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非
人类现代化生活深深依赖大量消费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而能源领域始终被两大难题所困扰: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煤蕴藏量最丰富、最便宜,排放和污染也最严重。石油和天然气全球供应充足,却时常受地缘政治和主要产油国产量影响。核能无污染,但投资周期长加上受核泄漏风险,步履维艰。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成本高,尚未完全摆脱政府补贴,利用有限。这是国际能源领域现状。
目前,世界石油供应充沛、价格趋低、能源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这些要素若能持续,成为“新常态”,将给各国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环境治理提供难得机遇。
低油价对石油消费国是福音,将增加消费、刺激经济增长。2013年各国对石化燃料补贴高达5500亿美元。石油降价使政府可以削减补贴,改善民生。
低油价将推动利用低碳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过去5年各国对低碳能源投资年均2600亿美元。201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56万兆瓦,年增长8%。中国计划到2020年安装风能发电装机容量2000亿千瓦,目前已完成近一半,并正大幅度削减2009年确定的对石化燃料补贴。中国2013年可再生能源投资560亿美元,超过欧洲投资总和。
国际能源署预测,全球能源消耗过去几年年均增长2%,速度明显下降,今后25年将仅增37%。随着节能技术和能效提高、新能源成本降低和人类生活方式改变,能源消耗比例不断缩小。美国自2007年以来,经济增长累计9%,而石油制成品需求却下降近11%。德国平均家庭耗电量现低于1990年水平。储存电能技术突破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日益普及。
如果今后5年油价保持在45-65美元/桶,能源技术突破风起云涌,各国政策调整趋势如何呢?
一是增加使用石化能源税收。高税收将鼓励节约能源,为将来能源价格波动留下政策空间,同时是政府增加收入有效途径。美国自1993年以来每立升汽油税收5美分,至今没动。中国政府最近利用世界油价下跌,对汽油等几次提高税率。
二是加强全球能源政策协调。各国政府能源政策一般有三个目标,即供应充足、清洁干净、安全可靠,但实现路径却大相径庭。产油国与消费国、大国与小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排放大国与其他国家,各自经济发展与能源需求不同,政策协调困难。这从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之艰难可见一斑。油价持续走低给各国从全球经济和保护环境出发来协调能源政策,提供了空间和时间。譬如,如何发展可再生能源;如何处理发展核能与确保安全;是否需要发展全球碳市场、征收碳税。
三是推进能源市场全球化和能源扶贫。跨界输油管道和电网连接对节能、能源共享、确保能源运输安全至关重要。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新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包含中国与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就是希望各国加强能源合作共赢。世界有12亿人没有电,25亿人用电不足,尤其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印度等国。这是全球经济增长、减少贫困的瓶颈。
主要产油国锁定中国为出口目标,加大对中国原油出口,中国战略买家地位提升。中国应加快上海原油期货市场发展,提升中国原油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阿拉伯产油国将与中国加强原油期货定价合作,以利于国际油价稳定在合理波动区间。
保守估计,中国原油进口每桶下降10美元,可节省200亿美元。如果低油价持续,中国每年将节约资金逾1000亿美元。世界银行估计,油价每下跌10%,原油进口国经济增长将提高0.1—0.5%。机不可失,中国需要紧紧抓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可从几方面着手:
加大加快原油进口,对冲过去高油价成本,重点加强现货交易,缩短交易周期。增加石油储备,建立多层次储备体系,既加快国家储备,又发展商业储备,以完善储备体系,保障能源安全。
利用能源成本下降加快国内产业发展。国际油价下降近50%,而国内成品油价只下降20%,需要政府和企业平衡成本与收益,再降油价稳增长。
中国石油企业不失时机练好内功。油价下跌引发成品油价下滑,大型石油企业利润下降,并要消化高油价时进口的原油成本,需加快混合经济改革,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经营效率化解油价下跌影响。
促进增长、降低通胀和财政压力、加大防污治污和改善环境投入。油价下跌降低石油进口成本,有利于控制对环境有污染项目开发。
石油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毋容置疑,低油价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调整政策,稳定增长,推动经济转型,目前时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