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饮食小史 *

2015-03-19 13:22俞为洁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古代桂花饮食

桂花饮食小史*

俞为洁

(浙江省社科院,浙江杭州310007)

摘要:桂花是中国近20个市的市花,在旅游、休闲、餐饮、保健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本文对古籍所记的桂花饮食做了较系统的梳理分析,以期有助于桂花饮食的复原和研制。

关键词:古代;桂花;饮食

收稿日期:`*2015-04-18

作者简介:俞为洁(1963—),女,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农业史和饮食史。

中图分类号:TS972.142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15)07-0001-05

Abstract:Osmanthus fragrans is city flower in nearly 20 cities in China with great potential undiscovered in many fields such as tourism, leisure, catering, health care, etc.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osmanthus fragrans foods, the author attempts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smanthus fragrans diet.

桂花,亦称木樨或木犀,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无毒,而且其香是一种能诱发食欲的甜香,更难得的是,只有桂花和玫瑰花“捣去汁而香乃不散,他花不能也,”[1](P358)因此非常适用于饮食和化妆品。“花可入茶、酒,浸盐、蜜,作香茶及面药、泽发之类。”[2](P166)在此简单介绍历史上重要的桂花饮食。

一、腌桂花

羹、汤、糕、糖、茶等桂花饮食,用的大多是腌桂花而非鲜桂花。腌桂花先要采集桂花,苏州过去多用人工手采,杭州多用竹竿打花,打花时要先在树下铺好承接桂花的布匹(现代多用塑料薄膜)。清晨桂花带露湿时最好打,到太阳大了露水晒干了就很难打下来了,而且清晨桂花半开,此时打下最香,太阳一出,桂花全开,花香就散了。有些文人惜花,不打花,只拣拾自然落花充为饮食,“丛桂开时,真称香窟。……树下地平如掌,洁不容唾,花落地,即取以充食品。”[3](P44)

采集来的桂花拣选干净后,要先用梅卤水浸洗一下。一方面是给桂花再做一次清洁,洗去浮尘,沉淀沙石,但主要是为了“定”住桂花的色和香。梅卤即盐腌青梅时产生的卤汁,极咸。梅卤在古代是常用之物,“腌青梅卤汁至妙,凡糖制各果,入汁少许,则果不坏而色鲜不退。”[4](P112)杭州人一般在四五月买来新鲜的青梅,放锅里煮熟后晾凉,手工去核,用杵臼将梅肉捣烂,倒进大缸,按比例加盐和清水,搅匀,将大缸封口后移至墙角任其发酵。两个多月后,桂花开了,大缸里的梅卤也发酵好了。

将用梅卤漂洗好的桂花,捞起,晾干。大量腌桂花时,用缸,有些大缸可以腌一千斤左右,一层桂花一层盐,层层踩踏坚实后,将缸口密封再压上石块等重物,盖上大斗笠,以防日晒雨淋,这是咸桂花的腌法。糖桂花的腌法略有不同:将拣净的桂花倒进梅卤里,其上遮盖一层棕榈叶和一层竹篾片,再在竹篾片上压几块大石头,密封半个月或一两个月。然后将桂花捞出来,放在竹匾里将梅卤冲洗干净,沥干水分后将桂花倒进白糖里,用杵臼用力地捣,捣后再搓揉,直到被捣搓成浆汁状的桂花与白糖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此时整体糖块呈褐色不见桂花却有浓郁的桂花香。将这种糖块或整块或切片后晒干,装进袋子里,放入石灰缸里保存,可以存放很久的时间。家庭腌制少量桂花时,方法要简便很多,把采下的桂花用盐水或明矾水浸洗一下(小家庭不易制备梅卤),晾干,和盐或糖拌在一起压进瓶、罐中密封就行。相对来说,盐腌桂花的香味保持得更好更久。做甜食时,如果没有糖桂花,可以将盐桂花用清水冲洗一下,沥干后加白糖搓揉,等白糖变成黄褐色时就可当糖桂花使用。

