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区商业、人员密集场所较多,辖区占道经营、游摊游商、流浪乞讨、卫生脏乱差等现象较为突出,始终是城市管理难点。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老城区、核心区和传统文化区,五华区如何打造与之相符合的城市环境?
五华清洁模式 扮靓春城
每天早上9点以后,南屏步行街就逐渐热闹起来。早已开始一天工作的环卫工人李阿姨正在忙着清理地面上的垃圾,根据南屏街保洁要求,保洁时间自早5:00至晚24:00。“为了让这里干净点,一开始我们十分辛苦,但是这半年来,卫生状况比以前好多了,乱丢垃圾的人也少了,大家看着也舒心点。”李阿姨说。
为了保证翠湖片区的环境,除常规保洁外,从去年海鸥飞临翠湖公园起,环卫部门加大对翠湖周边保洁力度,在人流量较大的周末及节假日期间,组织机动应急人员对翠湖周边喂鸥造成的残留物进行循环清理,在每个海鸥聚集点分别投放垃圾桶,增加翠湖环路保洁人员,实施全天三班制无缝隙保洁作业,每天进行不少于8次的洒水降尘作业。环卫处还提高了主次干道清扫保洁水平和质量,增加清扫保洁、洒水降尘、道路清洗、垃圾清运等方面的力度,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干净、整洁的观鸥、赏鸥环境。
在黑林铺街道海源社区,昔日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的小街小巷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赢得了居民“点赞”,“之前从没想过社区还可以这么干净。”社区居民陈星说。这得益于城乡清洁工程的实施,五华区环卫处采取投放60个箱体式密闭垃圾箱、环卫服务进社区等一系列举措,实现社区大变样。
去年,五华区环境卫生管理处结合“城乡清洁工程”,建立起了一套工作机制。比如,五华区在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基础上,紧扣环卫公益事业这一原则,按照“公共服务不分彼此,一把扫把管到底”的要求,积极开展环卫服务进社区、工地门前大三包、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公厕星级管理、社会公厕监管和授权经营、“LNG”绿色环卫车辆项目试点、“垃圾不落地”收运模式等多项环卫管理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工作,不断强化环卫公益服务职能。
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五华区环卫处将全区道路分级制定标准进行清扫保洁,紧紧围绕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先行区这一目标,狠抓清扫、清运、清洗、清掏、清理、清洁的“六清”工作,对南屏街、正义路、翠湖周边等重要地段,要求做到一天18小时分三班清扫保洁,每天洒水降尘8—12次,每周清洗道路2—3次;每周定期清洗护栏;翠湖环路、东风路、青年路、龙泉路、红锦路等15条景观道路,要求每天18小时保洁,每周清洗道路1—2次,每15天清洗1次护栏,而对烧烤摊点较为集中的地段,五华区环卫处每周都要组织1—2次地面清洗,主要道路上的果皮箱每天都要清洗至少3次。在保证全区环境卫生基本作业质量的同时,加大重点地区、路段清扫保洁力度,延长保洁时间,增加洒水降尘频率,全力确保清洁、干净。
为做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五华区对所有街道、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难点进行普查。根据普查情况,重点开展了废旧家具、乱堆乱放杂物、无主建筑垃圾、卫生死角、公交站台、农贸市场、渣土运输等专项整治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截至去年12月,在老旧小区专项整治中,针对辖区内无人管理的264个老旧小区、52万平方米绿化带、50余万平方米道路,先后投入近300万元,清运废旧家具、杂物1331余车、5000吨,清理社区卫生死角200余个,使辖区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极大改观。
