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潭产妇事件看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

2015-03-19 10:1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7期
关键词:拟态湘潭公众

谭 畅

从湘潭产妇事件看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

谭畅

以湘潭产妇事件为切入点,将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媒体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以及与之相伴的受众反应进行简要分析,得出结论的同时,也对媒体在营造媒介环境过程中应当采取的调控方式进行理性的思考。

拟态环境;媒体;受众;互联网

[作者]谭畅,广西大学。

一、湘潭产妇事件回顾及其事件特点

2014年8月10日下午,湖南省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一名产妇因术后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事件发生后华声在线随即进行了跟进报道,新京报、搜狐、网易等多家知名媒体纷纷转载,网络上一时群情激奋,舆论枪口最初纷纷对准医院,怒斥医护人员的不作为“草菅人命”,然而随着事件神秘面纱的不断揭开,部分舆论开始转向指责产妇家属,接下来的情况更是急转直下,当公众集体意识到该事件被媒体歪曲真相后,一场看似简单的医患事故竟又演变成对整个媒体界良知与责任感的大批判。

喧嚣之下,各方意见众说纷纭,但无论如何湘潭产妇事件所背负的种种特殊性,也是社会多个层面矛盾与冲突的反映。首先,产妇是平民,是弱者,在医疗手段如此发达的21世纪,竟由于分娩生产而惨死手术台,此消息一出,医院和医护人员便顺理成章地成为舆论的焦点,医患关系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其次,事件发生后,院方以“详细情况不便介绍为由”选择集体性失声,网民的愤怒找不到合理的宣泄出口,又使得原本的医患纠纷发展成了一起舆情事件;再次,部分媒体的兴风作浪、不实报道也使得事件不断升级;最后,由于产妇死亡也牵扯到了家属,家庭矛盾、婆媳关系等各方面话题都涉及其中。虽然该事件距离至今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倘若按照新闻价值的时效性原则,显然已经失去了它的话题性,但事件本身所具备的这些特殊性以及能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历久弥新。而这也正是本文选择其作为例证事件的原因所在。

二、湘潭产妇事件中媒体构建拟态环境的相应阶段

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作家李普曼在1922年首先提出“拟态环境”,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他认为:拟态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或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进行的,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虽然历经九十多年的发展,但目前学界针对拟态环境的定义还没有达成最终一致的意见,例如学者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将拟态环境等同于信息环境,而单晓红在《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一书中则将拟态环境视为媒介环境,此外还有学者根据拟态环境的概念提出了“媒介世界”一词。尽管这些学者在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对于拟态环境本质的认识还是相同的,即都是传播媒介通过对现实环境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地加工、重新加以处理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在构建拟态环境的过程中,传媒作为“把关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人们的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时间的有限,要想对自己感知范围之外的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就要依靠传播媒介,而不同传媒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各方面的差异也影响着受众对于现实环境信息的解读。本文以湘潭产妇事件为例,将媒体构建拟态环境的过程大致划分为“拟态环境的形成时期”“拟态环境的强化时期”和“拟态环境的回归”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中受众的不同反应作出对比。

(一)拟态环境的形成时期

传播媒介以现实发生的客观事件为蓝本向公众还原事件的原貌,使人们充分认识并了解客观环境,为此构建的拟态环境就好比一座桥梁,连接着广大受众与我们生活的现实环境,但这种还原并非百分百的再现,而是传媒筛选和加工处理后的结果,因此在这一时期几乎是作为传播者的传媒占据着主导地位,受众根据传媒提供的信息对现实环境加以认识。在湘潭产妇事件中,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某些媒体在事发阶段的不实报道和有意炒作,引爆网络舆论,致使公众不加思考的将矛头指向医院。

在湘潭产妇事件的报道中,华声在线采用的标题为《产妇死在手术台 主治医生护士全体失踪》,文章当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妻子赤身裸体躺在手术台,满口鲜血,眼睛里还含着泪水,可却再也没有了呼吸。而本应该在抢救的医生和护士,却全体失踪了,房间里只有一些不明身份的男士在吃着槟榔,抽着烟。”这段触目惊心的描述配上产妇横尸手术台、家属伤心欲绝的图片在随后被众多门户网站和知名媒体转发,一时间对医院和医护人员铺天盖地的谩骂与指责弥漫在各大论坛、微博上。

这一阶段由于某些媒体罔顾事实真相,有意夸大该事件中的多个敏感关键词和细节描写,掀起舆论热潮,致使一些本应该成为产妇事件关键点的信息却被埋没。例如,在上述华声在线的文章中也提到了产妇死亡是由于“羊水栓塞发病比较急”,但并没有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普通公众由于缺乏对相关医学常识的了解,只能一味地将愤怒情绪泼洒在医院方面。这时公众所接受的拟态环境似乎与现实环境呈现出较大的偏离。

(二)拟态环境的强化时期

在这一时期,随着各大主流媒体和网络公知的相继发声,最初由媒体构建拟态环境所引起的公众的情绪积聚,开始形成不同的代表方,在各自支持的阵营中相互讨伐、对抗。湘潭产妇事件中,面对一致倒向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负面舆论,人民网“求真”栏目开始介入并于8月13日下午首发调查稿件普及“羊水栓塞”的危害性及高致命性,随后湘潭县妇幼保健院不再选择“失语”,而是发出9点说明还原事件全程,试图缓解公众情绪。在微博、论坛等公众平台上,开始有部分网友转而批评家属、同情医院,认为真实情况是“患者死亡后家属聚集几十人围攻打砸医院,医务人员被迫逃离”,更有一些“大V”甚至声称,在当时情况下,“要是我我也跑”。

