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兴阁
2014年12月12日,全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对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就在这一天,由《南阳日报》独家策划实施的“我同渠水进北京”大型采风活动也正式启动。采访组成员从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出发,沿中线干渠历经14座城市,行程3000多公里,历时20多天,圆满完成了采访报道任务。在收获感动的同时,采访组传递出了1100万南阳人民浓浓的调水情、奉献情、环保情。通过一篇篇鲜活的稿件,一幅幅现场感强烈的照片,通过与沿线城市党报的良好互动,通过和受水城市居民的倾心交流,通过对相关专家的高端访谈,“我同渠水进北京”大型采风活动营造出关注南水北调、关注南阳渠首、关注南阳担当的良好舆论氛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立意高远。一渠清水见担当。南阳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水源地,又是渠首所在地。多年来,为确保一渠清水送京津,让京津人民和干渠沿线人民喝上清甜的丹江水,南阳人民做出了巨大的奉献与牺牲,并为工程建设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南阳日报》“我同渠水进北京”大型采风活动立足南阳、放眼全国,站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度,全景式地记录、描述、发掘这一世纪工程所蕴涵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价值,彰显了大局意识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获得了职能部门配合、领导满意、业界关注、读者点赞的效果。
精心筹划。南阳作为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也就成了南水北调的新闻源头。千里长渠始南阳,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如何把这条千里长渠作为纽带,唱响工程通水给沿线各城市带来的饮水保障、水质改善、发展机遇等,成为主流媒体《南阳日报》的头等大事。按照“实施开门办报,营造良好氛围”的工作思路,南阳日报社党委决定继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行”大型采风活动之后,再次派出采访团队,全力以赴炒热通水氛围,并借助通水这一契机,宣传好南阳,叫响渠首品牌,推介大美南阳,进一步扩大南阳影响力。从2014年9月份开始,南阳日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关玉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订详细计划、报道方案,统筹做好沿线采访活动。同时,要求采访报道要及时准确、内容充实、体裁多样、形式多变、版面大气,彰显主流媒体、责任媒体风范。
协同作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作为工程通水的收官之作、出彩之作、点睛之作,之所以能够实现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的报道目标,离不开高效的组织保障、后勤保障、信息保障。如此高效率、高密度的采访活动,体现的是采访团队卓越的执行能力、超群的协作精神、高度负责的担当意识、娴熟自如的业务素养、不辞劳苦的高尚情操、随机应变的处置水准和不拘一格的创新思维。两个采访组,一组负责省内沿线报道,一组负责省外沿线报道。采取边采访边发稿的形式,几乎每天都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发稿,稿件采写时间急促,题材不允许重复,这些都是对文字记者业务素质和实践技能的考验。对于摄影记者来说,每天面对丹江水、通水干渠,如何将作品拍出新意,也是考验。采访组成员以挑战者的姿态,珍惜难得的实践锻炼机会,协同作战,将这次采访变成了一次难得的练兵之行。锻炼了记者吃苦耐劳的能力,展现了记者扎实的采访作风,增强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展现了报人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风采。
创新报道。每到一处,采访团成员都力求看得仔细、问得明白,沉下心、俯下身,深入挖掘生动的新闻素材,以第一视角写出《别开生面的通水“仪式”》《丹江清流润鹰城 饮水思源颂恩情》《丹江水来绿城开怀》《碧水穿城过 焦作添灵气》《河北:千里碧波润燕赵》《千里长渠始南阳 一江碧水进北京》,以独特笔触写出《清波流润满渡槽》《满怀感恩之心 致谢南水进京——国家一级作家梅洁访谈录》,以鲜活的笔触写出《丹江水真甜》《见证“两水”美丽邂逅》……报道形式上力求报道做大、做新、做强,特别是在渠首开闸放水、丹江水进京的关键节点,推出图文丰富的纪念跨版,营造了浓浓的通水氛围。采访中的素材采撷、采访后的写作、编辑部的后续处理诸环节,都力求创新,让同行和读者感觉眼前一亮。无论是许昌市民首喝丹江水的喜悦,郑州市民急盼丹江水的热情,北京市民见到丹江水的谢意,库区移民异地看到丹江水的自豪,还是郑州气势雄伟的穿黄工程,焦作穿城而过的空中悬河,身处采访一线,记者收获的不仅仅是采访活动的圆满成功,更多的是见证了这一世纪工程发挥的作用,深深感受到了沿线人民对渠首人民的感动、感谢和支持。
