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二中 刘文英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时代的发展和中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求证的角度浅谈中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习重在熏陶渐染,贵在日积月累, 所谓学习方法,好象很难用语言说清楚;但仔细一想,情况并非如此——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知识自成体系,要系统规范的掌握,必然要用一定的方法。有人说,语文学习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要多读多写就可以了;一位高考文科状元总结经验说,语文不在技巧,在读书。我很赞同这一观点,但前提是,我们应该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如果同学们既能埋头读书,又能抬头看路,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先对语文感兴趣,而兴趣是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如果在语文学习方面你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换言之,如果你能主动自觉的去分析一个字形、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个熟语、记住一句名言警句、赏析一首诗,阅读一篇文章,欣赏一部名著,你的语文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随之你的语文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五·四时期胡适先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观点,并对中国的文史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新文化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大胆假设”是要人们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小心求证”即是要求人们不能停在假设或可能的路上,而要进行证明,小心的证明则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在证明过程中不能捏造事实,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事实,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充当事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能有半点马虎,千万要“小心”。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正是求新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的结合。这一观点在实际求知和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我们现在的很多做法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采用的这种观点。尤其是在学习之中,更是需要以求证的方法进行学习。
如果说,小学语文学习基本上是课堂的学习,学校和家庭的学习,那么,中学语文学习的范畴就已经大大地延伸,逐渐趋社会化,正所谓“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已经远远超出课本之外,举凡各种书籍、报刊、影视、戏剧、广告、招牌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生都是值得他们广泛深入学习的生动教材,成为他们涉猎和探求的对象,语文能力的训练也已经远远超出课堂范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语文学习实践活动的泛化,给中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智力背景,使他们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了一部无比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语文能力的训练有了一个大显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中小学生对于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的分化,有的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进入中学则日趋明显。中学生群体中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呈现出日益分明的差异性。虽然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越来越爱学语文,甚至立志终身从事语文工作,但是,这类学生却为数不多;而主要的、带倾向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淡化,甚至出现偏科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一,学科爱好表现个人差异,随着青春期心理的发展,偏爱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难于避免的心态。其二,课程增加,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学生不可能还像小学时那样将主要兴趣集中于语文学习。其三,独立思考和批判意识日渐形成,使他们对语文教学现状逐步感到不满,兴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学习兴趣从课内转向课外。其四,“重理轻文”等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部分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但是,据对中学12门学科学习兴趣的调查,语文占“最喜欢的一门课”的第2位,占“最不喜欢的一门课”的第8位,这说明从总体来看,中学生还是喜欢语文课的。只要努力改进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分化庶几可望得到遏制。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的理解和运用都离不开思维。语言和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为用、相伴相依的过程。语文学习本身就是思维训练。青少年言语的飞速发展,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准备了充足的条件;青少年言语发展的迫切需求,为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促使这种思维训练强化。首先,与小学阶段相比,小学语文学习虽然也抓阅读、说话和作文,但从整体教学要求和全部教学过程来看,它更多的是强调识字、写字、解词、造句、默读、背诵等,比较偏重于识记;而中学语文学习则提高了层次,强调正确领会词句含义,理解文章脉络层次,把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能写比较复杂的各类常用文章。中学阶段比较系统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并进行能力训练,这就在识记的基础上大大加重了抽象思维的分量。其次,从心理发展来看,中学生的思维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知识和经验不断内化,反映在语文学习上则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明显加强。追踪、观察学生听课的表现不难发现,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他们逐渐变得不爱喊叫,由浮露的活跃转向冷静的沉思,实际上是思维训练在向深层拓进。
学生只有当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的,去粗存精、去错存真、去繁为简、反复沟通与博奕,才能得到更加完善、更逼近科学真理的伟大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