人的食品安全法律意识淡薄,仅仅凭借经验进行经营,无法真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大部分小型餐饮行业的工作人员穿着随便,没有统一的服装,并且没有行之有效的规章进行管理,在原料采购时不索要发票,也不进行台账记录,食品加工过程中也不注意生与熟的安放,也不考虑食品之间的交叉感染.综上所述,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及意识缺乏,给食品卫生安全及监管带来了困难.
2.1探索创新宣传教育机制
宣传教育机制始终是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创新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站,包括电视台、广播、报纸、网络等,对食品安全进行大力宣传,也可以采取现场咨询、专家讲演、宣传下乡等手段,深入宣传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群众进行深刻教育,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自觉抵制一切危害自身安全的食品问题.最终让人民群众成为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力军,坚决抵制无食品安全保证的餐饮企业,让他们在社会中无法立足,努力营造出人人对健康负责的食品安全气氛.此外,还要对餐饮人员进行培训教育,让他们懂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自觉产生安全责任意识,使之能够安全负责地做好餐饮管理工作,最终提升餐饮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2.2探索创新工作推进机制
探索创新工作推进机制能够有效地推进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的创新.通过打开餐饮安全信息共享的通道,积极构建资源共享的平台,保证各方的横向联动,密切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加大对食品行业的监督打击力度,形成监督打击合力,最终形成强大的监督管理局面.
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食品安全监督,通过对网络的健全完善,把网络打造成为食品安全监督的“顺风耳”,使之成为治理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要加强群众监督的作用,切实对餐饮行业进行监督指导,增加他们的诚信意识,使其遵守餐饮行业的法律法规观念,打造一个好的餐饮行业形象.
2.3探索创新基础保障机制
把培养监督餐饮行业安全的人才队伍,作为未来工作
的重中之重,把行政监管与技术监督的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对餐饮行业监督机构进行改革,优化人才队伍,灌输监督管理的新鲜概念,提升他们执行力,不断补充后备人才队伍,提升餐饮监管系统的综合能力和执行水平,为餐饮安全提供强大保证.
同时也要积极引用科学技术,利用高科技设备和手段,行之有效地参与餐饮行业安全监督检查,做到检查严格、监管有效、执法合理、奖惩分明,为全力做好搭建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1探索创新综合惩处机制
3.1.1建立能力评价机制
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说明:地方行政管理人员要为餐饮行业安全监督管理的能力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的餐饮行业的设施设备都比较落后,基础比较薄弱.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安全管理能力的人才,缺乏用于检查的设备设施,我们都知道要做好餐饮行业的安全检查,就必须有先进的检查设备,而要想扭转以上问题,就是要加大经费的投入,而缺乏经费也是餐饮安全监管的困难之一.
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了对餐饮安全监管的力建设标准项目,对餐饮安全检查设备提出了基本标准,并加大了对餐饮安全监管设备的支持力度,这为我国餐饮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今后监管负责人将逐级地对监管能力进行上报,对监管能力不合格者进行严格检查.
3.1.2实行信用奖惩机制及典型示范机制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信用是稀有且珍贵的资源.如何健全和完善科学的餐饮企业信用评价机制,是确保我们国家餐饮行业安全的当务之急.
首先通过网络对各类餐馆开展网络信用征集并系统地统计起来,然后对它们进行科学的评级,对于一些非常差的企业进行警告并予以惩处,并督促它们进行整改,同时还要对餐饮企业进行网络披露,保证广大群众能全面地对餐饮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样消费者既可以合理地选择餐馆用餐,也有助于对餐饮安全的监管,更能提高餐饮企业的自律性.
我国现在餐饮行业的集成化、产业化还不高,面临着严重的散、低等状况.因此要改变以上状况,就必须采取措施进行重点突破,采取餐馆示范工程,推动餐饮安全工作,使其成为示范的培育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及引领作用,并成为餐饮安全监管评估重要指标.
3.1.3努力推进责任追究机制
没有责任就没有工作的动力,对于餐饮安全监管来讲,责任尤为重要.《国家食品安全法》已经明文规定,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要负总责,监管部门自身责任如果没有履行,也要受到处罚,餐饮企业是安全事故的第一责任人.现在我国餐饮安全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责任制并没有完全的落实.所以,必须根据现实状况重新对责任进行细化、具体的划分,保证管理责任与责任人匹配,保证餐饮安全问题必有人处理,彻底根断餐饮安全责任人存在的侥幸心理.近年来国家推行责任人约谈制度,对于餐饮安全监管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2探索创新动态监管机制
3.2.1积极建构沟通协作机制
要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就必须三位一体地对食品安全进行把关,这样才能从根处做到食品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工作明显没有做到以上要求,与餐饮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工商、卫生、防疫等相关部门很难一起对食品安全进行协调,因此落实协调机制也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健全和完善.同时,由于管理部门各自职责不同,信息达不到共享,导致无法形成食品安全的监督合力.
此外,我国的食品监管工作仍存在管理力度不够、效果差等实际情况.目前,我国政府对社会餐饮行业监管力度还不够,与其他国家相比资金的投入还相对较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明显不足,监管的手段也相对单一.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出现的漏洞比较多,也影响了监管工作的效果.
3.2.2坚定实施分级监管机制及社会参与机制
近些年我国餐饮行业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同,也出现了餐饮行业区域差异性问题.因此要根据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实施分级监管机制,推行分类监管制度与诚信制度,并使它们有机结合,有助于餐饮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提高.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大餐饮安全监管力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并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督工作中,形成一种人人对餐饮安全有责的气氛.坚定实施分级监管机制及社会参与机制,把政策落到实处,做到我国餐饮的真正安全,餐饮安全管理人员必须负起责任.
食品安全关乎千家万户,保证食品安全不仅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今世界食品安全事件并不少见,也得到了各国的重视,我国食品安全部门也加大了食品安全的检查力度,发现质量安全问题绝不手软,对社会上一些危害极大的食品事故企业,不仅仅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也对企业加大惩罚力度.因此,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压检查,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也呼吁我们每个公民都要积极的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徐景和.积极推动餐饮安全监管机制创新[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1(08):16-18.
〔2〕边振甲.科学探索餐饮安全监管新思路[J].行政管理改革,2011(09):27-30.
〔3〕徐晗.湖南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状况分析[D].中南大学,2012.
〔4〕刘录民.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5〕汤玲.探索餐饮安全监管新思路[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7):115-116.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60X(2015)03- 019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