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昆明暴恐事件”看美国媒体的恐怖主义伪平衡报道

2015-03-19 10:19杨洁琼
传播与版权 2015年7期
关键词:恐怖主义昆明话语

杨洁琼

从“昆明暴恐事件”看美国媒体的恐怖主义伪平衡报道

杨洁琼

以话语分析为基础,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对“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为样本,解读美国主流媒体在中国恐怖主义事件报道中使用的话语策略与原因。研究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在报道昆明事件中,喜好突出背景,凸显民族矛盾,呈现“伪平衡”的声音。

昆明暴恐事件;恐怖主义;平衡原则

[作者]杨洁琼,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事件概述

2014年3月1日晚,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中国云南昆明火车站砍杀无辜群众。事件造成29名普通民众死亡,143人受伤。中国警方在调查后发现这是一起由“疆独”策划组织的袭击事件,中国政府则在调查后第一时间将此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媒体对“昆明暴恐事件”也进行广泛报道,但其中的虚假平衡问题,刻意地淡化暴恐,同情暴力,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二、美国媒体“昆明暴恐事件”伪平衡报道

一些研究早已表明,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危机事件时,多使用“伪平衡”的报道策略,即在报道中故意引用对立方的声音,使报道看似客观,其实报道目的具有一定偏颇性。如刘立华、毛浩然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关于“新疆7·5事件”的报道,发现美国主流媒体喜好建构两元对立凸显矛盾,并使用“伪平衡”的声音。①刘立华、毛浩然:《在话语分析视域下的西方媒体中的当代中国故事——以〈纽约时报〉为例》,《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年第5期。

所以本文选取美国三大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关于“昆明暴恐事件”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并从消息来源、话语引用、引用先前事件进行分析。

(一)选取样本

事件发生当日至后续几天是报道数量最为集中、报道程度最为激烈的时间段。“昆明暴恐事件”发生于2014年3月1日,告破标志为2014年3月6日,所以本文搜集2014年3月1日至3月6日间三大报关于该事件的报道。最终获得21篇新闻报道,其中纽约时报8篇,华盛顿邮报8篇,洛杉矶时报5篇。

(二)样本分析

1.消息来源。通过对相关报道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媒体在“昆明暴恐事件”的信源上非常依赖事件发生国,17篇来自于中国,3篇美国,1篇来自其他机构。因为事件发生在中国,消息来源的选择倾向表面上体现美国对事件发生国信息的尊重与还原。但是,在8篇引用自新华社的报道中,三大报总是会加上定语,如“Xinhua,the state news agency(新华社,政府通讯社)”。在美国文化中,官方的、国家控制的媒体是被认为没有独立性的媒体,其潜台词是“不可信的”,可见这些定语对于中国官方消息的偏见性建构。

2.话语引用。在话语引述中,18篇报道在对“昆明暴恐事件”的定性上,均同时引用“恐怖主义立场”与“民族冲突立场”。另3篇报道则直接对中国少数民族政策表达质疑。在具体话语表达上,倾向性更加明显,如《纽约时报》在对恐怖主义的定性打上引号,这对事件冲突的建构具有一定隐射,并在昆明受害者的话语引用中,直接使用“应让维吾尔人独立”,来凸显昆明事件的根源在于中国民族矛盾。

3.引用先前性事件。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中,引用先前性事件的报道共有16篇,其中8篇提及2013年天安门撞车事件,14篇提及中国政府少数民族政策。三大报倾向于对事件背景与事实的均衡报道,以凸显中国政府少数民族政策的压迫与维、汉民族的矛盾密切相关,从而隐射昆明事件的发生原因。

从上分析可看出,在“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中,美国三大报策略性的使用平衡原则,对各种语言资源进行建构,从而使这起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公认的“恐怖主义事件”,成为一起少数民族反抗中国政府的“民族矛盾事件”,“平衡原则”成为美国媒体表达自身倾向性与观点的工具。

