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限制分析

2015-03-19 10:19:48
传播与版权 2015年7期
关键词:网民理性大众

秦 婧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限制分析

秦婧

随着新闻传播领域对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的传播渠道变得更宽。大众自传播势头猛进,为新闻传播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新闻自传播的局限性: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对媒体信息框架过度依赖,焦点容易转移;缺乏理性控制力,情绪的激发影响了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强度。

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

[作者]秦婧,重庆大学。

目前,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发生了变化。《新媒体事体研究》(邱林川主编)提到名叫Castles的学者首次提出了大众自传播的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自传播的力量已经不容忽视,正是由于大众文化心理,才使得大众自传播有如此强的大传播力量。麦奎根对大众媒体传播情感表示了肯定,提出了“文化公共领域”说法,认为这些情感表达虽然不理性,却透漏出人们的真实感情、想象纷争。他认为,理性思考与情感表达同样重要。这说明,人们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新媒体空间表达出的情感,因此,有必要对文化心理对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大众自传播的认知模式对媒体信息框架过度依赖

从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新媒体传播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信息中的价值含量却越来越低,在它所提供的信息中,值得人们思考的很少,大多数只是为了传播而传播。而人们却越来越习惯这种传播方式,导致关注信息的时间和耐性都大大降低。当人们面对一件新闻事件时,一时间传播速度会非常快,而转眼间就会被遗忘。受到这种大众文化心理的影响,新媒体新闻传播的焦点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例如有一位香港演员对内地有过一些不当言论,新媒体单纯地把这件事报道后迅速引起了网民的一片骂声,更有甚者要抵制其在内地发展,不买该演员的电影票等不理智行为。而当媒体报道角度一转,指出一部电影并不是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团队的劳动成果,应当受到人们的珍惜的时候,势态发展才逐渐平息。

因此可以看出,尽管人们在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过程中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如今新闻传播的参与者,但人们依然摆脱不了主流媒体对事件构造的框架。

2012年初,有媒体报道了一名内地人员在香港地铁内进食,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马上引起了人们的激烈讨论,甚至发展到了内地网民与香港网民集体骂战,但是一段时间后,却再也无人问津,事态的发展不得不使人深思。从此事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对大众的影响,网络骂战结束后,有媒体报道了孔庆东骂香港人是狗的新闻,大众的关注焦点随之转移到了孔庆东身上。类似事件还有很多,人们仅限于了解而不去深思,只为了宣泄一时的感受。在大众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媒体报道新闻的焦点就不容易集中。

如今的新闻网站都是以秒计算来更新新闻信息,这使得人们能接触到的新闻越来越多,但认知程度却只限于了解而已,如蜻蜓点水一般,不等事件的真相调查清楚,人们的目光就已经不在该事件上了。新闻媒体的这种做法使人们只追逐热门话题,从而对整个事件缺乏全面了解,致使判断的非理性化、片面化,这也是媒体公共性缺失的表现。因此,媒体报道哪种信息,持何种态度,用何种方式,都还在影响着大众。

二、大众自传播的非理性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遵行个人主义,只在一旁冷眼相看而不与其他人交流互动的人属于看客,网民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这一类;而促进新闻事件在大众间传播的,是那些有过相似经历或相同情感的人们,他们大量聚集并互相感知、互相认同,推动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可以看出,在大众自传播中,情感是推动新媒体新闻传播的主要因素,而理性却相对缺乏。一些能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事件,往往能激发出人们的各种情感,如愤怒、可怜、嘲讽等,从而推动了事件的传播。这些情感越强烈,则事件的传播速度就越快。通过研究发现,在我国网络事件中,网民参与讨论最激烈的是愤怒、可怜和戏谑。

例如当民族主义事件发生时,由于人们的爱国主义心态,此类事件最能激发人们民族情绪的爆发,新闻媒体对其播报必然会更加强势。当中日钓鱼岛事件发生时,由于民族情绪,大众的目光全部聚焦到该事件上,使这个大众从未关注过的小岛迅速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的地点,导火索一旦触发,大众的历史情感和民族情感会迅速被激发。再比如一些娱乐性事件,例如凤姐、芙蓉姐姐,她们之所以能迅速走红,就是她们能够引起大众的戏谑情感。

