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广慧
(南开大学 哲学院,天津 300071)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肆意地开采和消耗自然资源,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物欲的满足。因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生态早已失衡且不断恶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紧张。如何恢复生态平衡,如何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如何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等等问题,皆可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智慧中找到生命持续的希望。老子哲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思想内容,对老子生态智慧的开掘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它可帮助缓解困扰人们的身体与心灵问题,也可为和谐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然”概念,是由老子首创并且首次使用的。“自然”一词在老子那里,有以下几种含义:
第一,指事物的存在方式、存在状态,即事物依照自身特有的方式、状态而存在。老子所说的无为而任自然,其中的“自然”就是这种含义。第二,指客观的自然界。如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296,这里的“自然”就是作为与生态主体人相对的生态客体而言,它指向的是客观对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客观的自然界。“自然界,……就是宇宙、物质,它既包括人,也包括社会。……自然界就是与人和社会相对立的物质环境。由此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问题,即客观的自然的存在对人的生活的现实内容的意义问题、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2]161老子所言及的“自然”,是产生万物的自然,它是作为一个生态共同体存在的,万事万物皆共处于其中,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老子说圣人遵循“道”的无为而施行“无为而治”,其目的在于辅助和配合自然,保证其按照自身规律存在并使其正常发展,老子并不主张人类支配与主宰自然,他认为应顺应自然。第三,指事物本性。如老子说:“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名而常自然”[1]254,这里所说的“自然”,就是指万事万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老子认为,“道”与“德”是受到万事万物的尊重与珍惜的,因其不支配,不主宰万事万物,而听凭它们依照本性发展,即因任万事万物之“自然”,因此,老子就把“道”与“德”设定为万物之性。在这种意义上,“道法自然”,可阐释为“道效法或者遵循万物的自然”,它有尊重万物的本然之性与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两种意蕴。但是,无论从哪一种意蕴上讲,老子对“自然”的解析都具有生态哲学的意义。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25,他建构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也提出了宇宙的生成模式,即“道”为宇宙万物本体,自然万物由“道”产生,“道”是万物的本源。人类与自然万物皆由“道”产生,且共处于同一个整体,用生态哲学的语言讲,这个整体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它由宇宙本原“道”统摄。此外,老子的这句话还从侧面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哲学范畴——“天人关系”。儒家对“天人关系”涉及较多,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现在许多学者主要集中于对儒家“天人关系”的探究与阐释,对道家有关“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较少。老子虽然未明确地对“天人关系”范畴进行系统的讨论,但是,他所论及的“天人关系”与儒家相较,也毫不逊色,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略胜儒家。儒家论及“天人关系”一般立足于道德伦理,以“天”之恒常性来论证人伦纲常的不变性,其中的“天”也较多地带有意志性及人性化色彩。但是,道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较为直观,即直接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其中的“天”也明确地指向了自然界,有时也指向整个宇宙。因此,道家思想中的生态智慧总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
此外,老子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是以摒弃儒家所宣扬的道德仁义为基础的。他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1]188,老子本身并不反对道德仁义,他所厌恶的是虚伪的、假惺惺的、以满足私欲为目的伪道德。实际上,老子就是在倡导一种生态型的道德与伦理观念。在他看来,儒家提倡的所谓仁义道德是对社会、自然、宇宙的戕害,是对人与万物的自然之性的干涉。老子认为,人类的私欲是伴随着虚伪的道德而来,它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也导致了人对万物生命的侵害及自然资源的掠夺。因此,老子主张绝圣弃智,以保持人的婴孩般的纯洁之心。老子的这种主张是不尽可取的,但是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可借鉴之处。正是因为他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的毫无节制地掠夺,也看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才竭力呼吁保护事物本性,维护自然界万事万物正常的发展秩序与规律。老子认为,无道德才是真正的有道德,无仁人之心才是真正的大爱之心,若摒弃了“道”、“德”、“仁”、“义”、“礼”等道德束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可和谐共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天人合一”最高层次上的诉求,是对人的深切关怀,也是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切怜悯。“道家关注自然,其关心的焦点并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社会的生存状态。”[3]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159关于“道”,它无意志、无目的,先于天地而存在。从本体论上说,老子把“道”设定为宇宙形成的根基,将其奉为万物形成的本源,万物皆自“道”出。除此之外,“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93,它虽是宇宙与万物的本源,但“道”不主宰万事万物,亦不支配万事万物。因此,老子说“道法自然”,就是效法自然或者遵循自然之意。“道”使万事万物任其本性而自然而然发展,对自然的发展不加干涉,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老子所讲的“道”,是对自然与万物的顺应,顺应了自然的发展,就是顺应了自然规律,人便能够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反之,若违背了自然的正常发展秩序,违反了自然规律,人就会同自然发生冲突,与自然敌对,且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最终阻碍和谐生态环境与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因此,蒙培元先生说:“‘道法自然’归根到底是‘人法自然’。”[4]193老子以“道”的此种生态之意,劝诫人类要顺应自然万物之性,毋人为地强硬干预自然的正常发展,应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向自然索取资源。如此,人类才可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两者才都能健康、正常发展,从而实现双方的互利共存。
