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轩
(一)历史发展的必然。20 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目前美、英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力比重仅占总人口3% ~5%,而我国13 亿人口中竟有8 亿多农村人口,4.6亿劳动力,这其中剩余劳动力达1.6 亿。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政策的驱动。文化大革命后,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农村原来的“大锅饭”生产制度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代替,原来的集体生产变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精耕细作,这样根据农作物的生产时间,就出现了农民,三四个月劳作,一个月过年,剩下时间闲着没事干的场面,此时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国家放松对农民外出务工的限制。大多数的农民在这种背景下选择去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获得额外收入。
(三)集中发展工业而导致耕地越来越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发展工业,在这种情况下,许许多多的农业用地被改成工业用地,对于农民来说,少一分地,则少了一份收入,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外出务工。工业的发展同时带来很多很多的土壤污染,因为这些工业设施主要在郊外,而郊外正是离农民的耕地最近的地方,耕地的污染导致农作物产量的下降,部分耕地甚至绝收乃至于荒芜,这些被污染耕地成了农民不得不承受的“包袱”,他们大多数放弃耕种,转而进城务工。
(四)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对农民而言,吃上“商品粮”,成为非农业的户口,是他们出去务工的根本动力。许许多多的农民都有一个“城市梦”,当他们看到一些自己的老乡通过出去务工改变了家里的生活条件,成为城市居民时,出去挣钱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来到城市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五)人口的增加。不得不说,计划生育虽然减缓了我国人口总数的增加,但是,人口基数大的问题短时期肯定难以解决,因此我国人口虽然增长的比例在降低,但是增长的人口依然是巨大的,耕地在慢慢减少,而人口在慢慢增加,人多地少的现状非常严峻,剩余没有分到足够耕地的人口不得不来到城市务工。
(一)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既是契机,又是问题。一是作为农民的民工兄弟进城务工后,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提高了家庭的收入,使自己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很多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二是他们出去劳动的同时,接触到一些先进的观念、致富契机,这些观念深深改变了他们以前的老思路,解放了他们的大脑,许多人利用自己学来的新的东西着手进行家乡建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农村的发展同样伴随着很多的问题,近些年受到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年轻人出去之后,家里剩下老人和孩子,当这些年轻人在外面获得可观的收入后,耕地的收入便可有可无,因此在夏秋农作物收获季节,许多人会觉得没必要回来,老人种不了地,耕地就会荒废。孩子的教育也是一个问题,爷爷奶奶通常过分溺爱自己的孙子、孙女,许多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没有基本的生活常识。
(二)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千千万万的民工兄弟,尤其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是他们一砖一瓦地为祖国盖成了高楼大厦,城市的发展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广大民工兄弟的辛勤付出,城市的一线岗位大多是由民工兄弟们日夜忙碌着,许多脏活、累活的现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与此同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大量人员的涌入,时刻冲击着城市的承载能力,在北京、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里,人潮永远在不停涌动,他们带来的交通压力、治安问题等时时刻刻成为政府办公桌上的议题,同时大量民工兄弟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文化的冲击也渐渐曝露出很多的问题。
(一)制度创新。
1.创新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合理流动。创新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落户安家,保障他们的基本权利,确保他们自由居住和迁移,同时中小城市规划城市住宅建设,专门建立针对打工民工的住宅区,长时间居住可宽松办理城镇户口。对于一直向往大城市的民工而言,在城市承载能力的前提下,长期居住者、突出贡献者、特殊需求者可办理长期的居住证。
2.创新劳动就业制度,实现平等就业。一是深化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健全劳动就业服务机制,对于每一个民工而言,获得平等、公平、合适的工作是他们迫切的需求,因此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下,确保民工兄弟可以自由流动,公平、平等地竞争工作岗位,消除对民工的歧视,对待民工一视同仁。二是政府确保公共就业服务机制有效运行,通过收集社会信息,指导民工朋友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跨区域的劳务合作,达到民工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公开招聘信息,使民工们及时了解就业岗位,获得选择工作的机会。三是政府应加强与各个企业的沟通,及时发布招工信息,积极引导和监督。
