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不开的富人

2015-03-18 06:55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富人幸福感同伴

最近一位明星的8岁儿子在真人秀节目里童言无忌地说到他的零用钱:“妈妈小气,一给一千,爸爸一给两万、三万。”看到这,那些高高兴兴地领着每月50块零花钱的小学生的父母们颤抖了,不知道自己给孩子撑起的这点天空什么时候会在孩子的眼里坍塌掉。

“我们的贫穷逐渐变成了现实,不是因为我们拥有的少了,而是我们的邻居拥有的更多”。一些本以为自己过得还算小康的父母颓然发现,这个世界上的富人早已像杂草一样丛生在孩子的身边。这些躲不开的富人,让孩子感觉自卑,也让父母的形象迅速矮化。中学生不太比零花钱,但是会比旅行地。每到假期,他们识记每一个同伴去的旅行地,就像识记同伴们的生日,并在心里默默分别开高大上,或是土穷矬。

近二三十年在全球物质主义的膨胀风暴中,中国完全跟上了世界的步伐。如果说00后孩子的父母们,自己小时候还经历过一点点大家穷在一起的生活,一点点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观的洗礼,因而似乎也还能够稍微抵御,00后就已经直接立在了物质主义的枪林弹雨之中,难免有人中弹倒下。

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在心理学里研究的很多。美国自1960年开始,人均GDP增长了三倍,而幸福指数却停滞不前。中国人增长得更快,但对现有生活的满意感不升反降。北欧四国幸福感最高,不是因为他们最富裕,而是由于他们财富分配的样子最顺眼:占人口20%的富人,掌握30%-40%的社会财富;在美国,这些人占有的社会财富却超过80%。社会财富的总量和分配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幸福感都有影响,而达到人均收入2万美元以上时,财富总量对幸福感的影响几乎就观察不到了。

本来我们以为,以我们原本的穷,可以指望财富的获得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造幸福,但实则不然。这主要基于三个心理学原理,一是人会自动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当我们艰苦努力终于达到一个渴望的目标后,那种狂喜的消散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超越古代帝王的奢华生活没有让我们觉得有多么好,反而提高了我们的感觉阈限,让我们更难体会到简单的快乐。二是人具有上行比较的偏好,发现一个比你富很多的人,会让你忘记一千个比你穷的人的存在。除此之外,你会感觉哪哪都是富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富人们本身的VIP身份在我们社会其实是支离破碎的。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比如教育,会让富人也必须从他们的山顶豪宅冲下来跟普通老百姓抢食,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还需要通过碾压贫富之间的生活边界来体现。这使得中产的尊严压力更大:不仅要承受生活真实的压力,还要承受自己很差的幻觉的压力。

由于这三个原因,很明显,立志通过物质上的成功来追求幸福的人们就需要不断增加自己的财富,片刻不能停歇。父母本能地意识到一旦孩子被物质所挟持,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当孩子在与富人同学的比较中流露出羡慕、自卑或对父母的轻视时,父母往往不知所措。

依然有三个心理学原理可能会有助于父母们缓解焦虑。对于孩子尤其是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只要自尊的底子够,富人作为真实世界的一部分,看到了也不会如何。自尊就像生命油表上的指数,会被开车的主人敏感地关注。外界给予的自尊均是有条件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迎合社会标准去坚持追求自尊,少了就要补充。然而父母给予的自尊,仅仅基于“你因为是你而特别”,这是人一生当中无条件获得自尊的唯一机会。父母可以给到孩子真正的礼物,就是固化在油表里的最后两格,什么时候看什么时候有。

对倾向于寻找认同的青少年,他们在这个时期将所顺应的对象由父母转向了同伴,所以往往小时候越听大人话的孩子,在青春期也越受到同伴的影响。如果父母对最后两格油有信心,对于自己曾给孩子的爱有信心,那么只消等待这个被鄙视的时期过去,当青少年对自己的决定有了更多把握时,就会脱离同伴的影响。

最后,追求物质的动机很复杂,有心理学家分析到挣钱的10种动机:安全、维持家庭、市场价值、自豪、休闲、自由、冲动、慈善、社会比较、克服自我怀疑。只有当追求物质背后的动机是消极的,即出于社会比较、追求权利、炫耀和克服自我怀疑时,它才成为不幸福的原因。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或许是时候跟他们讨论,关于金钱的价值,甚至生命的意义。

文/曹红蓓

林紫心理机构北京

中心副主任咨询师

猜你喜欢
富人幸福感同伴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渐富人群
想象与救助
落地
富人与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