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分田
当前,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产生了裂变。信息量庞大且多样化,来源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来源于企业,有的来源于政府,有的来源于公民的个人表达。大数据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数据的繁多,更多的是数据组织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当前对大数据的使用主要集中于公共领域以及经济领域,但是实际上大数据所带来的改变也影响着新闻业,尤其影响着数据新闻的发展。本文以《卫报》为研究文本,解析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发展。
《数据新闻手册》对数据新闻的独特性做出解释:“数据新闻为把传统新闻的敏感性和有说服力的叙事能力与海量的数字信息相结合,创造了新的可能性。”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以深度和逻辑思维为主导的信息发布方式,在新媒介的语境下,以数据和可视化的媒介表达方式整理、筛选出适合用户接收习惯的信息的发布模式。数据新闻的发展同时为以逻辑思维见长的理科生提供了跨界的平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打破了新闻领域文科生居多的从业人员结构。
大数据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传媒领域,也产生了基于大数据的宏观背景衍生出数据新闻。数据新闻由来已久,如今信息收集方式由物质的原子转化为数字的比特,为新闻生产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客观公正地传递信息提供了多重表达的机制和平台。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开放和鼓励用户参与网上内容的分享。《卫报》一直顺应互联网时代的特点,紧随时代发展的趋势,其数据新闻的报道一直鼓励和支持用户参与。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卫报》选择最彻底的数字化转型,不只是从纸质版变为电子版,更多的还是观念上的转变,改变之前思维依赖的特点,选择了全方位向用户展示平台的路径,重构新闻发布方式。新媒介时代打破了原有的私人领域,公共领域被重新赋予新的意义,群体之中,不同观念的增长要远远大于其规模的增长,群体并不是个人之间的简单叠加。《卫报》利用受众的认知盈余这一特点,开放了自己的开发资源,与受众进行互动,记者与受众一起解读当下的新闻事件。《卫报》提供分享平台,与相关组织合办或者众筹相关数据报道,比如,与谷歌合办的有奖征稿,鼓励用户参与其中。数据新闻从数据——过滤——可视化——故事这样的生产过程,带来的是对公众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
《卫报》在2006年已经确定了网络报道优先的战略,意思就是所有的报道在网站上刊登过后,再在纸质版上进行刊载。与我国纸媒转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卫报》利用自身品牌优势,在网络上进行品牌衍生,由此发势。利用网络彰显品牌优势,然后借势纸媒进行线下受众聚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媒介技术的不断演进,《卫报》由之前的网络优先战略转变为数字优先的战略,用以适应各种数字终端以及APP的发展。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可以分为很多种形式,比较常用的是数据地图、时间线以及交互图表。
数据地图。《卫报》运用数据新闻的方式解读伊拉克战争,在2010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中一鸣惊人。之前关于战争死亡人数的报道都是使用数据进行直接报道,如我国采用最多的报道方式是使用flash软件进行图片整合。但是《卫报》使用的是谷歌的地图以及免费软件Google Fusion Tables制作了一个免费点图,将鼠标移到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看见此地点的伤亡人数、时间。与之前枯燥的文字报道方式不同,在这里用户看见的是更加灵动的报道方式,以及对于数据新闻的创新性报道。在原有地图的基础上实现了平面和视频的完美结合,运用数据呈现出不一样的报道方式,更加立体和生动化,也更加有参与性、互动性,让读者更容易接受,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方式。
时间线。数据地图在空间上压缩了报道的繁杂程序,而时间线则是展示时间跨度特别长的事件,能够使受众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每个时间每个阶段的新闻。在此之前冗长的报道,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厌倦感,不愿意再继续看下去,但是生动的数据新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时间线的生成不是简单的将事件以时间顺序进行简单的累积和叠加,而是在综合数据的基础上,以时间或者事件进行分类划分,使用相关软件而生成。使用时间线,当读者进行时间线点击的时候,让受众有一种明显的参与感,有助于黏合新闻与受众间的关系,也可以提高受众兴趣,吸引其继续阅读。
交互性图表。在数据新闻产生之前,传统媒体为了能够既简洁明了地进行相关数据说明,又不必呈现一大堆枯燥数字,就会使用图表进行实现,但碍于篇幅的局限,往往都不能进行适当的组合和排列。《卫报》以一种技术和网络的密切结合将交互性图表搬到互联网上,制作出的交互性图表,给人一种简洁和清新的感觉。2010年10月,《卫报》在关于政府各部门开支的报道中堪称数据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受众可以在动态图上以缩放方式看见不同部门之间的花费比例,静态图以不同的层级和大小不同的圆来展示政府各部门的财政分配情况。数据新闻在这些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整合数据,进行客观报道。
开放式新闻。新兴媒介给予了公众更多意见表达的平台,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冲击传统媒体的信息收集以及发布方式。《卫报》并没有将此视作一大挑战,而是引用公众发布的消息作为自己的报道内容。比如,《卫报》发布自己所研发的免费软件,并在网上开设相关辅导课程,教授受众应如何使用网络工具、应该如何编辑数据新闻内容,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我国搜狐的“数据之道”、网易的“数读”在线上可以实现一键分享的功能,可以将新闻分享到微博、微信、QQ空间等,受众可通过评论、点赞、留言等方式来表达意见,进行交流。其传播模式沿用了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的传统信息发布,只有用户关注才能看到数据新闻的发布,受众碎片化时代下没有实现受众的聚合,微信公众号开设评论功能的账号不多,微博也只有个别“大V”开设评论显示功能,无法形成公众舆论,与用户进行交流。因此,其传播效果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卫报》自己发现、自己刊登、自己评论、全民参与新闻生产的效果好。
读图时代的到来。公众表达意见的平台增多,个人化魅力平台的出现,使受众的注意力被新兴媒体分流。信息过剩的时代,碎片化现象明显。媒体吸引受众目光的手段应更加多样化,相对于纸质媒体的铅字印刷而言,数据新闻的呈现能够更加生动、富有想象;相对于视频媒体而言,数据新闻能够节省受众时间,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增益。在我国的门户网站数据新闻实践中,搜狐“数字之道”和网易“数读”在数据新闻产品的呈现形态上缺乏动态图表和交互式图表,多以静态信息图表为主,数据可视化手段都比较单一。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并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技术制作手段上,而是运用更具互动性的视觉化手段还原新闻的客观性真实。在层层数据收集的背后,在组织呈现方式上应创新运用更多手段。
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由独家向众包模式的转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认为:“在大数据及相关技术的影响下,过去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承担的新闻报道工作,开始部分转移到计算机身上。新闻采访写作这样一个过去被人垄断的领域,开始受到机器的入侵。”工具赋予了话语权诸多的可能性,旧的话语权的解体,数字网络技术让廉价分享成为一种可能。作为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卫报》利用公众所关心的事情,比如伊拉克战争,总统选举等新闻事件,由独家采集信息变成众包模式,每个公民都有表达话语的平台跟机会。一方面,节省了新闻采集所需要的时间;另一方面,将公众所有的认知盈余相加,所创造的信息总和往往大于一家媒体的单打独斗。数据新闻的驱动力源于受众想要分享的动机,《卫报》只是借助了技术的方法来实现这个可能。
真正的变化在于我们从互联网分享的精神中看到了免费的无数种可能。社会化媒体意义最为深远的应用在于借力群体的形式尝试新鲜事物。免费为用户提供了分享的动机及实现的可能,原有的稀缺资源被社会化,业余化进入专业领域的一角,预示着新的改变即将发生。数据新闻的出现,比特的位移与新闻生产方式的重构,将会以新的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视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