3.创新劳动保护制度,保障人身安全。严格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检查和监督,促进各项法律法规的落实。对于用人单位,政府要给予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强化他们的劳动保护意识和安全防护意识,用人单位必须关注民工的生命健康安全,建立保险医疗机制以及疾病预防机制。对于从事高危险工作的民工,用人单位一定加强安全措施。民工兄弟也要提高自己的疾病预防意识,关注自己的生命健康,做到小病防护,大病不拖,及时有效地挽回自己的生命健康,高高兴兴工作,健健康康回家。
4.创新劳动工资制度,保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政府监督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最低工资标准的要求提供给民工报酬,最低工资的标准不能一成不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最低工资标准要做出相应的改变,目前国家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因此最低工资标准要不失时机地上调。严格执行国家既定政策,保障民工的劳动合同和权益,杜绝用人单位拖欠民工工资的行为。对于一些建筑产业,社会上时不时会反映出一些包工头携款逃跑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动用国家强制力给予惩处,震慑不法份子非法欺诈民工的活动。政府还应加强对民工兄弟的法律救援和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工资纠纷、劳务纠纷等。广大的民工朋友也要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学法、懂法、知法,学会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劳动财富和正当权益。
5.创新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力资源。创新社会保障制度保护劳动力资源,逐步完善劳动力资源的保护制度。一是建立农民工迫切需要的工伤保险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这些工伤保险可以充分减小农民工的劳动风险,使他们可以安心工作。二是建立医疗保障机制特别是大病保障机制,根据他们的劳动强度和贡献率来提高医疗保障的级别。三是通过社会上的红十字会、基金会等一些救援保障机构,加强对民工的保障,使他们更多关注一线的民工兄弟,必要时还可以动用全社会的力量,给他们社会的关爱。四是用人单位需在劳动合同中明确民工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方面,同时拿出资金给予一定的支持。
(二)积极保护农民的利益。之所以会出现“民工潮”的现象,在于广大农民的利益需求不能获得满足,这方面政府应积极出台措施和制度,积极保护农民的利益,通过放松农业政策,指导农民合理种植农作物,加大对农民的扶助和投资。通过对农民的科学指导,带动农民发展农业经济,根据土壤环境条件,种植适合的经济作物;通过对耕地的管理,集中闲置土地发展规模农业经济。加强对农民的知识技术培养,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健全风险机制,在灾难面前减少损失。积极培养大学生村官,通过他们的带动,走出一条致富的路子。
(三)加强农业内部的挖潜。人多地少是我国农村的基本情况,如何在同样的土地情况下最大化地经营出财富,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一是要根据土地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农作物进行耕种,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合理的进行灌溉、施肥、除草除虫等。二是应重视发展立体农业,在一些丘陵的盆地地区,通过种植多种农作物,使耕地获得充分的利用。三是政府指导农民积极开垦荒地和国土资源,我国现在存在很多闲置的可耕荒地、牧地和养殖水塘,如果把它们利用好,又可以很好地解决很多人的生活和收入问题。四是要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变原料为商品,增加产品的价值。
(四)大力搞好乡镇企业。大力搞好乡镇企业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乡镇企业同样可以安置很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992年,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的产值高达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2%,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9,614万人;到了1995年,乡镇企业虽然在数量上有所下降,但就业人数比1994年增加了4.9%。目前,全国乡镇企业就业者已达1.3 亿人。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在家附近工作的机会,获得工作收入的同时,又可以兼顾到自己的土地种植。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企业聚集地,同时形成市场和各类服务业,这样一来,又可以给民工兄弟提供一些工作岗位。
(五)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教育是根本,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长远之见,应该着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一个有知识、有素质的的青年劳动者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他们面前,挣钱并不是他们唯一的目标,建设家乡,教育好后代,孝顺父母才是他们生活的真谛。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是我们共同富裕的方式,通过教育培养出许多的劳动模范,这些劳动模范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人格魅力,又会带动着更多的人走向致富的道路。
[1]杜厚平.计划生育协会与人口文化建设[J].河南社会科学,2013
[2]王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瓶颈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
[3]陈恩.群众团体在新时期社会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11
[4]王亚静.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