腌桂花不知起于何时,明人王稚写过一首《西湖竹枝词》:“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种梅花下种茶。茶绿采芽不采叶,梅多论子不论花。”“论子不论花”说明种的是果梅,但不知是否已用于制梅卤腌桂花。清童岳荐《调鼎集》中记有玫瑰花的腌制方法,并说“桂花同”,其方法是:“上年先收酸梅,盐腌,俟晒久有汁,入瓷瓶存贮。次年摘玫瑰花阴干,将梅卤量为倾入,并洋糖拌腌,入罐封好听用。矾腌者,只宜浸油,不可食。如无梅汁,不能久留。亦有用梅盐卤腌,临用洗去盐味者。”[1](P359)讲玫瑰糖的做法时,亦说“桂花糖同”,做法是:“五月开取玫瑰花,阴干,矾腌,榨干膏。取玫瑰卤,拌洋糖捣,收瓶听用。”[1](P316)童为绍兴人,清乾隆、嘉庆年间曾在扬州做盐商。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对其生平有记载:“童岳荐,字砚北,绍兴人,精于盐荚。善谋划,多奇中。寓居埂子上。”[5](P195)

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记有一种“水木犀,”不用盐、糖腌制,但功用与腌桂花类似,故也附录于此:“水木犀:半含桂花摘采甚洁,入绢囊置清水中,烦揉去苦,重压令干,叠入瓷罐,竹箬覆掩之,遂以长篾重重侧围箬上,篾心留通一穴,泻清水满渍,须每日易水,永不蔫烂,炙燥能久藏。”[6](P194)

二、桂花茶饮

(一)桂花茶

花茶起于宋元,明朝时已普及民间。原则上无毒香花均可窨制花茶。钱椿年、顾元庆《茶谱》即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橘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制作方法基本有两种:一为窨法,“窨”同“熏”,即将香花和茶叶层层铺陈,使茶叶染上花的香气,“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茶。花多则太香而脱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美。三停茶叶一停花,始称。”[7](P303)茶叶之所以能熏染上花香,是因为“茶性淫,触物即染其气,”[1](P239)也就是说茶叶极易吸收近旁物件的气味。这种窨茶法在南宋陈景沂的《全芳备祖》中已有记载:茉莉花“或以熏茶及烹茶尤香。”[8](P697)这种方法制成的花茶,冲饮时花香较浓郁,但因为是与茶叶一起贮藏、冲饮,花朵必须拣选干净,故极费人工,“其花须去枝、蒂、尘垢、虫蚁。”[1](P238)另一种方法是明朝时才发明的,叫“隔花窨茶,”即将香花和茶叶分隔在一个密闭容器里,让香气慢慢熏染到茶叶上去,此法首记于明人朱权的《茶谱》,“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气可爱”,甚至“有不用花,用龙脑熏者亦可。”[9](P51)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省却了拣选花朵的麻烦,而且冲泡的茶水中没有花朵只有茶叶,茶汤香而清爽,更显清雅,但这种花茶的花香味明显不如前者。茉莉花由于花朵大且香气浓郁,后来成了流传最广的花茶,尤受北方民众的欢迎,亲切地称其为“香片”,“北京饮茶最重香片,皆南茶之重加茉莉花熏制者。”[10](P85)南人崇尚茶叶自身之香,而且用来制作花茶的茶叶大都是品质较差的夏秋茶或陈茶,因此,花茶虽然在南方生产,但基本都销于北方市场,“大抵京师士夫,无知茶者,故茶肆亦鲜措意于此。而都中茶,皆以末丽杂之,茶复极恶。南中龙井,绝不至京,亦无嗜之者。”[11](P187)

但不论是北人还是南人,却都喜欢桂花茶。《金瓶梅词话》就记有木樨金灯茶、木樨青豆茶、桂花木樨茶、八宝青豆木樨泡茶等桂花茶。在杭州这个桂花之都(桂花是杭州的市花),人们对此更是乐此不疲。北宋刘士亨就写有《谢璘上人惠桂花茶》诗:“金粟金芽出焙篝,鹤边小试兔丝瓯。叶含雷信三春雨,花带天香八月秋。味美绝胜阳羡产,神清如在广寒游。玉川句好无才续,我欲逃禅问赵州。”[12](P448)璘上人是北宋杭州吉祥寺的一个僧人,善种花,有花圃。苏轼通判杭州时,写过《牡丹记叙》一文,其中就讲到“熙宁五年三月二十三日,予从太守沈公观花于吉祥寺僧守璘之圃。圃中花千本,其品以百数。”[12](P446)蔡襄亦为其友,写有《杭州过璘上人花圃》《杭州璘上人以花栽数种见寄》《杭州访吉祥璘上人追感苏才翁同赏牡丹》等诗。明代杭州人高濂在介绍花茶时,举的就是桂花茶的例子,说明明朝时杭州人饮用的花茶很可能以桂花茶为主,“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花,一层茶,投间至满,纸箬絷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13](P25)明人屠隆认为用此法窨制的花茶,“花香满颊,茶味不减。”[14](P327)

