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琼
浅析中国纪录影像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和策略
吴琼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导演顾兹曼的这句话正点明了作为以纪录片为代表的纪录影像所承载的时代使命:一方面,它寄生于社会中,真实反映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记录历史,书写社会变迁。本文旨在对纪录影像的文化传播价值进行探讨,揭示纪录影像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所具有的宝贵意义,并试图讨论纪录片如何促进中国的文化传播。
纪录影像;文化传播;价值研究;策略分析
[作者]吴琼,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不同国家、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不断增强,麦克卢汉预言的“地球村”时代已然来临。21世纪步入第二个十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带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在世界事务的舞台上中国的身影也越来越多。
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三驾马车。一个国家的均衡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硬实力的基础,也需要文化软实力的保障。
但中国作为后来者,在西方把握话语权的时代下,自身形象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西方媒体强大的议程设置和意识形态偏见,使西方民众无法了解到一个真实的正在和平崛起中国。因此,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成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向世界传播中国也势在必行。
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交融,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或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纪实影像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加强对中国影视的对外推广有利于推动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向世界传达主流文化、塑造国家形象、展示并提高文化软实力。在影视作品中的“国家形象”是国内外观众通过观看影像作品而形成的对我国国家、国民、文化整体的有关价值观、伦理观、审美理想、生命力、精神风貌、社会状况等的主观印象和总体评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银幕和纪实图片上的文化形象来认识中国的国家形象,而以纪实性为主要特点的新闻图片和纪录片更是表现真实中国样貌的最佳媒介传播形态。
新华影廊就是利用纪录影像传递中国文化、进行中国软外交的重要门户。在中国传媒大学开展的“新闻传播学部国际新闻传播硕士海外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有幸参与并进入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巴黎新华影廊。影廊正在举行“美丽中国”摄影展,游走于数百平方米的展厅里,一幅幅展现美好风光和人文气氛的纪实图片映入眼帘,仿佛身临其境。一位从未来过中国的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人看完展览后不禁说:他以前认为中国还是一个封建落后、不民主的国家,但看到此次展览后,他对中国的印象有大的改变,在他有生之年一定去一次中国,去感受一下那的风土人情和变化。常年以来,由于国家对于对外传播国际形象的忽视和对外传播策略的欠妥,很多外国人还是对中国存有刻板印象,但丰富的纪实影像能向外国人展现出一个栩栩如生、崭新的中国形象,这可能是一些传统的外交和对外宣传手段永远不能达到的。
据了解,近年来法国巴黎新华影廊举办了一系列有分量的展出,其中包括《中法建交50周年展》等,邀请到一些包括前法国总统在内的有名望的政治家、文化友好人士以及中国海外侨胞参观,取得巨大反响。这些实践证明,具有温度和形象的纪录影像,对于传递中国形象,展现中国软实力,大有裨益。
自2012年,央视开始推出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这部首播于央视一套《魅力·纪录》栏目的小成本纪录片将目光投射到老百姓最关注的“食”上,中国人爱好美食人尽皆知,关于美食类的纪录片也不在少数,第一部从《千秋川菜》到《游走的餐桌》,中国美食的影像呈现远非一个陌生的话题,然而《舌尖上的中国》却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瞩目并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在国内赢得好口碑和收视率的同时甚至还吸引了海外观众的诸多关注。
在中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中,食物总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且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在众多的美食纪录片中,《舌尖上的中国》能脱颖而出,在于其不流于表面美食的展现,它用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它所探讨的问题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中国人“吃”的传承和变化逐渐凸显出它特有的国人气质。比起单纯地展现中国饮食,《舌尖上的中国》实则是在用文化探讨中国饮食。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片子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即通过美食这个窗口让观者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看起来是在表现美食,实则是在刻画人物。
正如《人民日报》中一则评论所言:“这种滋味,让我们回眸几千年来中国人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凝结出的智慧,让我们重拾中国人在与土地的依存中积淀下的传统家庭观与价值观,更让我们追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和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而《舌尖上的中国》正以这种“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创作理念,选取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的“美食”题材,冲破了文化障碍,在世界广受欢迎,取得了相应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国文化,实现了中国文化的有效输出。
