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美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200092)
成都平原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的复合冲积扇平原[1],地形地质形成了自身的特点。总体上成都地基土均匀性较差,自稳性差,地层存在以下特点:
(1)卵石含量高:卵石层粒径一般以20~100mm为主,最大粒径100 mm以上,卵石含量均大于50%。
(2)含水量高: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卵石层中,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受地下径流及大气降水补给,其泄水方式主要以地下径流及蒸发为主。
(3)土质松散,自稳性差:卵石间充填物以中、细砂为主,次为泥质。
各岩土层围岩基本分级如表1所列。
表1 典型的岩土层围岩基本分级表
顶管法具有安全、快速、高效、对施工周围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城市隧道施工中被广泛采用。
机械顶管法前端采用顶管机掘土,顶管机是集机械、液压、电控等为一体的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地下隧道施工机械[2]。主要由工具管、刀盘、刀盘驱动、螺旋输送系统、管段拼装等系统组成,配备了机电一体化的液压驱动系统、同步注浆系统、工业空气系统、电控系统、泡沫设备、膨润土注入设备及激光导向等设备。在主控室内可对工具管的掘进姿态实时监控,还可在地面监控室对顶管作业实时监控。
顶管机作为顶管法施工的核心机械设备,其选型的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顶管施工的成本和效益,还关系到顶管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机械顶管机应具备以下功能:掘进、防坍塌、出泥和导向等,根据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3],其分类如表2所列。
表2 顶管机基本分类表
国内常用的顶管机有泥水平衡式、土压平衡式及气压平衡式。气压平衡式机械顶管投资大,一般用于长距离顶管,对每隔约200 m就需设置通风井的电力隧道不具有经济性,本文仅对泥水平衡和土压平衡这两种平衡方式进行比选。
泥水平衡式机械顶管的优点:
(1)适用的土质范围比较广;在地下水压力很高,以及变化范围较大的条件下也能适用;对管道周围的土体扰动较小,引起的地面沉降也较小。
(2)与其他类型顶管比较,泥水平衡顶管施工时的总推力较小,尤其是在粘土层则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适宜于较长距离顶管。
(3)由于泥水输送弃土的作业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所以作业进度比较快。
泥水平衡式机械顶管的缺点:
(1)弃土的运输和存放比较困难,运输成本较高。
(2)管径越大,泥水处理量也就越多,适用管径受限。
(3)如果遇到覆土层过薄或渗透系数特别大的砂砾、卵石层,作业容易受阻。
土压平衡顶管掘进机一般用来进行中大口径的管道施工,可在覆土较浅的条件下正常工作。
土压平衡式机械顶管的优点:
(1)最浅覆土深度仅为0.8倍掘进机外径,这是其他形式顶管无法做到的。
(2)土压平衡式机械顶管能保持挖掘面的稳定,可以使地面变形极小。
(3)适用的土质范围广,是全土质的顶管掘进机。
(4)弃土的运输、处理都比较方便,不需要泥水式的泥水循环系统,操作更方便、安全。
(5)设备相对比较简单。
土压平衡式机械顶管的缺点:
(1)刀盘动力和扭矩较高,切削刀损耗较大。
(2)土层含砂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土体流性明显变差,土舱内的土体易发生堆积、压密、固结,可导致碴土难以排送,顶管推进被迫停止。
(3)为解决碴土排送困难,需要向土舱内注水、空气、膨润土或泥浆等材料,并需连续搅拌以提高土体的塑流性。
成都电力隧道主要穿越砂卵石地层,卵、砾石成分以灰岩、砂岩、石英岩等为主,呈圆形、亚圆形,粒径大小不一,分选性差。成都地铁土压平衡盾构的现有设备配置虽然证明可以在高富水、高卵石地质条件下施工,但存在刀具消耗成本大、换刀困难等诸多问题[4]。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在施工前应针对不同种类的平衡方式,刀盘布置,渣土处理,降低刀头磨损方法等特点进行方案比选(见表3),比选方案的前提条件是成都的高含水卵石土地质。
表3 土压平衡式与泥水平衡式对比表
为充分考虑内因、外因和不可抗力对选型的影响,可以通过量化各项指标来为方案比选提供更直观的依据,量化表格如表4所列。
表4中的权重是为了进行量化比较,其取值的逻辑如下:
(1)土质与石块直径和排泥管道的阻塞对方案选择的影响最为重大。因为这两个因素会直接决定施工的可行性和设备的正常运作。所以假定权重较大。
(2)其次,挖掘距离、地面设施与覆土深度对决策者的影响稍弱,因为这三项因素可以通过细节的改进来克服,但需要额外经济上的投入。
(3)小权重因素主要涉及到施工细节和成本的控制,所以权重相对最低。
综上所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泥水平衡式顶管由于卵石含量大,存在破碎机破碎量大、掘进速度慢、泥水管路非常容易堵塞等困难,与土压平衡式顶管相比更不适合于成都的地质条件,应选用土压平衡式。
表4 泥水平衡式和土压平衡式方案比选表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顶管机的选型是机械顶管工程成败的关键,土压平衡式顶管更适合成都地区电力隧道的施工。
[1]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蜀都大道东段道路综合整治工程220 kV电力隧道岩土工程勘察报告[R].成都:2011.
[2]马保松,等.非开挖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3]沈世杰,等.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王国义.成都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设备配置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13,50(1),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