但自唐陆羽倡导“清饮”以来,清饮在明清终成气候,僧道雅士多以“一杯清茶”为品茶的最高境界。讲究茶之色香味的纯正,反对添加它物,“茶有真香,有佳味,有正色,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夺其香者:松子、柑橙、莲心、木瓜、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是也;夺其味者:牛乳、蟠桃、圆眼、枇杷之类是也;夺其色者: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橘之类是也。”[13](P27)桂花也被排斥在外。在这一点上,笔者比较赞同清人童岳荐的观点,他认为花茶最好以次等茶叶做,可以借此改善茶香,名茶本身就很香,最好不要再熏花香,“拌花,用茶之次等者,借花之清芬,别饶佳趣。若上品龙井、松罗、梅片拌入各卉,真味反为花夺。”[1](P239)

(二)桂花饮料

宋元曾流行汤、熟水、渴水、浆水、浆、膏等饮料,所用均为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植物原料。例如宋陈元靓《事林广记》记有干木瓜汤、水芝汤、缩砂汤、无尘汤、荔枝汤、洞庭汤、木犀汤、香苏汤、橙汤、桂花汤、温木瓜汤、乌梅汤、香花熟水、紫苏熟水、沉香熟水、豆蔻熟水、荔枝浆、杨梅渴水、木瓜渴水、香糖渴水和五味渴水,其在“造熟水法”中还特别提到了木樨,可见桂花是当时的常用饮料原料之一。“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煎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若以汤泡之,则不甚香。若用隔年木犀或紫苏之属,须略向火上炙过方可用,不尔则不香。”[15](P218)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古籍所载之桂花饮料。

南宋末年陈元靓《事林广记》记有木犀汤和桂花汤。“木犀汤:候白木犀花半开者,拣成丛着蕊处折之,用白梅二个捶碎,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花在中心,次第装在瓶中,用生蜜注灌之。如欲用,一盏取花枝、梅一个,安在盏中,当面冲点而香酸馥鼻。梅用淡豉煮一沸,漉出朗干,花蜜同浸。”桂花汤亦称“木栖渊明汤”,说明这是一种以桂花和菊花为主原料的饮料。“桂花汤(木栖渊明汤):甜菊花皆依香橙汤为之,但内时之中所开之花,嗅之香,尝之甘,皆可依法为之。”[15](P217)

陈直为北宋神宗时人,著有《养老奉亲书》,邹铉为元初人,1307年续增陈直之书为《寿亲养老新书》,以陈书为第一卷,自增三卷,桂花汤记于卷三,当为邹铉所记。“桂花汤:黄桂花(二斤拣净去青柄,研细,以瓷器盛贮覆合略蒸花)、干姜(一两)、甘草(一两略炒),右末和匀,量入炒盐,盛贮莫令漏气,如常点服。”[16](P321-322)

忽思慧1314-1320年任元朝饮膳太医,1330年编成《饮膳正要》一书,所记破气汤的配方中有桂花:“破气汤:治元藏虚弱、腹痛、胸膈闭闷。杏仁(一斤去皮、尖,麸炒,别研)、茴香(四两炒)、良姜(一两)、荜澄茄(二两)、陈皮(二两去白)、桂花(半斤)、姜黄(一两)、木香(一两)、丁香(一两)、甘草(半斤)、盐(半斤)。右件为细末,空心白汤点服。”[17](P108)

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记有天香汤,“白木犀盛开时,清晨带露用杖打下花,以布被盛之,拣去蒂、萼,顿在净瓷器内。候极(引者注:疑为积字)聚多,然后用新砂盆擂烂如泥(一名山桂汤,亦名木犀汤,并同)。木犀(一斤)、盐(炒,四两)、粉草(炙,二两)。右件拌匀,置瓷瓶中密封。曝七日。每用,沸汤点服。”[18](P9-10)所记御方渴水的配方中也有桂花:“官桂、丁香、桂花、白豆蔻仁、缩砂仁(各半两),细曲、麦糵(各四两)。右为细末。用藤花半斤,蜜十斤炼熟,新汲水六十斤。用藤花一处锅内熬至四十斤,生绢滤净。用小口甏一个,生绢袋盛前项七味末,下入甏,再下新水四十斤,并已炼熟蜜。将甏口封了。夏五日,秋春七日,冬十日熟。若下脚时,春秋温,夏冷,冬热。”[18](19-20)

