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华
(重庆文理学院科技部,重庆永川402160)
高校科研激励政策正面与负面影响
王明华
(重庆文理学院科技部,重庆永川402160)
高校科研激励政策关乎到该校科研发展态势,故而它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成长、团队的凝练与构建、平台的搭建、学科的发展路径、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的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高校科研政策存在两极分化、套取科研经费、轻视科研、团队散乱等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科研政策的激励机制,为高校科研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科研;激励政策;双面性
科研激励包括直接性激励和间接性激励,直接性激励主要体现在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立项奖励、重大科研项目立项奖励、科研成果奖励、科研成果获奖奖励和科研成果转化奖励等方面,间接性激励主要体现在立项的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的配套经费、科研项目配套经费、职称评聘和岗位聘任等方面。科研激励政策在促进高校科研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
(一)促进教师个人成长
科研激励是高校管理中提高科研管理效能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科研激励政策所设定的达到激励的标准明确,使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明确,从而自发产生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内生动力,进而激发起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申报科研项目,产出科研成果,与此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提升,从而促进高校教师成长成才。其次,科研激励措施极易带来高校科研领域的“马太效应”[1],对于科研能力强、科研业绩突出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激励政策将会滚雪球似的汇聚包括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等科研资源,获得更多的机会、更高的荣誉和地位,促使其成长为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
(二)促进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激励政策在科研团队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科研激励政策有利于克服官本位意识,高校教师可以通过科研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从而在教师中形成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壮大科研队伍,造就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同时,科研激励政策也有利于引进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围绕学术带头人或学科带头人,逐渐形成学术科研团队。另一方面,科研激励政策有利于提高科研团队内部的竞争意识,团队成员通过内部协作和自身努力,取得更好的科研业绩,从而促进科研团队自身的发展和壮大。
(三)促进科研平台建设
科研激励政策加快了科研平台建设。在科研激励政策推动下,科研人才队伍得以发展壮大,与此同时汇聚的科研资源越来越多,科研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另一方面,随着科研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围绕多个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逐渐形成,从而推动科研平台建设朝着规范化与标准化方向发展,并最终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或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四)推动学科建设
在科研奖励政策的推动下,学科建设的基本要素得以具备。一是随着科研队伍发展壮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逐渐成长,学科队伍得以汇聚;二是在学科队伍中,围绕各学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在科研业绩上的积累,使其研究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从而使学科方向得以凝练;三是如前所述的科研平台朝着规范化与标准化方向建设与发展,使学科平台得以构筑。与此同时,学科成果的产出、学科环境的优化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最终将促成学科建设朝着规范化与标准化方向发展,并最终建成省级以上的重点学科。
(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激励政策将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科研工作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也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重要目标。讲好课不能简单地依赖于口才好,更重要的是思想要有深度,论述要有学理支撑,能给听众以回味与启迪[2]。因而科研激励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也通过教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成果进课堂、科研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六)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科研激励政策将推动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如前所述,科研激励政策将大力促进教师的成长成才,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将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彰显学科特色和优势,使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科研反哺教学,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带动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必将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一)两极分化问题
由于科研资源的总供给有限,科研激励政策的“马太效应”在促进科研人才成长特别是学术权威的成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造成科研工作的两极分化。科研业绩突出的教师在成长为学术权威的过程中,占有的科研资源越来越多,产出的科研成果越来越多,获得的科研奖励越来越多,享有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导致高校一般青年教师与学术权威在科研资源、科研成果、科研奖励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两极分化。“马太效应”导致的两极分化,不利于对青年教师中“潜人才”的挖掘和培养[3]。
(二)科研经费使用问题
科研激励从经费上看,主要分为项目配套经费和科研成果奖励,科研项目发布单位所划拨项目资助经费一般来说可以满足项目研究所需,因而科研激励中的项目配套经费带有较强的激励性质,以期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并为持续性研究配置相应的科研条件。从实际情况看,由于项目经费比较充裕,出现未将项目经费完全用在项目研究和改善科研条件上,导致经费使用不合理、不合规现象发生,违背了项目配套经费的初衷。
(三)功利性问题
科研激励在标准设定时,往往出现评价标准一刀切,评价标准以统一和量化的形式体现;在处理质与量的关系上,往往重数量而轻质量;在评价时效上,往往重短期而轻长远;在评价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而轻内容,这导致激励结果的功利化,部分教师瞄准激励标准做科研,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团队建设被弱化
从现行高校科研激励政策看,往往侧重于对教师个人和课题组的激励,即使在对课题组的奖励上,由于没有明确界定,奖励也往往落到课题负责人头上。对于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学位点建设等团队项目少有涉及,即使有所涉及,激励力度也不够,从而导致团队建设被弱化,团队内部合作意识淡化,合作氛围不浓,团队成员之间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团队对外缺乏协同创新的动力,因而科研激励政策在团队建设上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重科研轻教学
