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529030江门市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
梁月圆:女,本科,主管护师
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护理
梁月圆
摘要目的:探讨ICU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中心静脉置管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实施护理。结果:40例患者感染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缩短置管时间,严格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避免医患、医护之间的再感染,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等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相关性感染;护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16
收稿日期:(2014-07-16)
Nursing of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ICU
LIANG Yue-yuan(Jiangmen Central Hospital,Jiangmen52903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nursing in ICU.Methods:40 infection patients with central renous catheter from December 2012-December 2013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atient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r related infection factors to explore the nursing care.Results:All of 40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were control effectively.Conclusion:Shortening the time of catheter,center care,strict aseptic concept,strengthen the medical staff to avoid reinfection between doctor-patient and doctor-nurse,improve the level of hospital care is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such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Key wordsCentral venous catheter;Infection rate;Related infections;Nursing
伴随我国医疗技术的提高,中心静脉置管作为ICU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技术得到充分的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技术是监测血流动力学,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予以营养支持和建立静脉通道等的主要途径[1]。中心静脉置管技术的日趋成熟,给危重症患者提供有力治疗方案的同时,也同样给医务人员带来了难题即中心静脉置管出现感染。对ICU内的危重患者治疗时,使用中心静脉导管(CVC)后常会伴随导管的相关性感染(CRI)。CRI的原因,通常与导管自身的类型、置管时间、插管部位以及医院内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等有关。ICU内病菌多为难治性的耐药菌,这样就使得对危重患者的医疗更加不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的同时,也增加了病患的死亡率,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2]。因此,我院对住院患者对相关感染因素实施相应护理,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的导管感染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24例,女16例。年龄12~81岁,平均年龄(57.31±8.20)岁。静脉插管感染率最高,颈静脉插管次之,锁骨下静脉插管感染最低,其感染率依次为33.33%,21.18%和18.6%。单腔、双腔导管留置率分别为15.87%,41.67%。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率为61.18%,革兰阴性菌为27.06%,真菌的感染率为11.76%。
1.2方法所有患者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根据患者的病情在患者不同部位的插管,如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并进行缝合固定。根据切口情况选用无菌纱布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则并固定无菌纱布,并记录。
2护理措施
2.1规范置管操作降低CRI的发生率,切断感染菌的来源应明确致病菌的来源[3-4],包括皮肤插管、导管接头、静脉输液的污染及感染灶的血源性传染。皮肤插管和导管接头是常见且重要的感染来源[5]。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插管,首先要严格依照无菌原则的规范操作、插管前准备,进行严格消毒洗手等措施,预防病菌经切口沿导管患者体内侵袭。操作前,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操作环境,尽可能去除感染诱因,在每次更换敷料纱布等应做充分的准备,预防交互感染,尽可能的降低感染的发生。
2.2置管后护理首次置管后24 h,应进行局部换药,并选择高透气的贴膜,且每1~2周进行常规性换药或敷料。定期检查导管流通情况,尤其保持导管接口的清洁,适当采用医用酒精或安尔碘棉签消毒,叮嘱患者保持导管的清洁。常规性更换肝素帽,及时更换需要更换的导管接头,如输过血制品或脂肪乳的。更换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使用无菌手套更换导管或敷料。
2.3选择适宜的置管部位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插管,应根据
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插管部位,如气管切开的患者为避免被痰液污染而不宜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尽量不对老年患者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以免气胸的发生。同时注意插管部位的限制,熟悉置管的优缺点,如股静脉观察不便和易污染的特点,锁骨静脉有刺破胸膜的危险。进行静脉插管是首选锁骨下静脉,其次为颈内静脉,最后选股静脉。对于进行放疗手段或其他特殊性治疗的患者,如头颈部肿瘤或伴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患者,首选股静脉置管,下肢或腹部肿瘤选取颈内静脉穿刺。
2.4输液管路护理配置输液液体时,评估配置环境,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并遵循现用现配的原则。输液过程中密切注意输液管路是否通畅,输入如脂肪乳等营养液时或其他浓度较大的液体时应尽可能的安排在输入其他液体之间完成,防止输液管路堵塞或者留置而发生感染,定期更换输液管路,并充分消毒肝素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可有效减少发生感染的机会。
2.5早期发现感染征象及拔管严密观察插管部位的情况,并对伤口进行评估。根据插管处的情况及时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以及是否存在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存在。保持管道清洁干燥,观察身体症状,按需要给患者合理的饮食护理。若插管处有红肿硬结、流脓且面积不足2 cm2,依照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标准可判断为局部感染,若有局部感染发生或不明原因的血象升高和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做局部或导管内液体的细菌培养,以判断是否有导管相关性感染。及时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白细胞数量,如果判断为导管相关性感染应及时拔除导管并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治疗。对细菌进行耐药性检验以选取合适的药物治疗。
3结果
40例ICU中静脉导管感染患者感染程度均得到有效控制,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4讨论
在我国,伴随着治疗ICU内危重患者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心静脉导管技术随之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CRI发生率逐年攀升,为治疗ICU危重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以上研究中表明,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与插管类型、插管部位、及导管留置时间等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让患者做适当的锻炼,提高其机体免疫力;缩短置管时间,严格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避免医患、医护之间的再感染,提高医院的护理水平等是有效降低CRI发生率的措施。
对于无菌纱布的使用应更加严格,无菌纱布的选用应基于以下特点:透光透明度好,透气性高,出汗高热,有穿刺点出血的患者需严格使用无菌纱布。使用无菌纱布应定期更换辅料,如无菌纱布应每2天更换1次,1~2周内更换1次无菌透明辅料。更换敷料的同时,应严格记录更换时间,同时做定期检查。若敷料出现松动、污染时应立即予以更换。护理人员更换敷料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采用七步洗手法进行手部消毒。对于导管连接端口的护理,注射前或应用后应使用含碘消毒剂或医用75%酒精进行消毒。叮嘱患者及家属,沐浴擦身或饮食时注意保护导管,尽量避免导管沾有污物或淋湿。停止输液或者输血、脂肪乳等浆液后24 h内及时更换输液管路。输血或输液过程中应保证导管通畅,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用生理盐水或者肝素肝素盐水进行导管冲洗,疏通输液管路。严格遵循无菌原则,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紧急状态下中心静脉置管,若无法满足无菌要求,应在48 h内尽快拔管或更换无菌置管,降低感染发生率。置管的患者中若发生静脉炎、导管不通,应及时找到原因并解决或者及时更换置管或者置管部位。留置导管不宜频繁常规性更换,不应为避免感染而进行常规更换,这样不仅给患者带来疼痛感受而且对患者的静脉血管造成再次伤害。患者留置导管期间,医护人员每日应对留置管进行评估,不需要继续留置时,尽快拔除导管。
参考文献
[1]杨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和护理措施[J].天津护理,2012,20(2):122-123.
[2]赵庆礼.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天津护理,2014,22(6):557-558.
[3]林丽红,张伟文,熊晓华.ICU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37-39.
[4]王伟.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0-111.
[5]张玉琴,章华萍,屈嬉嬉,等.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菌分析[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5):1146-1148.
(本文编辑冯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