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所记桂香汤[6](P287)抄自宋《寿亲养老新书》的“桂花汤;”所记天香汤[6](P287)和御用渴水[6](P293)抄自元《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天香汤”和“御方渴水;”所记木犀汤、桂花汤有创新,“木犀汤:每用木犀花去萼拣净一斤,以盐少许略捣,绞去清汁,再以炒盐四两淹拌捺实于瓷器内,合时旋取出别碎。每料用木犀六两,甘草四两,甘松、檀香、丁皮各半两,炒面一斤。右为细末,沸汤点服。桂花汤:木犀花带露打下,去青蒂擂烂,以细面炒熟,搜匀为薄饼,一日晒干。每花饼二两入砂仁末半两、甘草末酌量用,以甘草膏子调和佳;”[6](P287)所记一枝花与《事林广记》的“木犀汤”类似,但有所改进,“一枝花:一层炼蜜、一层木犀花、一层去核霜梅肉、一层椒叶,入一层炼蜜。若花枝多更依此法如此相间入瓷器封定。此法凡四时中有香无毒之花,皆可制。须是带露剪花去叶、小枝儿。点汤时取一枝入盏内,以汤轻轻倾下花枝,俨然如生蜜中诸物,可作果供。”[6](P288)

明邝璠(1465~1505)《便民图纂》所记天香汤[19](P309)与《居家必用事类全集》的“天香汤”雷同。

明高濂(约生活于16~17世纪)《饮馔服食笺》所记桂花汤[13](P48)与《寿亲养老新书》的“桂花汤”雷同;所记天香汤有创新,“天香汤:白木樨盛开时,清晨带露用杖打下花。以布被盛之,拣去蒂、萼,顿在净器内,新盆捣烂如泥,榨干甚,收起。每一斤,加甘草一两,盐梅十个,捣为饼,入瓮坛封固,用沸汤点服。”[13](P40)

清顾仲《养小录》所记桂花汤[4](P102)与《寿亲养老新书》的“桂花汤”雷同。

三、桂花糕饼

桂花可制糕(多以米粉为原料),也可制饼(多以面粉为原料),以制糕常见,因为桂花和稻米都是南方物产。

桂花糕在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已有记载,时称“广寒糕”,“采桂英去青蒂,洒以甘草水,和米舂粉炊作糕。大比岁士友咸作饼子相馈,取广寒高甲之识”。[20](P198)月亮古称广寒宫,传说月亮中有蟾蜍有兔子有桂树,故月亮亦称蟾宫,古人用“蟾宫折桂”形容考中科举的人。元人沙子中的两个儿子善才、善庆同登至正年的色目榜进士,郡守“嘉之,易其所居螺蛳山,名曰‘联桂’。建坊于巷首,额亦曰联桂。”[21](P87)元末明初钱塘才子瞿佑,14岁时就因才思敏捷被张彦复称赞,张亲自画了一幅桂花图相赠以示勉励,“彦复大加称赏,手写桂花一枝,并题其上以赠云:‘瞿君有子早能诗,风采英英兰玉姿。天上麒麟元有种,定应高折广寒枝。’”其父遂为其建“传桂堂。”[12](P232)古时科举多在八月,此时正是桂花盛开之际,故八月亦称“桂月”,考场称“桂场”。每到科考之时,广寒糕就成了考生亲友们互赠祝福的礼物。

明高濂《饮馔服食笺》“丹桂花”条下所记,与林洪的广寒糕相同,但高濂特别强调了它的“清香满颊。”[13](P115)清人童岳荐记载了两种桂花糕的做法:一种用粳米粉,做法与林洪、高濂的一样;一种用糯米粉,做法略有不同,“桂花拌洋糖、糯米粉,印糕蒸。”[1](P359)《红楼梦》则记有一种“藕粉桂花糖糕”,但没说做法。

