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燕
当内陆城市孟菲斯从“棉花之都”一跃而成为“云上之都”,当迪拜在一片沙漠中迅速崛起吸引世人的目光;当阿姆斯特丹从一个普通的海港城市成为世界500强总部争相入驻的大枢纽……
在中国的中原地带,长期顶着“农业大省”帽子的河南还在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尴尬中徘徊。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依靠高度发展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相形之下,深处内陆的河南,有着一亿人口、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的河南,连同中国的整个中西部,渐渐沦为经济发展的洼地。
河南该怎么办?
“河南的将来要靠机场”
2008年,在河南省发展史上不同寻常。这一年,时任河南省省长的郭庚茂刚刚到河南履新,他将自己的第一次调研选在了航空港。在仔细了解了航空港枢纽规划和二期规划之后,他做出了一个清醒冷静的判断:“这个事一定要当‘一号工程来做,河南的将来要靠机场。”
此后的事实不断印证,这是河南省高层领导又一次寻求跨越式发展的爆破点。
而每一次重大抉择,都决定着我们是在制高点上俯瞰四方,还是在洼地中艰难挣扎,是顺势崛起,还是裹足不前。
从郑州市区沿中州大道一路向南,到达新郑机场,收费站上书“中州第一门”五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是1997年,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时挥毫写就。他在主政期间,全力推进河南高速公路建设。
新世纪初,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提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把河南对外开放的通道全部打开。在他离开河南之前,着力推动的最后一件事是与铁道部签订了修建高速铁路的合作协议。他那时的一段话至今仍让河南人印象深刻:“高速铁路一定要上马,即使我们自己投资也要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通方式的变化,始终是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成为商业大腕儿权衡利弊的重要考量,它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布局分配和区域城市的兴衰变革。时至今日,在历届河南省高层的“接力棒”下,河南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米字形”高速铁路框架雏形已显。
而“河南的将来要靠机场”仍然是在延续一个重大决策:河南的交通区位优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削弱,只能增强。
一条航线,在地图上看仅仅是一条线,当它跳出时空的格局之后,却具有了神奇的魔力。这条线,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世界各地。天涯海角,近在咫尺。
中国很大,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航空的发展,就意味着偏僻;世界更大,一个地方如果没有航线的连接,就注定落寞。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没有航空港的发展和建设,河南将永远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内陆省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如此定位航空港对于河南的意义。
几万公里的铁路和公路连接的是大陆,而几公里的跑道可以连接世界。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将使河南和世界靠得更近。时任河南省政府省长、现任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如此强调。
航空大都市:七月怀胎
2013年3月7日也是注定要载入河南发展史册的一天。
从这一天起,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为中心,包括郑州下辖的新郑市、中牟县,开封下辖的尉氏县部分区域415平方公里土地被赋予了一个崭新的名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这一天,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全国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继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成为国之方略之后,河南的发展史上迎来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
有人曾经仔细计算过郑州航空港从申报到获批的时间。
2012年7月4日,河南省政府和中国民航局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建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请示》;2013年3月7日,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不足七个月。
而申报经历背后的跌宕起伏,又有几人知晓?紧张与焦虑,平静与激昂,风尘仆仆与彻夜难眠……珍贵的也许不仅仅是事物本身,还有为此所倾注的心血与时光。
为了考察国际最先进的航空港建设,郭庚茂亲自带队,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美国的路易斯维尔、德国的法兰克福、阿联酋的迪拜到新加坡的樟宜机场,他们用13天的时间,绕了地球整整一圈。
这绝不是一次轻松的商务之旅。
在法兰克福机场降落时,正遇上机场员工罢工,从上午6点到下午3点,每人只吃了两个小面包;在路易斯维尔,一行人早晨6点出发,深夜一点还在集体研究当地的航空物流模式。
除夕前一天,申报团队最后离开国家有关部委的大楼;
春节后第一天上班,他们又最先守候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楼前;
3月4日,为了等候财政部的反馈意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在国家发改委一直等到晚上9点。