三、美国关于恐怖主义虚假平衡报道产生的原因

平衡报道,是在复杂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记者需要兼顾多方观点,将多面的观点与事实同时报道,以便公正准确的传递信息。但近几年,在关于中国的暴恐袭击的新闻报道(如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中,美国虚假平衡报道的现象频繁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恐怖主义定义长期混淆不清,是恐怖主义伪平衡报道产生的前提。目前在对“恐怖主义”的定义上,学者以及各国政府均未达成一致。国内学者胡联合在其论文《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中罗列出51种“恐怖主义”的定义①胡联合:《当代世界恐怖主义与对策》,东方出版社,2001年。。而萨义德则根本不认同恐怖主义一词,认为它已经成为一个不需顾及历史、语境、社会等的词汇,并主张消除“恐怖主义”这个名词的派别意义和意识形态内涵。

其次,恐怖主义伪平衡报道带来的争议性,有利于媒体吸引受众。魏茨曼在《国际恐怖主义的新闻价值》中,通过对恐怖主义的新闻价值分析发现,媒体报道某一恐怖事件时,不同的媒体会通过事件的某一方面进行渲染加工,如凸显其中的暴力血腥或事件的背景分析,以满足受众的兴趣。恐怖主义伪平衡报道正是从新闻价值的角度出发,通过给争议双方平等的地位,使恐怖主义充满冲突性与戏剧性,以提高报纸的发行量与关注度。②魏茨曼:《国际恐怖主义的新闻价值》,传播学研究,1991年。

再次,美国的全球反恐策略是美国媒体建构恐怖主义伪平衡报道的根本原因。“911事件”的发生,促使小布什政府将美国全球战略向反恐方向进行调整——2002年9月提出的《美利坚合众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反恐和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摆在最优先的位置。对此,美国重新制定了国家安全战略基本内容:(1)确定国际恐怖主义是美国的直接威胁,以后又扩展到所有支持、包庇和滋生恐怖主义的国家与暴政;(2)将本土防御列为优先目标;(3)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从遏制和威慑转向预防性干涉。在美国确立全球反恐战略的过程中,美国政府以反恐画线,利用媒体建构恐怖主义的邪恶特质与美国同仇敌忾的观念,以求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和霸权地位。凡是威胁美国的安全和利益构成威胁的行为,都被美国认定为“恐怖主义”,而敌对国家境内的恐怖主义行为若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却被美国称为“民主运动”或“民族独立”。俄罗斯境内的车臣问题、中国的“东突”分子都被美国为是“民族独立运动”。因此,所谓的“恐怖主义”只是美国媒体构建的一种媒介镜像,是一种符合美国利益的意识形态。媒体通过伪平衡策略将“昆明暴恐事件”建构为富有争议的民族冲突,更符合美国政府的全球反恐战略与美国的既定利益。

四、结语

美国三大报在对于“昆明暴恐事件”的报道中,刻意运用平衡原则:中立的采纳事件发生国的消息来源;均衡采用“民族矛盾视角”与“暴恐袭击视角”建构事实;均衡的采用“事实”与“背景”相结合的报道。看似中立客观,实际上却是一种虚伪平衡报道,它从根本上忽视了暴恐事实,将原本简单清晰问题模糊化、复杂化,并带有倾向性的隐射中国“民族矛盾”问题。

这种关于恐怖主义的虚假平衡报道的产生,不仅缘自恐怖主义概念的模糊不清,媒体与恐怖主义的共生关系,而且也是因为布什政府单边主义膨胀的全球反恐战略。近年来美国与中国在新疆、西藏等领土主权问题上产生不少摩擦,中国对新疆和西藏的控制,影响了美国进入亚洲中心内陆岛的布局。在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面前,全球反恐话语体系让位于“中国威胁论”话语体系,因此昆明事件未被纳入美国的恐怖主义报道策略之中。

这种新闻偏见不仅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媒介伦理,还促进了国际传播秩序的不平衡。而作为被报道的对象,我国要更加积极地做好对外信息传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形成能够与之对抗的信息流,在与西方媒体的博弈中找到平衡。

猜你喜欢
恐怖主义昆明话语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昆明美
防控跨国恐怖主义犯罪的困境及应对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恐怖主义背景下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略论当代恐怖主义问题的社会根源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