(一)面向本土,强调文化的传承与贴近性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有这样一句口号:“世界给我16天,我还世界5000年。”五千年中华文化在内容上有举世无双的精彩,那么更需要的则是传播平台、展示舞台。通过纪录影像这样一种纪实的方式将浩瀚的中国浓缩于一定时长的片中,无疑需要创作者从无限中表现有限,而优秀的纪录影像则能够使观众从有限中窥视到无限。
以2012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来说,当越来越多来自商业资本、话语精英、西方影视节的诉求进入中国纪录片的视野,由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引领的潮流本质上是一种“回归”。《舌尖上的中国》在拍摄中,第一要求选择特定地域的、地道的食物;第二要选择几代没有变过的传承人;第三这个人要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要有情感在里面。这几条原则使得题材本身就具有吸引力和人情味,这部纪录片引发了各类文化与生活类话题,使纪录片本身及整个行业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融入对美食的介绍中,传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展现了中国人勤奋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描绘出“舌尖上”生动鲜活、立体可感的“中国形象”,这种面向本土、强调贴近性的创作方式,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发展模式。
正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像新华影廊里的那位老人会面对一副展现漓江山水的摄影图片流连忘返一样,如何传递好民族的东西,利用民族文化的新奇新鲜感和独一无二性传播中国,这是我们需要借鉴的。
(二)中国话语,国际表达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瓶颈在于“文化折扣”。由于文化地域差异,很多中国人认为是好的东西,在国外不一定会被接受。这就要求纪录影像在制作拍摄前期要做好深入调研,在语法和语态上国际化,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此外,在纪录片题材的选择上,也要严格把关,一些反映真善美,反映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纪录片,可能更能让外国人达到共鸣。
以中央电视台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拍摄的《环球同此凉热》为例,这部大型纪录片以气候变化为主题,从气候的视角回溯人类万年文明史,在2012年多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会场中国角区域循环播放此片,积极发挥了纪录片特有的适合国际传播的功能。虽然多数观众在现实中并不能亲身感触“全球化”,但拍摄者赋予了作品“全球化”的氛围、全球视野和全球眼光,思考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这种创作理念和气魄,是需要纪录片人学习和借鉴的。
(三)渠道为王,品质为魂
中国纪录影像理应坚持“国际化品质”和“市场化路径”,让一系列原创纪录影像进入国际主流传播渠道展出甚至出售,扭转以往一些独立影像反映中国负面形象、主流纪录片声音较弱的局面。2012年以来,由中央电视台纪实频道摄制的《南海I号》《故宫100》《春晚》《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等纪录片已实现了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播出。同时,在海内外持续开展一些以纪录片为主题的中国文化交流活动也意义非凡,其主题涵盖自然、历史、科技、文化、社会等方面,不仅扩大了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同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向海外介绍中国,通过纪录片启动海内外之间的合作,为建立更广泛的国际合作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合作,树立共赢意识
传统的纪录影像传播渠道主要是电视台播出和影展展出,在新媒体影像越来越大的今天,新媒体的传播越来越成为其重要的传播渠道。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时代,为观众提供更及时、便捷、丰富的节目资源和互动模式是保障节目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从文化层面上来看,更是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广电自身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以多种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以2013年在互联网上开播的熊猫频道为例,即是通过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联合推出,以我国特有的国宝大熊猫为主要载体,以大熊猫互动直播、点播、纪录片、图片等节目为主要内容,包含中英双语,集网站、社区、社交媒体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新媒体集群,这也是全球唯一的大熊猫主题社区网络频道,通过展现熊猫基地内熊猫的生活起居状态,呼吁大家爱护大自然、爱护大熊猫。这样的形式不仅有中国纪录片特有的题材,并且以其鲜活的文化特色吸引海内外众多观众在网上收看。
据了解,新华影廊也开辟了影像图片的新媒体平台,将新华社海量的影像图片放置于网上云端,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以近乎无成本的方式查看,这种形式给人们提供了更便捷地了解中国的途径。
华夏大地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源远流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这是中国纪录片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同时,东西方民族既存在文化差异,也存在彼此认同的价值观,纪录影像人应形成全球化视野,挖掘出最具中国代表性、能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题材,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专业品质培养并赢得观众。原创精品应不断传递出纪录影像的文化能量,依赖作品自身的品质魅力实现最佳的传播效应,借助传播渠道吸引观众。使纪录影像这一高端主流文化产品日益彰显出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以文化和品质创造观众,向世界传播中国。
[1]李亦中.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路程与路径[J].现代传播,2011(3).
[2]任珊珊.一部纪录片勾起我们对饮食文化的民族记忆——舌尖上的“乡愁”[N].人民日报,2012-05-31.
[3]陈晓夏.提升中国纪录片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考[J].现代传播,2011(3).
[4]李凯.全球性媒介事件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