“没有轰轰烈烈,但绝非轻轻松松。”申报团队为此感慨万端,“在平静和熬夜中,确实有一种责任感在支撑着大家。”
如今,当行色匆匆的人们穿行于新郑机场,亲身感受俄罗斯空桥、法航、澳航等国际著名航空、物流企业竞相与我省“空中握手”时,也许很难想象在当初,申报团队人员肩负着怎样的责任与使命,而这样的责任与使命,又源于多么强烈的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与渴望。
同年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中原之夜”主题晚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作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的主题活动之一,河南邀请了近百名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共话发展。
短短半小时的餐前酒会上,郭庚茂分别向包括可口可乐、卡特彼勒、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8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总裁或CEO推介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当时,郭庚茂还走到联邦快递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首席执行官施伟德面前,饶有兴趣地问起联邦快递何时把郑州作为其国内业务的中转重心。施伟德当时还向他“诉起了苦”,说联邦快递已经在河南成立了分公司,但在海关方面存在一些政策障碍,如果顺利解决,他承诺将中国业务中转中心转入郑州。
听到施伟德的“承诺”,郭庚茂爽快地说:“你提问题,我来解决。”
在那一次主题晚宴上,郭庚茂充满豪情地说,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河南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这是河南省首次向外公开推介航空港。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郭庚茂当时还引用了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他以此提醒参会的各级大亨抓住机会,与河南共谋发展。而“郭庚茂唐诗推介航空港区”也在此后成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2013年4月,郭庚茂就任河南省委书记。有心人还记得,在4月25日的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会议上,他向大家推荐了三本书:《世界是平的》《变中求胜》《航空大都市》。他说,看了这几本书,你就知道现在什么是全球化。如今我们建设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瞄准的是全球化时代前沿性的发展形态,如果我们的观念跟不上,我们的知识能力跟不上,一切都无从谈起。
“交通决定命运的最典型城市”
2015年1月29日,河南省两会大幕拉开。
一组捷报也在此时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传来:初步统计,2014年航空港实验区生产总值411亿元,同比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增长9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42亿元,增长21.4%;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79亿美元,约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5%。
而实际上,过去的一年,郭庚茂的视线始终没有远离航空港。
2014年2月,在港区获得国务院批复一周年之际,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带领省有关领导赴港区调研。
走进新郑国际机场二期工程施工现场,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作业车辆来回穿梭,300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当他们得知春节期间仍有2000多人坚守、奋战在施工一线时,万千感慨涌上郭庚茂的心头,他在现场以红旗渠精神号召大家鼓足干劲,保质保量抓好施工。
在这一次调研中,郭庚茂说,今明两年是实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打赢了就等于爬上了“摩天岭”、占据了制高点,打不赢就可能被边缘化。“实验区建设不是哪一个地区、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省人民共同的事业,是关系河南长远发展的关键举措。”在港区管委会文宣处办公室的墙上,这句话被作为激励港区人向前奋斗的标语悬挂。
同年7月,郭庚茂再赴港区。
在那一次座谈会上,他说,航空港实验区曙光已经出现,效果开始显现,前景可观。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强化措施,齐心协力把实验区建设好,使之在河南发展中真正发挥牵动全局的关键作用。
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郑州机场累计完成货邮吞吐量37.04万吨,同比增长44.86%;旅客吞吐量1580.54万人次,同比增长20.29%,客、货运量增速在全国大型机场中排名均为第一;在郑州机场运营的货运航空公司增至17家,通航城市增至90余个,除非洲外,郑州发出的货物已能通过航空直达世界各地。
……
显然,郑州航空港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加强了河南在争夺中国经济第四极过程中原本就地位牢固的交通优势。
“长期以来,城市的形状和命运都取决于交通运输方式。现在,是航空运输时代。”翻开《航空大都市》一书,前言的开篇语赫然入目。
正如全球航空经济第一人、航空大都市模型创立者约翰·卡萨达所说:“如果要找一个交通决定命运的最典型城市,非郑州莫属。曾经,它被称作一个火车拉来的城市,百年京广铁路史串起来的就是郑州近现代的发展史。但若干年后,我们或许可以说,这是一个飞机带起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