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建华 梁璐璐
北京市朝阳区于2009年正式提出规划建设“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从产业集聚区发展到现在的产业功能区,汇聚了国际国内、不同行业类型、不同层级架构的市场主体。以市场主体为基础,以专业人才为血脉,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区域品牌建设为旨归,探索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功能区,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打造不同于其他经济部类的区域文化增长极,不仅彰显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可以催生其他产业部类及其他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并行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助力。
2009年11月,在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期间,朝阳区正式提出建设传媒走廊,是指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车程约15分钟的半径以内,以CBD播出交易平台为一个端点,以中国传媒大学的内容原创和人才培养平台为另一个端点,沿京通快速路、朝阳路、朝阳北路,围绕完善传媒产业链和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一条传媒产业带,力争成为中国传媒产业信息传播中心、产品交易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和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重要窗口,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中的示范区和中国传媒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再逐步发展为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信息传播枢纽。
1.有利的市场空间环境。一是信息资源丰富。传媒走廊的西部以北京商务中心区(CBD)为端点,该区域国际资源和市场要素高度集聚,集中了北京市几乎100%的驻华使馆、90%的国际传媒机构、80%的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70%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的国际金融机构、50%的国际会议和展览活动,国际资源丰富,商务氛围浓厚,消费市场活跃,资本市场发达,文化、科技、商务、金融、人才要素聚集。
二是人才资源丰富。传媒走廊的东部以中国传媒大学所在的定福庄地区为端点,作为国内传媒信息传播领域的知名高校,科研资源雄厚,已成为北京市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拉动定福庄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引擎。传媒走廊使CBD区域的播出交易平台与定福庄区域的内容原创和人才培养平台得以有效衔接,形成了从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内容原创、内容传播、设计制作、展示交易的完整传媒产业链条和服务链条。
三是政策优势明显。传媒走廊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朝阳区逐步形成了《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等“1+2+18”的政策体系,从资金扶持、版权保护、投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主要聚焦和支持传媒走廊建设。目前,《关于促进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基本编制完成,政策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另外,为加快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广告产业集群发展,2012年制定出台了《朝阳区促进广告产业发展加速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的办法(试行)》,每年设立5000万元广告产业专项资金。自2009年至今,市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共投入约4.36亿元,扶持了181个项目建设,集中支持了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等重大平台性项目建设,进一步集聚主导产业,提升产业能级,加快传媒走廊建设发展。
四是房地资源丰富。依据朝阳区十大发展基地规划,CBD东扩区的开发将使CBD面积由3.99平方公里增至7平方公里,届时将完成700万平方米建筑总规模、1000亿元社会投资,重点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国际传媒和国际金融等高端产业发展。着力统筹推进定福庄城市文化综合区(通过改扩建、新建、腾笼换鸟等方式,可开发建设用地157公顷,建筑规模455万平方米)、管庄滨水文化综合区(可开发建设用地43.8公顷,建筑规模42.7万平方米)两个战略综合区开发建设和北京时尚中心等7个产业地块(合计可开发建设用地110公顷,建筑规模230万平方米)的资源利用。借势引导原低级次产业空间发展传媒产业,如朝阳区利用原本工业大区遗留下来的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地资源转型兴办文化创意产业,涌现出798艺术区、朝阳规划艺术馆、竞园图片产业基地、莱锦创意产业园等一系列盘活存量的案例。
2.国内外、多行业市场主体集聚。随着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东迁,预计将有2万~3万家文化企业在CBD及周边区域聚集。CBD一些商业地产项目如东方梅地亚中心等,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开始转型打造传媒产业特色楼宇,温特莱、阳光100、万达广场、华贸中心、SOHO现代城等逐步成为传媒企业集中办公的楼宇,CBD国际传媒产业园也成为北京市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辐射效应最强的园区。目前,传媒走廊共聚集了15000余家传媒类企业,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200多家中国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闻传播机构,阿里巴巴、亚马逊、乐视网、奇虎360等1000余家新兴媒体企业,BBC、美联社等近200家国际知名新闻机构,以及各省市传媒机构驻京办事处等。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先后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文化传媒业龙头企业落户,如中国网络电视台、法国阳狮集团、NBA体育文化发展(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等,传媒总部中心地位日渐形成,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除了核心的新闻媒体、广播影视外,动漫、新媒体、设计等其他行业市场主体也强势挺进。2012年5月,北京广告产业园区开园,阿里巴巴、联动文化等2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2012年6月,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挂牌,吸引了动漫类企业83家。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也完成一期建设。此外,艺术品、演艺业、版权贸易、文化科技、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等其他核心行业与新兴业态市场主体的急速集聚,将推动全市乃至环渤海区域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3.项目、企业、园区立体化集聚。传媒走廊通过项目落地、园区建设、企业进驻等方式,已形成项目、企业、园区(基地)的立体化市场主体集聚模式,集聚了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级文化科技孵化基地、国家音乐文化产业基地等5个国家级基地。目前,已建成和在建文化传媒类重点项目共计35个(已建成26个),建筑面积64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郎园创意产业园、东方梅地亚中心、莱锦创意产业园、1919影视传媒产业园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重点园区。此外,国家广告产业园(二期)、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基地、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二期)、惠通时代广场(新址)、八里庄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紧进行前期规划和建设,这些项目从CBD到定福庄地区依次排列,成为传媒走廊新的支撑点,并将催生更多实力强大的文化企业。
