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2015-03-18 06:30鲁守刚李永利华晓阳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年6期
关键词:阿什白垩泥岩

鲁守刚,李永利,霍 然,华晓阳,鲁 华

(1.黑龙江省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哈尔滨150027;2.地下水文学省级人才领军梯队,哈尔滨150027;3.中铁资源集团公司,北京100008)

哈尔滨市东部地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

鲁守刚1,2,李永利1,2,霍 然1,华晓阳1,鲁 华3

(1.黑龙江省九○四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哈尔滨150027;2.地下水文学省级人才领军梯队,哈尔滨150027;3.中铁资源集团公司,北京100008)

文章基于地热资源成矿条件加以分析,为素有“冰城”之称哈尔滨市尽快摆脱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束缚,在国际节能减排、倡导绿色能源新形势下,促进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

哈尔滨东部;地热资源;物探;地热井

0 引 言

哈尔滨市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阿什河流域的下游,即北起松花江岸、南到阿城基岩山区、东至宾西经济开发区所辖的平原区。该区地势低洼、平坦,东南临张广才岭支脉丘陵,向西北为松嫩平原腹地,平原辽阔,河流纵横,北有松花江自西向东流,阿什河贯穿南北注入松花江。从构造单元划分上,该区位于宾县~王府凹陷区内,区域性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较为发育,主要有松花江断裂、阿什河断裂、蜚克图断裂,是形成深部热对流的有利通道;沉积地层以白垩系上统为主,主要包括姚家组和青山口组粉砂岩、泥岩,为地热资源的保存提供隔热保温盖层;下伏厚层泉头组砂岩、砂砾岩,是热流体良好的层状热储空间;基底为华力西晚期花岗岩,在自然梯度增温的基础上叠加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提高地温梯度,有效增加热储温度,提供充足的热源,且连续分布的花岗岩破碎带促进了地表水的下渗和地下水径流,为深部地下水提供充足的补给源。因此,该区具备地热田形成所必备的四个基本条件,并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热钻探成果得以证实。

哈尔滨东部地区四季分明、冬长夏短,并有“冰城”之称,冬季取暖依然依赖煤炭等传统能源,在国际节能减排新形势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省会城市首要考虑的问题。[1-2]

1 地质背景

1.1 地形地貌

该区主要为堆积地形,地势低平、开阔,地面标高117~196 m,微向东北倾斜;地貌主要为流水地貌和湖成地貌类型,详见表1。

1.2 区域地质构造

1.2.1 大地构造特征

1)宾县王府凹陷区

该凹陷呈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呈条带状,南西起于双城,向北东方向止于阿城、宾县,惯称隆中凹陷。

哈尔滨市位于凹陷区中部,第四系厚度60~110 m,主要岩性为粉质黏土、砂、砂砾石等;下部白垩系嫩江组,岩性为泥岩及砂岩、泥砂岩、油页岩组成,基底埋深500~3 200 m。凹陷内的盖层构造都

具有大面积、大辐度、两冀陡且不对称的特点,这与水平挤压作用有关,它们大多形成和定形于白垩纪末[3-4]。

表1 境内地貌分类表

2)青山口背斜带

背斜呈北东、南西向弧形带状展布,背斜的南南西端倾没于第四系下,岩性主要为粉质黏土及砂、砂砾石,厚15~50 m。

下部白垩系由姚家组(Ky)、青山口组(Kqs)、泉头组(Kq)泥岩、砂岩、砂砾岩组成。向北北东仰起并在阿城区南东出露地表。断裂比较发育呈北东和北西向的两组交叉断裂,多布于背斜的陡翼及鞍部。强烈的构造运动使石炭纪以来地层褶皱变质,并有大量岩浆岩沿背斜轴部侵入[5-6]。

1.2.2 深部构造及莫霍面埋深

该区所处的深部二级构造单元为东部隆起区,松嫩幔隆区的东部。莫霍面的埋深相对较浅区,小于33 km,导致该区地温梯度相对越大[7]。

1.2.3 主要深断裂

区内主要断裂构造发育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哈尔滨东部活动性断裂分布图

1)松花江北断裂

该断裂走向北东60°,沿松花江一级阶地后缘延伸至运粮河,倾向北西,倾角>70°。沿断裂方向有带状积水洼地、沼泽分布,南盘沟谷、河流有明显的牵引现象。据航磁重力资料推测断裂深至20 km以下[8]。