桂花饼较少见,清人童岳荐在介绍紫苏饼的做法时,讲到“薄荷、桂花、玫瑰、白玉簪同”,紫苏饼的做法是“四、五月摘嫩紫苏叶,洗净、捣碎,或加盐、糖和面,先将锅烧红,入麻油少许,熬锅摊饼。饼宜薄。作饼之用生面粉七分,炒熟面粉三分,饼始发松。”[1](P357)

四、桂花酒

唐苏鹗《杜阳杂编》记唐同昌公主出嫁时,“其酒有凝露浆,桂花醑。”醑即美酒,说明唐时已有桂花酒,但不知其酿制法。

明人宋诩记有两种桂花酒的制法:第一种方法是直接把桂花浸入生酒(已酿成去滓但未加温消毒的酒)中,类似于泡药酒,“摘半含桂花浸生酒浆中,密封,用时量多寡滴酒内,”并称此酒“发散滞气。”[6](P122)第二种方法举的例子是“菊花酒”,但指出“如木香、桂花、梅花之类,一切有香之花,皆可依此法为之,盖酒性与茶性同能逐诸香而变也,”菊花酒的做法是:“九月菊花盛开时,拣黄色味甘香者,摘下晒干,每以瓶贮清酒一斗,用菊花头二两,绢袋盛,悬于酒面上约离一指高,密封瓶口经宿去花袋,自然酒味有菊香。”[6](P295-296)此法类似“隔花窨茶,”省了拣选花朵的功夫,而且酒液清澈,但花香味肯定不如直接泡入桂花者。明人高濂讲到了第三种方法,举的例子仍然是菊花酒,也讲到“凡一切有香之花,如桂花、兰花、蔷薇,皆可仿此为之,”做法是:“十月采甘菊花,去蒂,只取花二斤,择净入醅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清冽。”[13](P130)酒醅类似于现在的甜酒酿,酒液和酒渣还混合在一起。这个方法的好处是,酒醅还有轻微的发酵作用,此时拌入桂花,能让酒醅充分吸收桂花香,压出的生酒,酒液清澈却有较浓的桂花香,比宋诩所说的两个方法都好。

清朝时,桂花酒的做法就更多好,童岳荐就记载了好几种:一曰花香酒:“酒坛以箬包。酒坛口置桂花或玫瑰花于箬上,泥封,香气自能透下”。此法类似于宋诩记载的隔酒熏香法;二曰神仙酒,是在酿造原料中加入三钱桂花;三曰花酒,是在将熟酒醅中拌入桂花:“凡酒醅将熟,每缸用金菊二斤,去蒂、萼,入醅拌匀,次早榨出,香气袭人。桂花、玫瑰同。”此法与高濂所记相同;四曰天香酒,是在酒液中直接加入桂花,“每碗酒一斗,鲜桂花三升(拣净蒂叶),入酒泥封。三月后,每黄酒一坛,加烧酒三小钟,”[1](P243、246、247)此法类似与宋诩的泡酒法。由此看,其他都是继承发扬,唯有“神仙酒”可算清人的发明,但将桂花作为酿酒材料之一直接酿造,经过一系列的发酵过程,不知酿出的酒还能保留多少桂花香。

五、其他桂花食品

清童岳荐记有一种桂花糖的做法:“洋糖十斤先煮,滴水不散,下粉浆二斤(粉浆即麦麸节所余之水,澄下白粉是也),再煮龙眼肉样,下桂花卤,玫瑰卤亦可。再煮,倾起,候冷捍薄摊开,整领剪块。要煮明糖,候煮硬些取起,上、下用芝麻铺压,以面擀摊开”。[1](P359)“龙眼肉样”即将澄粉煮成新鲜龙眼肉那样的半透明状。清李化楠《醒园录》中也有类似的“桂花糖法”记载。李生于1713年,卒于1769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童为乾隆、嘉庆年间人,童所记或抄自李。

