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语 重视传媒,不只是传媒界的事
——参与《大国钢铁》电视纪录片创作咨询工作的一点感想

2015-03-19 00:40辰目
传媒 2015年16期
关键词:钢铁大国实力

刊首语 重视传媒,不只是传媒界的事
——参与《大国钢铁》电视纪录片创作咨询工作的一点感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在政府工作的老乡朋友找到我说,要拍摄一部以《大国钢铁》为片名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希望我参与其中一些剧本的讨论和修改工作,以为我的知识面比较宽、视野比较开阔。乍一听,觉得和我所从事的新闻出版行当有较大的距离,仔细一想,不是也有“隔行不隔理”的说法吗,兴许能为纪录片的拍摄做些事情呢,或许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不曾有的教益呢。于是,就答应下来。光答应下来还不算,我还拉着我的中央党校中青班同学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同志一块参加。因为我知道他是我国报告文学大家(兼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又写过一些重大题材的电视纪录片剧本,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行家里手。其实,我也知道他是相当繁忙的。

今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和何建明一道参加了由中国冶金规划设计研究院组织的《大国钢铁》创作工作座谈会。听到了中国冶金规划设计研究院李院长介绍了拍摄这部电视纪录片的最初设想和总体思路,介绍了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同志(也是钢铁科研方面的院士)对这项工作中肯的指示,听取了总制片人与总导演的前段工作的报告与下段工作的安排。轮到我发言时,我先讲到了为什么要特别推荐何建明先生做顾问和指导的充足理由。接着我讲了几层意思。首先,拍摄这部电视纪录片很有必要,很在其时。因为在我的记忆里,关于钢铁,有这么两个镜头或报道的印象:一个镜头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小学生绕过父母,把家里的铁锅、铁桶、铁壶等物什,偷偷地拿出来,捐献给学校,为的是大炼钢铁;一篇报道是由于钢产量过剩,钢结构不合理,一吨钢铁的利润够买一根冰棍云云。可实际情况呢,有那么简单吗?一叶能够障目吗?毛泽东主席提出工业以钢为纲,让“钢元帅”升帐,有那么轻率吗?其实他面对建国初期15.9万吨钢的严峻现实,面对帝国主义分子断言——“共产党搞革命还行,搞建设不中”的攻击,面对的是我们必须赶超英美的紧迫任务,面对的是整个工业恢复向基础工业刻不容缓要钢的窘迫局面,面对的是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变的神圣目标,等等。由此可以窥见党和政府当时关于发展钢铁的战略规划有其必然性、必要性。

顺着历史的进程追溯,我们看到,因此一举,我们初步建成了自己的工业格局和在工业格局基础上的国民经济体系。否则,人造卫星上天、万吨水压机问世、原子弹爆炸成功等等从何谈起?这也成为习主席讲到两个三十年(改革开放前后的30年)要联系起来评说的重要根据。一直到今天,虽然对我们的钢铁工业有不少诟病,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我们的高铁没有钢铁行吗?我们的南水北调工程没有钢铁行吗?我们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没有钢铁行吗?正是考虑到这些,我建议剧本创作组的同志,除了搜集别的资料之外,还有必要仔细翻阅一下《毛泽东年谱》中有关钢铁问题的论述,挖掘一些博大精深的内容。

这时我想起之所以人们对大国的钢铁发出种种疑虑,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网上网下的流言蜚语所蒙蔽,其中我们的媒体是有其责任的,而且做为共和国的媒体,此种责任是不可以推卸的。但是我又想到:传播的责任也不全在于媒体,作为被媒体报道传播的企业、事业单位等是否也有某种责任呢?要知道在今天的时代,在市场经济的场景下,硬实力和软实力是紧密相关的。硬实力的内在质量、关键角色,当然是其在市场上立足的基础,但是软实力的有效传播、正确造势、外在品牌也无疑是被市场稳定接受的重要元素。一个大的产业领域,一个大的企业集团决不可以只埋头生产,而不进行客观的正面宣传,不策划必要的公关活动。甚至我们应该确立一个公式:产业或企业的实力=硬实力+软实力。今天,由中国冶金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摄制的《大国钢铁》十集电视纪录片,就是这个公式的一个推演,就是两种实力有机结合、自觉结合的一个范例。相信这个范例一定会逐步地推广开来,我们应该有这个责任和信心。

辰 目

猜你喜欢
钢铁大国实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吐槽大国
实力抢镜
多想记住你的脸
“钢铁侠”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大国气象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