2)阿什河断裂

阿什河断裂向北沿阿什河沿呼兰区内,南到阿城区小岭镇东南,全长117 km,宽度0.1~0.8 km,走向NW30°~50°,沿阿什河河谷展布,倾向NE60°~40°,倾角80°~90°。

磁异常较为明显,为基地断裂,切穿了白垩系基岩并切割了燕山中期的花岗闪长岩、印支晚期的花岗岩,垂向延伸至康氏面。该断裂在第四纪以来的仍在活动:西盘下降,东盘抬升,平均垂直运动速率约为0.077 mm/a,水平走滑运动速率为10~15 mm/a。

3)蜚克图断裂

该断裂北起巨源镇,南至蜚克图镇一带,全长约40 km,宽度约为0.8 km。沿蜚克图河河谷展布,走向NW20°~35°,倾向NE70°~55°,倾角为80°~90°。

蜚克图断裂为基底张扭性走滑深断裂,为活动性断裂,第四纪以来活动较为明显,但其活动性弱,对地壳稳定性影响不大[9-11]。

1.3 地层

该区第四系广泛覆盖,无基岩出露,基岩分布情况详见图2。自上而下包括:第四系、白垩系上统姚家组、青山口组、泉头组、下统登娄库组,基底为石炭—二叠系变质岩或花岗岩,白垩系上统嫩江组缺失[12]。

图2 哈尔滨市基岩地质图

1.4 侵入岩

研究区内无出露,本区基底岩性大部分地区为华力西期和燕山期花岗岩。

2 地热地质条件分析

地热资源形成主要取决于该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温梯度,结合地质情况,概括出该区成热四大因素:热源、盖层、储热层和构造通道。

2.1 热源

该区莫霍面埋深相对较浅,非常有利于地幔热流的上涌,地温梯度相对越大,地下一定深度地温相对较高;另外,基底分布的花岗岩产热率相对较高,其成分组成中含有多种放射性同位素,其衰变产生大量热量,这是地热形成的另一热源[13]。

2.2 储热层

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分析,该区热储主要为白垩系上统泉头组、白垩系下统登娄库组和基底花岗岩破碎带。

2.2.1 白垩系上统泉头组

上部砂岩、砂砾岩较为发育,下部泥岩较为发育,上覆青山口组泥岩,地层厚度696 m,热储厚度28 m,渗透率2.6~6.8 md,孔隙度为12.0%~15.0%。

2.2.2 白垩系下统登娄库组

顶部砂质泥岩与砂岩互层,夹砂砾岩,上部砂质泥岩与块状细砂岩互层,下部泥岩与厚层砂岩互层,底部为杂色砾岩。

2.2.3 花岗岩风化破碎带

埋深大、温度高、富水性强,是该区主要热储层。基底花岗岩破碎带广泛分布,向东部山区延伸,并于宾县张广才岭低山区出露,风化破碎,利于地表水下渗和地下水径流,是形成该区水量高产的主要原因[14]。

2.3 盖层

该区第四系沉积厚度≤16 m,且呈二元结构,上部为粉质黏土、下部为砂、砂砾石;下伏白垩系上统姚家组和青山口组泥岩,累计厚度不足350m,表明盖层不甚发育;另外,该区盖层断裂较为发育,共同导致了该区地温梯度相对较低,这是决定该区热储温度和井口出水温度均较低的主要因素。

2.4 热流体通道

该区深层地下水的补给源头位于东侧和东南的低山丘陵区,该区地表水沿花岗岩风化破碎带下渗,通过连续分布的花岗岩风化破碎带和导水通道(阿什河断裂、蜚克图断裂等张性断裂)径流,向北被松花江北断裂阻隔,地下水在基底相对低洼处和断裂导通的砂岩发育地带聚集。

阿什河断裂和蜚克图断裂均为基底断裂,深大断裂的发育为深部热量的上涌提供有利通道。

综上所述,该区具备地下发育所需要的热能源储控带的条件,但由于盖层条件影响,且地下水动力作用较强,综合评定为低温高产地热田。

3 地球物理勘探成果

为初步查明该区热储分布情况,采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剖面长度约2.2 km,电性剖面如图3所示,对物探剖面电阻率进行反演,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1)剖面线0.4~1.0 km处有断裂迹象。