有些桂花糖则用范模压制成各式小饼状,如果配料中加了其他药材,还兼有医药功效。明人宋诩记录了三种饼状桂花糖的做法:“一,摘桂花,采去蒂,磨至二三次通细,泲去苦水,范脱小饼布纸中,又以纸覆,密置炼火上一时炙燥之,常亲烟突间收贮;一,取饼复磨为坌,同白砂糖、梅酥捣范小饼;一,用鲜花(三升)碓磨绝细,去苦水,孩儿茶(五钱)、诃子(去核四钱)、甘草(五分)俱磨细坌捣匀,以银范或象牙范为小饼,晒干再火炙。范中常滑以苏合香油或松仁油则光润花形见也。瓷罐收,常食开胃散积滞(用花入囊置水中烦揉去苦制饼佳)。”[6](P201)清《调鼎集》也记有这类饼状桂花糖,“取才放桂花,挤去汁,入糖捣烂,印饼。”[1](P359)

清《调鼎集》的“提糖”条下记有一种蜜饯的制法,而且配料中使用桂花的话会更好:“提糖:上洋糖十斤,和天雨水,盛瓦器内。炭火熬炼,侍糖起沫,掠尽。水少再加,炼至三、五斤,瓷罐收贮。如杏、梅、桃、李,一切鲜果,浸入糖内,火之,取出,鲜丽非常。若养桃、梅花、桂花、荷花更佳。”[1](P316)

明《竹屿山房杂部》在“花香宜为膏者”一节中,将桂花排在了第一位,“桂花、兰花、玫瑰花、蔷薇花(燖)、茉莉花、木香花之类,用花瓣心捣糜烂,压去水,蜜和之,日暴之,加白砂糖复捣之,收入瓷器,常以日暴。”[6](P144)

花露的发明得益于元朝时传入的蒸馏酒技术,花露极得明清人喜爱,“凡诸花及诸叶香者,俱可蒸露。入汤代茶,种种益人。入酒增味,调汁制饵,无所不宜。”[4](P104)清《养小录》所记“诸花露”中就有桂花露,清人李渔曾用桂花露为米饭增香:“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俟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碗。食者归功于谷米,诧为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红楼梦》则提到了一种“木樨清露”,这种清露是进贡品,按王夫人的说法,“那是进上的,你没看见鹅黄笺子”?这种清露的吃法,是“一碗水里,只用挑上一茶匙,就香的了不得呢。”

综上可见,桂花饮食宋元时才较多地出现于史籍记载,这与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在唐宋开始逐渐南移、宋代文人治国、商贸繁荣等历史大背景有关,更与宋以来中国文化特质趋向柔弱清雅有关,这种文化特质在江南表现得最典型,因此江南也成了桂花饮食最丰富多样的地区。从总体上看,桂花饮食在宋元时已成气候,明时达到极致,宋、明正是中国人活得最清雅、精致的时候。如今国泰民安,从饮食、旅游、保健(桂花有疏肝理气、安心宁神等作用)以及倡导清雅文化的角度看,都是重振桂花饮食的好时机,尤其是杭州、苏州等地有深厚桂花文化底蕴和丰富桂花饮食的地方,更应抓紧开发利用传统的桂花饮食,这正是笔者提笔撰写此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清)童岳荐.调鼎集卷10[M].张延年校注.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明)王象晋.群芳谱诠释[M].伊钦恒诠释.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3](明)文震亨.长物志[M].陈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清)顾仲.养小录[A].中华饮食物语·食之语[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5](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撰卷9[M].汪北平、涂雨公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6](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卷6[A].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71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明)钱椿年著,顾元庆删校.茶谱[A].茶经[C].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

[8](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前集卷25[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9](明)朱权.茶谱·煮泉小品[M].黄明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1](清)震均.天咫偶闻卷8[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2](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24[M].陈志明校.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13](明)高濂.饮馔服食笺[M].陶文台注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

[14](明)屠隆.考槃余事卷4[M].陈剑点校.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15](宋)陈元靓.事林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6](宋)陈直撰,(元)邹铉续增.寿亲养老新书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7](元)忽思慧.饮膳正要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8](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M].邱庞同注释.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

[19](明)邝璠.便民图纂卷14[A].续修四库全书第975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宋)林洪.山家清供卷3[A].中华饮食物语编委会.中华饮食物语[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21](清)姚礼.郭西小志卷41[A].周膺,吴晶点校.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陈兰)

A Brief History of Osmanthus Fragrans Foods

YU Weijie

(Zhejia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Hangzhou, 310007,ZhejiangProvince)

Key words:ancient times; osmanthus Fragrans; foods

猜你喜欢
古代桂花饮食
桂花
春节饮食有“三要”
做桂花糕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桂花蒸
打桂花
何为清淡饮食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