人才是一个历史性概念,人才国际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已经由“单位人”“国家人”走向“国际人”。竞争空间全球化、竞争对象高端化、竞争手段多样化、竞争方式制度化、竞争流向复杂化已成为常态。地区人才竞争机制的四大模块,分别是人才引进模块、人才使用模块、人才开发模块与人才激励模块。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整体是短缺的,创意人才尤其短缺。对于传媒走廊而言,吸引与培养人才自然成为其重要战略与实践选择,不仅要吸引人才为我所用,而且要促进文化人才的对流,培养、输出文化产业人才,对北京乃至环渤海区域文化产业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在吸引人才方面,传媒走廊实施了以下方略。一是积极研究制定人才政策,出台《朝阳区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和工作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鼓励办法,引进培育高端创意人才、复合型文化经营和管理人才、特殊技能人才。二是通过举办朝阳文化创意产业精英榜评选,成立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精英俱乐部,等等,搭建人才成长和推广平台。三是协调解决重点文化企业人才落户,为近30家入驻传媒走廊的文创企业解决69个应届硕士毕业生的落户问题。四是每年举办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拟上市培训班,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水平和重点园区企业高管人员的管理能力。另外,积极与中国传媒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在人才辐射效应上,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直接为其他区域输送人才。传媒走廊不仅是一个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提供者,而且还是文化人才培养高地。这15000家传媒文化企业是大小不一的培训学校,从这里走出的传媒文化人才能够把传媒走廊的创意理念、生产模式、运作流程等知识经验应用到新的文化企业,发挥知识繁殖效应。二是其他区域从业人员前来交流取经。传媒走廊作为国内一流的文化产业功能区,汇集了国内外顶尖的文化创意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一个人才圣地。传媒走廊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既是生产基地,又是交易平台,同行业纷纷前来参观考察,在学习交流中获得知识的提升与灵感的顿悟,从而找到新的文化创意路径与模式。三是传媒走廊产品与服务的人才辐射效应。传媒走廊集聚了从事人才培养和影视策划、设计、制作、动漫网游等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形成了包括内容原创、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包装咨询、投资交易到内容传播的传媒产业带,是中国传媒产业人才交流中心。传媒走廊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从这里走出去的产品与服务丰富多彩,一方面,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满足了其个性消费需求,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精神福利;另一方面,这些产品与服务也增加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教育福利,对其他区域从业人员而言,传媒走廊文化产品与服务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更多的是一种教学工具或是教材,通过对这些产品与服务的消费与研究,可以激发其他从业人员的创意,使之得到启迪,在模仿中实现新的原创,最终促进了区域间文化人才的对流与培育。
传媒走廊从无到有,逐渐深入人心,宣传作用不可小觑。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宣传也是生产力”的口号,充分利用商务节、文博会、京港洽谈会等推介平台,借助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作用,加大对传媒走廊的宣传,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形成了很好的业界口碑。同时,积极与市、区相关部门沟通,在做好传媒走廊各项工作的基础之上,不断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传媒走廊逐渐成为市、区重点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已成为一个区域品牌,发挥着巨大的资源吸附效应,促进更多的国内外文化资源向朝阳集聚。
1.知名文化企业对传媒走廊品牌形成的促进。市场主体的发展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长期积淀,逐渐发展形成品牌,百年老店大多是这种模式。二是通过收购成熟企业,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知名企业,如谷歌收购YouTube,很快成为视频行业的领头羊;浙江卫视收购边锋与浩方,快速挺进网游产业;联想收购IBM,瞬间占据笔记本电脑重镇。传媒走廊也是如此,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BBC、凤凰卫视等一批知名媒体的进驻,使得传媒走廊快速成为具有全区乃至全市品牌效应的功能区,促进了更多文化要素资源向传媒走廊流入。
2.传媒走廊对朝阳文化品牌的促进。传媒走廊功能区从概念到一个空间实体,已从一个雏形开始进入到市场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功能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空间布局、产业链条和服务体系,开始朝北京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文化创新示范区、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信息传媒枢纽等目标迈进。全国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在北京,北京传媒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在朝阳,勿庸置疑,朝阳已成为传媒文化品牌的代名词。不论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抑或是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等,各路“诸侯”都集中在朝阳,相互呼应,形成资源共享的市场结构体,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文化已成为朝阳区一种新的形象品牌,凭借其凝聚力与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要素资源。