2)断裂处基底埋深较大,约1 500 m以下可钻遇花岗岩。

3)断裂两侧均为花岗岩,埋深在600 m左右,热储厚度较小。

4)断裂带上部泥岩不甚发育。

因此,根据物探资料,剖面勘探线0.7 km处布设钻孔,开展地热钻探。

图3 垂直阿什河物探剖面线电阻率曲线图

4 地热钻探验证

4.1 黑龙江天泰公司地热1井

2011年,根据物探解译成果,确定孔位,开展地热钻探,钻孔深度1 665 m,白垩系登娄库组未揭穿。揭露地层如图4所示。

图4 哈尔滨东部地区地层柱状图

洗井结束后,地热井出现自流;经抽水试验观测,降深达到112.27 m时,单井涌水量达42.47 m3/h,井口温度32℃。

4.2 东方红农场地热1井

2011年开展地热钻探施工,孔深1 785 m,单井水量30 m3/h,井口温度37.2℃。

4.3 白鱼泡地热1井

2013年开展地热钻探施工,孔深2 000.22 m,单井水量5.47 m3/h,井口温度43℃。

5 结 论

根据地质背景推断哈尔滨市东部地区具备地热资源的形成条件,地热资源较丰富,地热田类型为Ⅱ-3型低温高产地热田。这一结论通过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热钻探进一步证实,热储层主要分布在700 m以下,岩性以白垩系泉头组、登娄库组砂岩、砂砾岩以及基底花岗岩破碎带为主要热储层,并有导水构造发育,地热井钻探深度1 600~2 000 m。自南向北逐渐进入松嫩平原腹地,地温梯度逐渐增大,井底温度增加,出口温度升高,但由于地层岩性颗粒逐渐减小,渗透系数和孔隙度均相对减小,导致出水量减小。

[1]关锌.借鉴国外经验,促进我国地热产业政策发展[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1,4(02):144-148.

[2]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哈尔滨市三维地质结构调查评价专题报告[R].哈尔滨: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2012.

[3]杨湘奎,丁继双.哈尔滨地区地壳稳定性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6(03):101-103,113.

[4]祁福利,李永利.黑龙江省大庆市黑鱼湖地区地热资源评价[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2,6(03):145-148.

[5]张金华,魏伟.我国的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其利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08):23-24.

[6]张国斌.河北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开发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与建议[J].中国煤田地质,2006,18(S1):25-27.

[7]王斌,何世豪,李百祥,宋窑动.青海共和盆地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兼述CSAMT在地热勘查中的作用[J].矿产与地质,2010,24(03):280-285.

[8]安永康,孙知新,李百祥.甘肃省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开发现状与前景[J].甘肃地质学报,2005,14(02):70-75.

[9]梁长军,潘伟辉.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6,8(04):129-130.

[10]黄奇文,郭震.沈北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吉林地质,2004,23(03):83-85.

[11]刘现川.天津市武清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6,18(S1):23-24.

[12]王旭,王东.黑龙江地热资源分布特征浅析[J].中国水运,2009,9(04):178-180.

[13]杨立顺,杨燕雄.浅析秦皇岛地区地热资源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科技信息,2008(33):432-433.

[14]王奎峰,母国妍,赵群.临清市地热资源特征及开发探讨[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7,30(03):224-229.

P314

B

2014-10-31

鲁守刚(1965-),男,吉林临江人,高级工程师,现为地下水文学省级人才领军梯队人员,从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工作;李永利(1982-),男,山东济宁人,工程师,现为地下水文学省级人才领军梯队人员,从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工作;霍然(1988-),女,吉林临江人,助理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工作;华晓阳(1991-),女,吉林通榆人,技术员,从事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工作;鲁华(1989-),男,黑龙江双城人,助理工程师,从事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1007-7596(2015)06-0033-04

猜你喜欢
阿什白垩泥岩
泥岩路基填料抗剪性能实验研究
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微量元素在鹤岗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我的橡皮会说话
高孔低渗泥岩渗流-损伤耦合模型与数值模拟
灰质泥岩特征及测井响应
——以胜坨地区沙三下亚段为例
治白垩病良方
我对白垩病的观察
白垩病的防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