同时,在区环卫处下属的每一个单位都组建了一支应急工作队伍,做到24小时待命、18小时内有人值守、30分钟内到达现场,当天内处置完毕,做到了快速反应、及时处置。搭建应急管理平台,并与交警、消防、城管等部门进行联动,建立和完善环卫应急工作机制,积极应对突降暴雨造成的淤泥污染路面、交通事故处理、消防事故等环卫突发事件。
创新城市管理 疏堵结合
“仓园巷有流动摊贩聚集,需要支援。”一大早,华山街道执法中队翠湖分队队长邓培杰的对讲机中,传来巡逻执法队员的汇报。经协调,不到5分钟,在附近巡逻的20多个执法队员都赶到现场,取缔了占道经营摊位。
“按照以往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集中整治后短期内取得的成绩不久后会反弹。而街道执法中队要负责整个辖区,精力有限,面对重点区域及主城区繁华地段较多时难以做到全覆盖。从去年10月份起,五华区城管局陆续成立南屏街分队、龟背分队、盈江路分队、翠湖分队,取得良好的成效。”五华区城管局副局长李克钧表示,成立小分队之后,相对固定的执法人员可对摊贩经营的内容、范围以及“领头人”等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接该区域的公共户单位,选择合适的管理单位合作,把保安、门卫等作为小分队的“眼睛”,形成联动机制。
龟背立交桥由于地处市中心,人流量大,长期以来颇受流动摊贩“青睐”。去年,龟背下层摆放起500多盆绿化苗木,占道经营的情况得到遏制。但没过多久,小贩们又在龟背周边的几个引桥口附近聚集起来,五华区城管不得不联合多个部门派出了80多人的执法队伍常驻龟背桥下。管理效果是有了,但也带来管理成本增大等一些新的问题。
龟背立交桥处于大观街道、华山街道、龙翔街道三个街道的交汇处,许多摊贩正是看中了这点,只要某一街道城管中队的执法队员来巡逻,就跑到街对面,以此逃避处罚。不过,城管龟背分队成立后,想“钻空子”再也不可能了。以去年12月初成立的龟背分队为例,分队长由大观街道执法中队一名副队长兼任,专门调派了30人长期值守,负责对龟背周边八个引桥口、大观商业城、省博物馆至五华区青少年宫、昆明移动通信至公安交警二大队范围进行统一管理,进行不间断的严防死守巡察,一经发现流动摊贩坚决取缔。“城管龟背分队”队员每天值守的时间为8:00—22:00,上午占道经营情况不太严重时,所有队员分成2组轮流不间断巡逻。执法队员顺着龟背立交桥下巡逻到南屏街西口,又绕回到洪化桥,之后再在人民西路龟背立交桥周边巡逻。
目前,已经成立的南屏街分队、龟背分队、盈江路分队、翠湖分队分别有80人、30人、15人、36人。这其中,除了从正式队员中抽调的一部分执法人员以外,大部分都是从保安公司购买服务外聘的协管,新增了120多位协管,大大增强了执法力量。部分企业也主动投入人力物力支持此项工作,其中大观商业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就安排了20多名保安人员补充到龟背分队中。一方面,有效防止了大观商业城40个公益摊位的摊主回到桥下摆摊,确保引摊入市工作顺利;另一方面,引摊入市的顺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执法压力。
春节期间,大观商业城充满了“年味儿”,张灯结彩,而这里的引摊入市工作也逐步进入正轨。在大观商业城正门左侧的40个引摊入市公益摊位上,小贩们通过正式渠道进驻,合法经营,经营状况逐渐转好。
除了大观商业城引摊入市外,五华区还设置了昆师路、西站立交桥下层、蔡家村农贸市场等8个占道经营规范管理点,并计划对辖区内另外28个区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对28个区域周边的情况进行调查、询问摊贩和居民意见后,将在有条件区域设置占道经营规范管理点。其中,昆师路夜市烧烤规范点位于昆师路北侧人行道,西起西昌路,东至凤翥街,全长270米,实际使用长度200米。五华区城管引入市场公司统一管理,允许摊贩在晚上10时至次日凌晨2时经营夜宵。
管理过程中,市场公司将对夜市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管理,负责提供经营平台,摊贩只需要携带制作夜宵的原材料便能经营。根据位置的不同,摊贩每月需交1500元至3500元的管理费用。目前,昆师路夜市摊点已经吸纳了24名摊贩。规范点运营两个多月来,得到了周边居民和商户的肯定。龙翔街道办事处城管科及居民代表说,规范管理后,由于离居民小区较远,对居民的影响减小,近段时间没接到居民投诉。小区附近环境卫生有较大改善,道路也通畅多了。
时代风采2015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