“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306,“慈”即宽容, 有仁爱之心;“俭”即简朴,有节约之举;“不敢为天下先”,不以人为的意志干扰事物的正常秩序,有遵循客观规律之意。此“三宝”虽为老子“持而保之”,但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更应遵循。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资源时,也须持之“三宝”。不仅如此,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以此“三宝”为准则,树立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并自觉将此作为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的先导。其中“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说在面对自然时应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万物的发展各有其始,各有其终,循环往复,生生不已,人类勿以自己的意志强加干涉,尊重万物生命存在的权利,使自然按照自身本性与规律正常发展,并且使处于其中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完成自身周期。“无为”不仅是一种处世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对待异己事物应有的原则。在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的今天,老子这些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应为人们所借鉴,因为寡欲节约才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前提,也是恢复建立平衡的生态系统应持有的基本态度。
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159,“道”、“天”、“地”、“人”为“四大”,人不是独大,仅为四大之一。人类只是整个宇宙中的一员,他们与万物一起平等地共处于同一个生命共同体之中。因此,人类并不是宇宙的统治者与主宰者,万物的生命与命运不能由人类来任意践踏和支配。依老子来看,人与道、天、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形成了生态系统中的一条有机生物链。人类不是特殊的独在,而是与道、天、地平等的共在。一个“域”字,充分体现了老子从宇宙整体角度看待道、天、地、人。在这“四大”之中,老子把“人”排在了道、天、地之后,说明他不赞成将人作为尊贵的独裁者,而只是将人类与道、天、地一样看做是宇宙中的一员,认为他们皆源于同一个本根,因此宇宙万物与人一样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宇宙赋予的生命存在的权利。此外,老子还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明。复明曰常,知常曰明”[1]121,众生万物,纷繁杂芜,终归各复其根,这是万物众生的规律,无论生死消亡都是循环往复。老子之意,是万事万物都是逃脱不掉生死消亡、循环往复的命运,这是自然规律,外在的力量是干预不了的。在老子看来,万物相互联系又相互依赖,是由其本性及内在的价值决定的。万物与人平等,没有尊卑、贵贱之别。现今,人类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其他生命的存在,肆意主宰、支配万物,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且持续恶化,人类破坏自然的程度已经超出了其自我修复的阈限。“地球不是一座将我孤身一人关在里面的监狱,而是给提供了一个家,让我处于自然的怀抱之中。”[5]426如果继续过度开采、利用自然资源,人类埋葬的不仅仅是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自然,也是人类自己。
第一,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以主人自居,奉行人类中心主义,无所顾忌地开采、利用自然资源,自然遭到令人触目惊心的破坏。这种利益最大化为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持续恶化,而现在,人类已经在自食自种的苦果。
老子言,人是四大之一,是宇宙中的一份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者、支配者。因此,人类不能如此自私地以自然界的主人自居。人类可以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我所用。但是,人类不能毫无节制地、毫无计划地、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自然与天、地、人一样是有其内在价值的,四者共处于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人类不能破坏这个生态系统,否则,遭到灭亡的不仅是自然,更是人类自身。老子主张人与宇宙和谐共处,因为四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长远持久地存在下去。否则,人类若毫无顾忌,走向灭亡的将是人类自己。解读老子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将为人类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缓解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现状,为人类共建和谐美好家园提供理论或者是实践上的帮助。此外,开掘老子的生态思想亦将为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为恢复生态平衡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无为而无不为,坚定不移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到底。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大力提倡并坚持贯彻执行的方针政策。解读老子生态哲学思想发现,我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不仅适用于现当代,也将为后代子孙谋福利。可持续发展强调以可持续的眼光利用自然资源,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而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告诫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做到“无为”。但是,“无为”不是要人们无所作为,而是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界的本性。“‘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做‘违反自然的活动’,亦即不固执地要违反事物的本性。”[6]76如此,我们才能“无所不为”。可持续发展道路,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一条“无为”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一条“无所不为”的发展道路。人类不能恣意地征服自然,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人类应让自然充分发挥自身本性,使其遵照自身规律发展。如此,才是真正的做到了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相当丰富的生态思想内容,为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可以选择从古代哲学中寻求慰藉与帮助,从中挖掘、提炼出有益于当代生态环境建设的宝贵思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对当代的价值及意义。
[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
[2](苏)鲍·季·格里戈里扬著.关于人的本质的哲学[M].汤侠声,李昭时等译,王永江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84.
[3]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J].中国社会科学,2006,(6):136—149.
[4]蒙培元.人与自然——中国哲学生态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著. 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6](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M].《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小组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