3.朝阳文化空间对北京区域文化品牌的促进。朝阳区位于北京市的东部,全区面积470.8平方公里,是北京市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区内常驻人口300多万,流动人口150多万,是首都文化与资本要素、资源、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自2005年12月北京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来,朝阳区就率先开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并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的四大高端产业之一。2013年,朝阳区已经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和核心承载区,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示范区,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年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文化传媒产业功能区——“北京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传媒走廊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要素聚集、资源整合、区域联动,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繁荣文化事业、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功能区协同发展、提升区域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媒走廊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可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产业发展品质,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与现代商务、科技、金融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区域产业发展综合竞争优势,大大提高了文化产业在区域发展与国民经济中的贡献。更有意义的是,在当前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传媒走廊涵盖了北京中央商务区、城市边缘集团和农村地区等不同区域,通过全产业链的打造,将城市化发展进程不一的区域有机衔接,加速区域融合和升级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形成文化创意为灵魂的朝阳文化品牌,对北京全市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与推进作用,最终形成北京文化品牌,发挥更大的区域辐射价值。
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与拉塞等是增长极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在一个增长极或中心具有足够的经济力量的条件下,扩散效应大于吸收效应,有利于发达地区发挥对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增长极理论具有重视创新和推进型企业的重要作用。区域技术传播理论认为,在许多区域,很大比例的经济增长应归功于创新与技术进步,而不能用资本与劳动力的贡献来解释。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任何区域都有相对领先的部门,当然,这大多建立在地租理论基础上,如果技术、人才资本、创新要素等获得的机会均等,那么,从部门产业来看,每个区域都是增长极,有些是个别产业的增长极,有些是综合性增长极,这些增长极就不同的比较优势进行对话。
传媒走廊之所以催生区域文化增长极,有以下几点原因。
1.传媒走廊本身就是快速增长的“经济实体”。从结构上而言,传媒走廊是一个功能区,但从经济上而言,它也是一个“经济实体”。传媒走廊的CBD端点,国际资源极为丰富。传媒走廊定福庄端点——中国传媒大学,是北京市文化传媒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拉动定福庄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引擎。截至2012年11月,传媒走廊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资产总额为1009.8亿,聚集了1066家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吸纳就业10.8万人。2012年传媒走廊区域规模以上的文化创意企业实现年收入突破1400亿元,约占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的66%,是名副其实的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
2.传媒走廊的传媒文化精神产业,凸显虚拟经济的增长极作用。媒体与技术如同硬币的两面,是天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媒体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时代,传媒走廊依靠数字虚拟交易平台,使区域经济发展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成为增长极孵化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虚拟交易下,生产、分配、流通、交易、消费等环节跳出了既有物流模式,使得市场主体摆脱了时空和信息获得的羁绊,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实现交易,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在同一交易平台上,不同区域增长极的形成就有了可能。
3.传媒走廊的创新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综合增长极形成。创新是增长极理论的基石,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区域,之所以能成为增长极,一定是在基础创新上有了较大的突破,这些创新包括内容、形式、技术、管理、经营、人才等方面。传媒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创新是它的生存根本与灵魂。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可以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产业增长极。同时,文化元素渗透到其他产业中,可以培育其创新精神,催生更多的创意,也能形成其他产业增长极,不同产业增长极相互作用,便有可能形成包括文化产业增长极在内的朝阳区域乃至北京区域增长极。
4.传媒走廊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传播,可以促进并行区域增长极发展。传媒走廊的文化产品传播了本区域的形象,产生了很强的凝聚力与影响力,有利于市外与国外资本、技术、人才与创意等的流入,产生很好的示范效应,促使其他区域同样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如此,便可以跨越梯度发展理论,使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并行发展。传媒走廊必然促使北京乃至环渤海不同区域文化增长极的产生与并行发展。
本文系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影视产业走出去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M 560159)研究成果。
[1]陈安平.我国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科学,2007(2).
[2]白义霞.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演变与创新研究——从增长极理论到产业集群[J].经济问题探索,2008(4).
[3]张战军.广义增长极及其生长[J].热带地理,2008(5).
[4]刘建华.民族文化与传媒孵化的区域增长极[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5]高洪深.区域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6]叶飞文.海峡经济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战略构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刘建华.民族文化传媒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8]刘建华.传媒国际贸易与文化差异规避[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