虽然说情感的激发能够促进新媒体新闻自传播,但是如果新媒体新闻如果过于依赖大众的情绪而缺乏理性,则很容易随着大众情绪的回落而迅速被人遗忘。

三、缺乏自主观念

2010年香港商场内有内地人士在公共场所排便,新媒体将这件事报告播出后,引起了人们的疯狂转播,逐渐激起了内地与香港网民的对骂。新媒体报道此类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网民了解此事件并进行理性的分析,引起警戒。但是,新媒体在遇见此事件后并不是第一时间上去阻止,而只是进行拍摄并曝光到网络上,结果却并没有起到教育大众的作用。如果从一开始便有人及时阻止,清理污秽并报警处理的话,事态也不会发展成两地网民对骂的地步。可见,大众对此类事件只是发表主观意见,而没有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进行探讨,是新闻自传播的一大弊端,严重限制了新媒体新闻大众的自传播。

四、大众自传播缺少主控力

从上述几个例子可以看出,新媒体事件一开始都是来势汹汹,人们争相讨论,不久就会销声匿迹,无人问津,持续时间也不长。由此看出,新媒体作为网民的活动空间,虽然促进了人们的交流与辩论,但缺乏引导,过于看重商业利益,只为吸引大众眼球。因此,一些网民在新媒体上策划的长久的集体行为是非常难实现的,这不仅跟新媒体空间有关,也和大众文化心理有关。

网民对新媒体新闻事件的传播力量已不容小觑,但是这种力量却不能决定事态该如何发展,而主流媒体却可以轻松扭转事态发展方向,从而做到对事态发展的控制。客观来讲,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可以看成是舆情的跟随者和煽动者。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在媒体报道之外首次出现的公共新闻报道,一度被看作是大众参与公共事件的代表,但仍然也没有能力制造舆情,更不用说左右舆论。关键原因在于没有专业的新闻素养,在处理新闻信息时侵犯了经典新闻原则(实施原则、价值原则)、没有固定的议程等不良行为。

可以看到,网民参与传播新媒体时间,多数是出于自发性和情绪性,而缺乏控制能力。相比之下,主流媒体在进行更专业、更理性地传播,设置议程,引导舆论,从而控制事件的发展方向方面做得更出色。有国内学者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目前的社会面临一个问题时,人们之间缺乏应有的辩论,接受信息和传递信息过于依赖直观的表达,例如成像、解读等,丧失了独立的思考与研读能力。在这种社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其思想和情绪的集聚与形成就好比新媒体传播一样,聚集时迅速而强烈,相应的,情绪思想的消散也很迅速。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新闻媒体自传播就难免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策划,虽然会随着民众一时的情感激昂而喧嚣一时,但新媒体大众自传播的热度却难以持久,也难以对新闻传播进行控制。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媒体新闻大众自传播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暴露出了其不足之处。大多数公民达不到理性的层次,在传播过程中,对媒体还有很强的依赖性,没有形成成熟的传播方式,很难做到理性、独立地传播。

[1]吕继红,周胜林.新世纪媒体新闻资源的共享与争夺[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

[2]陈迎春.地方媒体新闻协作初探[J].东南传播,2007(10).

[3]高东.提高校内媒体新闻信息的品质[J].新闻爱好者,2009(24).

[4]于松明.媒体新闻人从政现象浅析[J].今传媒,2011(6).

[5]才让卓玛.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网络选题现象[J].新闻爱好者,2011(21).

[6]张永芹,王诗根.新媒体新闻客户端特点比较研究——以新华社新闻栏目《中国网事》与网易新闻移动客户端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网民理性大众
上汽大众ID.3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一汽-大众ID.6CROZZ
汽车观察(2021年11期)2021-04-24 18:04:58
上汽大众
大众ID.4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汽车科技(2014年6期)2014-03-11 17:45:28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