鉴于舆论有扭转的趋势,部分网友仍然站在家属一方,坚持医院“阴谋论”观点,两方各执己见,这时有部分媒体开始尝试矫正舆论,还原事件原貌。但在这一阶段总体而言,由于各方媒体意见的不统一,公众仍然分为两派,并通过自身的行动将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在现实的客观环境中所表现出来,导致虚假信息依然肆意蔓延、谣言盛行。

(三)拟态环境的回归

拟态环境的建构需要平衡各方面的不同力量,以求得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差距最小化,当公众的舆论声势逐渐冷却,各新闻媒介的报道面开始趋于一致,原先一味抓“热点”、制造噱头的媒体纷纷“挺身而出”辟谣,开始梳理事件的舆情发展脉络,例如,《新京报》发表文章“集体失踪太离奇,舆论不必着急宣判”、《京华时报》的“医疗责任才是产妇死亡的核心议题”,等等,同时中国医师协会也发表文章《尊重生命尊重事实 尊重法律》,呼吁媒体理性报道医疗纠纷。这时,受众的反应也渐趋理性,不再明确站队、表态,而是等待相关机构做出公正透明的调查,还原事件真相。

如果说传播媒介对于拟态环境的构建是为了追求与现实环境的接近性,那么这一阶段的媒体才算得上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因为此时针对该事件各媒体已能较真实地反映问题的发展始末,并开始从中进行学习、总结和反思。

三、关于媒体构建拟态环境的理性思考

在湘潭产妇事件中,尽管媒体几番调整报道走向,致使事件各方观点相互摩擦、碰撞,出现戏剧化的一幕,但如果没有媒体的积极引导,也许医患矛盾会就此愈发尖锐,公众对于医院的误解将进一步升级,甚至法律也可能因此为舆论绑架。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媒体在构建拟态环境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媒体营造拟态环境所需背负的责任感与传媒良知。

(一)传播媒介的“弱把关”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他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是对获取的众多素材加以取舍和加工的过程。这一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传播学中一个公认的现象,然而时至今日传媒的“把关人”理论在业界却成为媒体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有意无意操作新闻事件的代名词。这一点在产妇事件中可谓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上文提到的第一阶段中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抢新闻”,吸引受众的眼光,在未经多方实地调查的情况下就断然发表一篇篇观点态度旗帜鲜明、义正词严的文章,有意放大甚至歪曲部分事实性描述,引起广大受众对事件的误读。

传播媒介的这种“弱把关”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前对各种突发新闻事件采访报道的限制,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部分媒体为了图省事、抓热点,更是直接将未经考证的新闻简单地复制粘贴到互联网上,所以我们常常在互联网上看到关于同一事件的新闻呈现出的几乎是同一版本,“这种统一口径的新闻借助互联网传播的优势集中轰炸极易造成强势的舆论场”,为此造成的信息重复与浪费,和由于信息不可考而伴随的真实性问题,也导致受众的流失,破坏了拟态环境的正常建构。

(二)两种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为核心的传统媒体格局正面临着深刻调整,向它们发起挑战的正是以互联网、移动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两类媒体资源优势与缺陷并存,新兴媒体凭借与生俱来的传播优势所具备的新闻时效性以及与受众的交互性是当前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望尘莫及的,而传统媒体的品牌性与权威性又是新兴媒体无法赶超的。

尽管如此,按照中国传媒大学曹培鑫教授的说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不是割裂的两部分”,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在把握自身新闻资源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新技术全面、客观、真实、快速地传播最权威的新闻,加强与新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齐头并进”,共同为受众搭建一个客观真实的拟态环境。

放眼全球,互联网时代下有关媒体融合的案例不胜枚举,例如英国的《金融时报》依靠科技有效整合利用人力资源,采取“网络+报纸”的新型产品模式,适应各方面受众的需求,最终达到了报纸影响力和盈利的双赢局面;美国的不少主流媒体也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发配套App应用程序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与新兴媒体的完美融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拟态环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正在与日俱增,它使我们对外界客观环境的了解更加真实可信、也更加透明公正。

(三)媒体的社会责任感与传媒良知

从最初产妇事件曝出引发社会持续关注起直至最终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公众对媒体的态度也从信任慢慢转向质疑、指责,甚至在微博上有名为“东大夫”的网友犀利指出“中国最大的医闹是不良媒体”。在事件的第一阶段,华声在线等媒体的错误报导便将受众引入误区,这种做法虽然换来了公众的关注度、转发量,却使得媒介的报道质量大打折扣,新闻变成了炒作,媒体报道底线再一次被拉低。

另外,在21世纪的今天,媒体具备“互联网思维”是好事,但一味仰仗互联网而缺失了求知求真的精神则是不可取的。在该事件中,普通公众缺乏对医学词汇“羊水栓塞”的了解并不奇怪,但许多媒体包括一些资深媒体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向公众普及这一专业术语,在事件发生的第一阶段,他们仿佛开启了自动屏蔽功能,致使这一本该成为新闻热点的词汇硬生生被媒体选择性埋没。

一直以来,新闻传媒构建的拟态环境是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媒体应当把现实世界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在受众面前,而不是通过不成熟的报道呈现出一个真假难辨的拟态环境。这就需要媒体时刻肩负社会责任感并心怀良知,不得在采访环节有任何懈怠,更不能一味制造噱头而随意捏造新闻,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真实、客观、平衡、公正,媒介的自我约束与自律是最后一道防线。

[1]张佳.关于网络时代的“拟态环境”[J].新闻世界,2009(8).

[2]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A].2004-08-18.

[3]张嘉玲.新闻传媒拟态环境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拟态湘潭公众
章鱼大师的拟态课堂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模仿大师——拟态章鱼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考察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