培养人才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科研则是培养人才中心工作的两个基点,任何轻教学重科研,或者轻科研重教学的思想观点都是有害的[4]。科研激励政策在高校科研事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校在教学、科研激励政策上缺乏统筹设计,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加之教学激励在标准和力度上不好把握,极容易导致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出现。
(六)成果应用与转化率低
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科技成果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对已有的科技成果进行熟化,并与相应的产业对接落地;人文社科成果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需要将已有的研究成果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而转变为战略研究、政策建言和决策咨询等形态;科研成果要应用于人才培养,让科研成果进课堂,需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并与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需要相应的机制体制作保障,做好相应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现有的科研激励政策在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方面涉及不全,激励力度不够,导致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率低。
要克服现行科研激励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根本出路在于,以“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为原则,以“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特点,建立导向明确、激励约束并重的分类评价标准和开放评价方法,营造潜心治学、追求真理的创新文化氛围”为目标,改革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技评价机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研激励机制[5]。
(一)建立数量与质量、形式与内容、短期与长远兼顾的激励措施
在已有对成果数量和形式激励措施的基础上,建立或加大对代表性科研成果、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活动的激励措施,加大有相应后续效益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活动的激励力度,以克服科研活动的功利性,促进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设多元、分类的评价激励机制
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科研工作的特点,建立基础研究重成果原创、应用研究重技术突破、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重经济社会效益与实际贡献的多元、分类的评价激励机制,以提升高校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创新能力,关键共性技术的供给能力,同时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率和转化率。
(三)改革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平台的评价激励机制
创新团队侧重于解决重大问题能力与合作机制,科研平台侧重于综合绩效与开放共享,围绕创新团队和科研平台的建设要素,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激励机制,促进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发展。
(四)建立科教结合的激励措施
科研设备、设施和场地等科研资源向学生开放,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研究,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建立科研支撑教学和服务人才培养的科研激励措施,以克服现有科研激励政策带来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
(五)正面激励与负面惩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在现有的正面激励与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负面惩处与精神激励的措施,克服科研工作中急功近利的行为,鼓励学术权威带领青年教师共享科研资源、协同攻关,弱化科研工作“马太效应”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
(六)改革项目经费配套
小项目配套经费不奖励,以支持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弱化科研资源两极分化问题。大项目奖励不配套,以克服大项目负责人已占有较多科研资源的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合理、不合规问题。
总之,高校的科研政策激励是根据评价机制确定的,它一定具有双重性,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关键是要如何从评价机制这个源头上下功夫,从而使科研政策的激励更有效。
[1]罗伯特·K·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册)[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11.
[2]郝永平.科研激励辩证观[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1):14-17.
[3]杜宁等.青年科研工作者中的“潜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65-70.
[4]刘和云.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系统性思考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0(增刊):39-4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N/OL].[2013-11-29].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 moe_784/201312/160920.htm l.
责任编辑:吴强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centive Policies in Higher Institutions
WANGMinghua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China)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incentive polices of higher institutions are related to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so the policies should take a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personal growth of teachers,condense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group, establishment of the platform,developing path of the disciplines,the qualities of the cultivation talents,which can further influence the core competition of the higher institution.As a resul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oor-rich divide,extracting the scientific funds,belittl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scattered group and so on i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olicies,it is necessary to review the incentivemechanism of scientific policies,providing the system guarantee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stitution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higher institutions;incentive polices;doubt sides
G311
:A
:1673-8004(2015)06-0153-04
2015-10-08
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院校研究重点项目“学校科研激励政策正面与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深化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王明华(1964—),男,重庆潼南人,教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