高端访谈。高端访谈是此次活动的亮点之一。采访组在采访通水给沿线各城市带来的饮水保障、水质改善、发展机遇等的同时,还通过不懈努力、想尽办法采访了国家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和沿线城市的部分领导同志,以及与南阳或与调水有关的老领导、老专家,挖掘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撰写了《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打造旅游生态线路——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千里长渠成“天河” 开放南阳争荣光——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南来之水是解渴之水民生之源——付志方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阳》《千里长渠成为协同发展纽带——访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张华》等一批深度专访,为南水北调通水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氛围浓厚。为纪念这一历史性通水时刻,在派出采访组的同时,《南阳日报》史无前例地推出长约1.5米,宽约0.5米的庆祝南水北调通水《号外》,并推出了148个版的庆祝通水特刊,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营造了浓浓的通水氛围。在沿线城市采访时,《号外》成为宣传南阳、推介南阳的“纽带”。媒体同行、南水北调办同志及受水城市的相关领导,都通过《号外》增进了对南阳的了解,以及对南阳人奉献精神的认识。北京日报社副总编辑郑京湘,在称赞了本报号外“‘四联折’是大制作、大手笔”之后表示,4年时间内推出两次南水北调大型采风活动,沿线千余公里十几个城市,只有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南阳做到了。这是一种时代责任的担当,彰显了渠首人民对这个时代的钟情、对首都北京的贡献。向南阳人民致敬,向《南阳日报》人致敬!
传播理念。本次采访活动不仅成为沿线城市了解南阳、了解南水北调的载体,也成为南阳媒体与外地媒体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桥梁,成为共促发展的契机。通过“我同渠水进北京”大型采风活动,打响南阳作为南水北调渠首水源地的品牌,也扩大了《南阳日报》的知名度,传播了《南阳日报》开放办报的理念。无论是沿线城市的业界同行,还是沿线城市的南水北调办,从前期联络,到后续保障,沿线各家报社和南水北调办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基本实现了无缝对接,使整个采访活动得以圆满进行,真正体现了“天下党报是一家,南水北调是一家”的亲情与友谊,架起了互动之桥,实现了资源共享,加深了亲情友谊。
成果丰硕。通水时刻没有鲜花、没有红毯,没有领导出席,但《南阳日报》另辟蹊径,本着务实从简的要求,坚持主力上前、后方保障、读者互动、创新策划、立体化作战、组合式报道,着力营造通水氛围。采访组沿中线干渠一路北上,对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北京、天津等14个沿线受水城市进行深入采访。每到一地,采访组都得到沿线报社同行及南水北调办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他们的引领下到达最具新闻性的区域,得到第一手的南水北调信息,从而做到了前一站采访充分,后一站胸有成竹。短短20多天的采访,《南阳日报》推出了一系列专访、综述、系列报道、评论、图片专版等,累计发稿60多篇10多万字,照片30多幅,跨版3个,可谓报道及时快捷、浓墨重彩、图文并茂、佳作纷呈。
各界点赞。“我同渠水进北京”大型采风活动围绕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活动展开,主题之大、路线之遥、影响之广都可圈可点。读者纷纷表示,“我同渠水进北京”系列报道不仅向工程沿线人民很好地宣传了南阳、推介了南阳,传递了南阳人民对受水区人民的深情厚谊,更加拉近了南阳人民与受水区人民心与心的距离,促进了京宛、津宛、冀宛(南阳简称“宛”)在人才、资源、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南阳对外开放度,值得点赞。沿线的领导、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纷纷表示,作为渠首所在地的党报,《南阳日报》对这一世纪工程如此深入、如此系统地采访报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