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春霞江苏射阳县委党校
生态文明要成为盐城新型城镇化的“魂”
穆春霞
江苏射阳县委党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文明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科学的拓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进行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始终贯穿于整个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两者是统一于一体的。
生态文明;新型城镇化;关系
党的十八大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实现人与人、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具有统一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是衡量城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关乎经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华民族的未来,关乎人类子孙后代的利益;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方向。新型城镇化则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实现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工业化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居民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人民大众才能够更加积极的为城镇化建设做出努力,才能够珍惜美好的家园,而好的生态环境又给新型城镇化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进一步推动新型城镇化,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实现的巨大动力,也是新型城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同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才能够实现共赢局面。
盐城城镇化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至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9年以后的迅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解放后,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社会趋于安定,劳动力聚集相对自由,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镇,这一时期,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城镇化发展态势良好。1949-1957年,全市城镇人口由18.74万人增加到39.38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5.57%上升到1957年的8.79%,8年间上升了3.22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停滞阶段(1958至1978年)。这期间,城镇化水平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1958-1968年,受“左”的思潮影响,城镇建设违反客观规律,急躁冒进,大量农村劳动力盲目涌入城镇,城镇人口大幅增加。1958年,城镇人口47.38万人,占总人口的10.26%,1959年达到最高,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1.61%.从1961年开始,为减轻城镇负担,国家调整政策,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对城乡人口实施严格的户籍管理,限制人口城乡间的流动,特别是严格限制人口由农村向城镇的流动,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制度。1961年的城镇化率虽然仍保持1960年的水平,但城镇人口总数开始减少,到1965年市镇人口仅有42.2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13%.1966-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城镇化进程出现停滞甚至倒退,这一时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66年的8.05%下降到1978年的6.78%,下降了1.27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迅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盐城市经济社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速度,同时随着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投融资体制、行政区划调整等方面改革,盐城市城镇化进入一个迅速发展阶段,城镇个数和人口数量大量增加,从而结束了城镇化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7.66%上升到2006年的42.5%,上升了34.8个百分点。2008年全市的城镇化率为44.6%,比2000年上升了9个百分点,比1949年上升了39.03个百分点。
目前,盐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表现为两个基本特征:①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盐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促进了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年增长率达5.7%.②城镇规模明显扩大。随着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村镇建设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盐城市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数量急剧增加,人口聚集能力得到提高,建制镇由改革初期10个发展到2008年末的129个,比1978年增加了119个。
1.城镇化率处于较低水平。
2006年全市的城镇化水平为42.5%,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5%,比全省低12.5个百分点,与此相比盐城市城镇化水平明显偏低。按国际上公认的“世界平均模式”(即人均GDP1000-1500美元的国家,城镇化率应在35%-45%之间)衡量,盐城市城镇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则比较滞后。2006年,盐城市人均已达1946美元,而城镇化水平仅为42.5%。相比较可以看出,盐城市城镇化落后于世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至少在5个百分点以上。
2.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大致为1.4-2.5:1.而盐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并未带来城镇化水平的相应提高,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2006年盐城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为1.09:1.
3.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不同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区域间的不平衡,致使盐城市不同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存在着差异。2006年亭湖区城镇化水平达78.09%,居全市各县(市、区)之首;盐都区、东台市、大丰市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43.97%、41.64%、41.06%,居第二层次;建湖县、射阳县、阜宁县的城镇化水平分别为38.75%、38.44%、36.84%,居第三层次;响水县、滨海县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分别为33.16%、30.07%,居第四层次。第一层次与第四层次相差近50个百分点,区域间的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的差距加剧了南北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4.盐城有些中心城镇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大量的河道堵塞,水质恶劣,一到夏天漫天臭味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小街小巷,特别是一些外来民工聚集的区域,垃圾成堆,蝇蛆丛生,脏乱差现象严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形象。
因盐城市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高,人均环境容量小,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如何处理好盐城中心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尤为重要。
目前,盐城有90多个中小城镇,这是城镇化生态建设的重点,如果能处理好中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与生态文明就能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处理不好,就会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模式。
当前,盐城市一部分中小城镇建设的最大问题是不注重生态,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中小城镇及农村缺乏环保建设规划,政府部门政策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执行力不强,一部分中小城镇规划中缺乏必要的环保内容,少数中小城镇,即使有环保规划,亦未能落实;再加上一些中小城镇中农村资源条件、环境容量有限,有的片面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引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城市落后产能和项目向小城镇和农村转移趋势加剧;乡镇工业无序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布点分散,规模小,污染难以集中控制和治理;饮用水源水质安全监测仍是空白,中小城镇和农村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部分居民素质相对较低,出现一些新居民的不文明行为,垃圾废弃物乱扔,有损于城镇生态文明。
因此,在中小城镇建设和农村环境问题上要高度关注生态文明,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彻到小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小城镇的建设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都要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坚持绿色低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概念,美丽村镇是美丽中国的现实体现。村镇不仅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地区,有了美丽的村镇才有美丽的中国。
美丽村镇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之一就是着力打造生态城镇。生态城镇即为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区,是城镇发展的高级阶段和形式。生态城镇作为城镇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强调城镇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镇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又互为补充,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当前,盐城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结合,在具体实施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是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发展中,要牢牢把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战略地位;加强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再认识,积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盐城。要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盐城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2.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要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从盐城实际出发,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融合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3.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
要把加快生态文明城镇建设做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当前,加快城镇化的任务艰巨,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繁重,人口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难以适应建设生态文明城镇的新要求。要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围绕城镇绿色建筑、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公共交通和道路建设等市政公用设施改善和新建的需求,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城镇建设,才能成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成为落实盐城“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途径;才能成为驱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等相关行业的大发展。
4.以实施城镇化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城镇建设。
要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推进绿色出行;加快推进城镇化清洁能源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城镇水源建设工程,提升城镇供水能力和品质,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供水、供气、供电、消防、环境污染、公共交通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城镇应急防控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加强盐城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成区绿化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促进城镇低碳发展。
5.以“三个发展”的要求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绿色发展,就是要改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推进环境友好型消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发展,就是要改变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低碳发展是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
6.新型城镇化必须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同步共进。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满足于严格全面的制度体系,城镇化要走上“新型”之路也需要制度保证。这两种制度应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应该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具体的说,在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中,一方面要把空间布局、环境变异、资源增减、生态变迁确定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建立严格的开发保护制度,同时在这些方面要加强监管,健全责任终生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要加强城乡规划引领作用的研究,强化城乡规划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作用,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制定,协调解决城乡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发展的战略地位。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过程中,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加强全民建设文明城镇意识,走绿色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以先进的理论为先导,在实践中大胆开拓,积极创新,善于总结,统筹兼顾,实现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