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冬梅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一些看法
闫冬梅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八十一中学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接受过同样课程教育的同一班学生,其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相距却很远。其原因固然种种,但本人认为语文思维能力的差异当是关键因素。下面就谈谈提高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一些粗浅看法。
感受能力是人们对外界的直接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然而,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本人发现:有些学生无论对生活还是对文章(课文)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即对客观事物缺乏“感之于外,受之心于”的一种情感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
一是培养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品质,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对人、事、景、物进行观察,提出观察要求,例如“开放五官”,抓住事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等等。并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对象、内容,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手段,比如定点观察、移位观察、立体思维观察等等。教师在平时的语文生活中还可很好地组织集体郊游、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学生直接、有目的地感受生活。把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记下来,并能对记录下的人、事、景、物设身处地地去体味和领悟。例如:夏天带学生到河塘边,学生看到了荷叶、荷花的颜色、形状,闻到了荷香,但这只能算是观察到了,感觉到了,还需要去体味、领悟。如果有学生觉得这荷叶绿得颤动人心,荷花香得沁人心脾,于是发现了自然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感受了。
二是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相对于纷繁广阔的世界和多姿多彩的人生,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情感总是有限的,甚至微不足道。这样,在引导学生获取生活中的直接感受外,还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中的间接感受。“书是活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教师可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最好能适当讲授些文学知识,并投石激浪,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中,通过形象的再造,既提高学生的间接感受能力,又收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奇效。例如:指导学生读《失街亭》,可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思维上波澜。教师向学生问:“马谡说的‘丞相诸事尚问于我’这句话有何根据?请联系有关史实谈一谈马谡的历史作用。”学生根据发问,便积极展开思维,经过一番议论之后,一位学生归结出:“诸葛亮征讨孟获,曾采纳过马谡的‘攻心为上’的意见,终于平定南方。从这里,说明马谡是‘深通谋略’,他在蜀汉历史上是起过一定作用的。”教师紧接着提出:“既然如此,那么,一个小小的街亭,而马谡却又为何把守不住呢?”学生又马上联系课文进行思考,他们一致认为,马谡是败在一个“骄”字,而骄者必败的根本原因便是“言过其实”。至此,运用辩证观点,对马谡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学生从马谡这一形象中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人骄傲了,连他所取得的成绩也会走向反面,成为前进的包袱,成为造成失败的一个因素。每个人都应该从马谡的身上吸取教训。在感受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
人的记忆能力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要素。“识记”是大脑不断积累与贮存知识信息,强化主体感知能力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知识信息的过程。“再认或重现”是适时提取大脑中存贮的知识信息的过程。三个要素是相伴而生,相行而存的。记忆因为有无目的和理解程度的不同在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上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就不能只要求学生识记,还应给予具体的指导。首先,要求学生确定记忆目标,明晰记忆意图。其次,帮助学生尽量透彻地理解所要记忆的内容,因为理解的东西更容易记。再次,指导学生经常复习,复习可以造成主体自我刺激而强化记忆。
例如:给学生五分钟时间,用心背诵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一段,然后,把它默写出来。
原文是这样的: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一位学生默写出来的文字是这样的: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做艺术,我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1)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楚(2)的;(3)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上的灯把黑暗照亮(4)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淡(5)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星点之下,(6)月影之侧,(7)烟雾之中(8)的空中楼阁。
对这一语段,“五分钟时间背诵,然后默写”就是明确的记忆目标。但我们发现,由于在短时间内,这位学生还没能很好地理解原文,因此出现了一些错误。(1)处漏了“品”字,是承接前句的“艺术”,却没注意到小屋在此处不该说成艺术,且不能和“一件”搭配。(2)处原句是“清晰”,默写成“清楚”,是没有很好理解区别好“清晰”和“清楚”这两个同义词。(3)处把“逗号”默写成“分号”,分号是用在表示并列的复句中,但句中如果没有逗号不能径直用分号的。(4)(5)处把原文“山下”“山上”的语序弄调了,并且把“亮”与“淡”默写反了,那是因为学生没有理解上下文的照应关系。前文先写“山下”,后写“山上”,且山下亮起的是“灿烂的万家灯火”,所以该是把黑暗“照亮”;山上闪出的是“疏落”的灯光,所以只能把黑暗“照淡”。(6)(7)(8)也属于没有理解语境而把语序弄调了,原文前有“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为了衔接的紧密性,该把“烟雾之中”放在“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前面。
由此可见,理解对于记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思维能力和整个智力的关系看,思维能力是核心。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在剧本《伽俐略传》中写道:“思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语文课就是要给学生以思考的快乐。语文教师应着眼于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材实际与学生实际之间找出矛盾,带进课堂。然后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拨、连接、深化学生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