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海宁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报业被推到了悬崖峭壁的边缘,每家报纸不仅焦虑自己的发行量是否下滑,更为自己的刊号能否存在而胆战心惊。作为报业中的“弱势群体”——老年报面临的困境前所未有,在风口浪尖努力找寻生存夹缝,在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中深挖潜能,立破并举,这是老年报生存发展下去的唯一出路。
简单而言,“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有机结合,以促进各种产业的发展。它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当“互联网+”上升到经济形态和政策导向层面后,它对报纸的影响是天翻地覆的——点对点的定向传播,被多渠道、多维度的传播方式改变甚至取代。曾经受互联网冲击最小的老年报也无法躲闪——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高素质老年人人数的增加,老年人手拿大屏手机、随时随地阅读信息的方式愈发普遍。与此同时,汹涌的网络媒体、新媒体、自媒体浪潮开始侵蚀老年读者的信息领域,花钱买阅读的老模式被免费获取替代,老年报不再是生活服务类、健康养生类、社会民生类等信息的主要提供者,现有读者群和潜在读者群正在被其他媒介一点点地瓜分。
如果说老年报此前一直喊着 “转型发展”,那么“互联网+”则把它逼到了破釜沉舟的境地,如何迈过这道槛是老年报必须直面的残酷现实。
互联网浪潮席卷而来,老年报的发展举步维艰,但其独特性正是优势所在,所以老年报应重新审视自身,立足并不断扩大自身特性。
一是更贴合老年人阅读习惯。针对广义上的报纸,人们对于纸质报纸仍旧情有独钟,而老年人则是报纸阅读者中的主要群体之一。老年报相对于其他报纸,多为薄报且字号大,如《中国老年报》对开4版或8版,字体是五号宋体,更适合老年人翻看阅读。
虽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新媒介也能实现阅读需求,但都不能完全取代手拿报纸、翻看阅读、听着纸张沙沙作响的真实感觉。因此,报纸与新媒体的共存发展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也为老年报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二是良好信誉和较强品牌效应。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泛滥,尽管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增多,但纷繁复杂的信息亦真亦假,老年人精力有限,他们更渴望直接获取更为可靠、权威的消息,在这点上老年报可以满足老年读者的大部分需求。老年报拥有广大忠实的老年读者,他们对老年报的钟爱、信任不会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冲击轻易改变。如《中国老年报》的读者中有众多老年人自费订阅超过8年,他们认准的是《中国老年报》这块“招牌”的权威性。与此同时,很多老年读者向报纸投稿,看见自己的文字见诸报端,其成就感得到了充分满足。
“互联网+”环境下,继续保持老年报的信誉、品牌,精做内容,对于稳定原有读者群并发展潜在读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拥有丰富的涉老资源。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老年报的主办部门多是老干部局、老龄办等政府涉老部门,读者也多集中在离退休干部中,因此,老年报与各涉老部门保持着紧密的沟通和联系,这使老年报逐渐地拥有了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
《中国老年报》跟国家各部委和全国各地老干部局、老龄办、民政等部门一直保持着良好沟通,在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时,均得到了上述单位的支持,也给支持单位带来了良好口碑,达到了双赢甚至多赢的效果。比如,在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知识竞赛、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展等活动时,包括农业部、交通部、国资委等众多部委的老干部局都积极组织老同志参与。此外,由于与各涉老单位保持着良好关系,也使《中国老年报》能够获得很多重量级人物的独家采访机会。
这种特有的涉老资源优势其实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也是老年报蕴涵的潜能之一,需要好好维系并进一步挖掘,实现价值最大化。
老年报虽然具备独特优势,但不足以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所以,老年报不仅要扩大优势,更要以新理念、新视角正视自身发展,在内容编辑、经营思路、内部管理等方面找准突破口。
内容编辑:依托“老话题”开辟“新领域”。内容是报纸的生命,没有内容作基础和支撑,其他任何改变都失去意义。老年报要报道与老年人紧密相关的社会民生话题,通俗易懂地解读各类惠老政策,让老年人在关注热点问题的同时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在报道涉老话题的基础上,要创新引入趣味性、专业性、年轻化的内容,避免老生常谈、以老论老,这样才能保留住原有读者群,同时吸引更多40~50岁的潜在老年人群甚至更年轻群体的关注。此外,少发长稿,多刊登精炼的短稿,方便老年人阅读理解。
《中国老年报》增刊后,开设了“文摘版”,精选一周内时效性强、可读性强、聚焦国内外热点的各类新闻事件,以及网络上流行的趣闻乐事,让报纸内容更新鲜、更丰富。持续近十年的“维权版”,在坚持从法律专业角度为老年人答疑释惑的同时,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分析解读涉及老年人遗产、再婚、赡养、拆迁等方面的新问题、新案例。《中国老年报》严格规定了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体裁的字数,实现了薄报形式简洁、内容丰满的目标。
经营思路:走切合实际的融合发展之路。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而“互联网+”的提出,无疑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发展方向和许多新的可能。对老年报来说,融合发展应切合自身实际,而非盲目跟风,可考虑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老年报与新兴媒体融合,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报、应用软件等新媒体形态,打造数字报,将老年报的新闻内容重新编辑整合后在不同载体上呈现。在这种融合中,要避免单纯地开设一个微博、设立一个公众微信号,然后简单地将报纸内容复制上去的方式,必须要让内容创新、技术支持、管理方法同步配套,才能真正形成独具吸引力的“数字老年报”,实现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
二是探索集团化发展道路。在当前媒介环境下,仅靠一张报纸的力量根本无法与竞争对手抗衡,更无法抵御“互联网+”浪潮的裹挟,必须依托集团优势,有效整合相关业态,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坚固的后方“根据地”。
以中国老龄新闻出版集团为例,整合中国老年报社、华龄出版社、中国老年杂志社三家单位成立集团,通过“中央厨房式”的采编模式带动三家单位业务的合理划分与有机融合,形成集合效应,也为《中国老年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
三是成为专业信息提供商,通过大数据技术,整合开发老年人数据。老年报可以联合涉老部门、社会组织、企业,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调查、填写问卷等方式,掌握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心理诉求、消费理念、健康指标等相关数据,并进行归纳分类。在此基础上,有偿提供信息服务,与有需要的组织开展合作,这种方式可以增加报纸的经营收入,弥补广告类别受限、广告量下滑产生的损失。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方式必须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以法律法规为准绳的基础上进行。
内部管理: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互联网+”浪潮下,老年报要生存并持续发展,必须提高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才。作为典型的传统媒体,老年报拥有一批采编业务扎实、熟知老年读者需求的新闻从业人员,但由于长期从事纸媒工作,他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不够及时、深刻,这就需要进行相关培训,帮助其树立“互联网+”思维,增强他们对新媒体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
此外,老年报要建立起灵活的管理机制。老年报创办之初多定性为事业单位,人才管理方式明显受制于体制机制——工作氛围沉闷、激励不足、报酬不理想,这是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这迫切要求老年报改革不合时宜的管理体制,营造自由、活跃的工作氛围,凝聚人心,激发活力。
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报应引进高素质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为老年报转型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储备和有力的技术保障,进而建立起先进科学的管理制度,实现以人才助推老年报的新发展、新跳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