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师范大学 朱芳
组织增值目标导向下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思考
江苏师范大学朱芳
摘要:文章阐述了当前高校管理改革的大背景下内部审计以组织增值目标为导向转型发展的必然性,并指出了目前制约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主客观因素,分析了实现转型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组织增值高校内部审计转型
自1999年在“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下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规模已渐趋稳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在2012年实现占GDP的4.28%的历史性突破以后快速增长的势头将难以持续,国家财政对高校经费的投入方式,也逐步从支持规模扩张向支持内涵式发展转变。为此,以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为目的,加强教育经费监管,引入以绩效为导向的教育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模式,不断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已成为高校管理改革的必然选择,也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IIA(1999)在重新修订内部审计的定义时提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运营并增加组织的价值。”新定义明确了能否增加组织价值成为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是否有意义的重要标准,因此,在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如何在组织增值目标导向下转型发展,成为摆在内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价值增值可分为显性增值和隐性增值。内部审计通过改善内部管理、更新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低价值审计等措施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是最直接的显性增值;通过提出建议,改善高校治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是间接的显性增值;另外,因为治理结构中有内部审计存在,客观上会对内部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因为预知要接受监督与检查,不得不维持良好的自律,并努力改善工作绩效,这种“自律”行为客观上会导致组织增值,这种价值可以说是隐性价值,也被称为“威胁价值”。
增值型内部审计并不是一种新生的审计类型,而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新阶段,与传统的内部审计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一)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标
这一目标的设定实质上是明确了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职能部门其工作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在这一目标下,审计活动要以“能否为组织增加价值”来衡量是否有必要实施。
(二)以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为理念
传统的内部审计主要是发现并指出问题,而在增值目标下,如果发现的问题不能解决,审计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增值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要发现问题,更注重发现问题后提出对组织增值有利的解决方案,帮助相关部门解决问题。
(三)以合作共赢来争取部门协同为策略
强调与被审计单位和人员的“合作”关系,让被审计人员意识到对审计工作是在帮助他们寻找并解决工作中的不足,以取得对方的理解、支持与配合。
(四)强调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传统审计侧重于事后监督,增值导向内部审计侧重于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同时考虑如何防范与应对,在审计的方式上,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
(五)以确认与咨询为职能
传统的内部审计以确认为主,咨询建议为辅,而上述1999年的新定义提出了确认与咨询并重,可见咨询服务是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重要功能。
(六)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组织治理等为业务范围
传统的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领域的审查和评价,而增值导向下,能够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都可以探索和开展。
李金华(2007)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管理+效益”,他认为内部审计应该“由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向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转型与发展,由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定位,积极开展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努力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对高校完善治理结构及内部审计自身发展完善意义重大。
(一)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必然需求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结构,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内部审计作为高校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高校提供自身免疫力的免疫系统,是高校科学治理的重要环节,是保障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大学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内部审计的转型纳入到高校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之中,充分发挥内审工作在加强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组织治理中的职能作用。
(二)高校筹资渠道多元化、经济活动复杂化背景下的客观需要
《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高校经费筹措机制逐步完善,筹措渠道逐步拓宽,高等学校自身作为非盈利组织,同时还拥有具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企业化管理的独立核算单位、与社会进行科研生产横向联合的经济联合体等。高校经济活动形式和成果比以往更加繁杂,管理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高校财务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的新要求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科研经费管理等规范性文件。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使高校的财务管理重心由重视“资金管理”转向了重视“预算管理”。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已于2012年开始试行。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已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正式实施。财务管理体系的调整完善,给内部审计带来了不断调整适应的新要求。
(四)内部审计自身发展完善的内在需求
在探讨如何应对21世纪的挑战时,IIA前主席安东尼.瑞德里指出:“内部审计业务与其他管理组织相比正逐日增加。如果能继续保持这种势头,我们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职业”,否则“下世纪将没有我们的位置”。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为组织增值服务是实现自身价值必然选择,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内部审计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是其自身发展完善的客观规律。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从1985年教育部成立审计室开展内审工作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各高校普遍建立了内审制度,设置了内审机构,在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指导下,在学校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在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效益、加强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静观其发展现状,我们也要看到高校内部审计要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标实现转型还存在着以下制约因素:
(一)行业特点的制约因素
一是内部审计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业务范围、工作内容、任务确定、工作流程、报告渠道、结果利用、质量监督和控制等方面难以确立一套统一、科学、规范、强制性的执行标准,高校内审工作开展受内部组织文化影响较大,造成了各高校内审工作水平和质量千差万别;二是高等教育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属于非盈利组织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产出不同,其主要产出对象为社会效益,具有宏观性、远期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这种不确定性与模糊性给绩效评价技术指标的建立和选择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相比,教育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建设进程较慢。王道成(2006)指出: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其核心的内容就是推进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刚刚试行,教育系统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工作尚未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分量远落后于企业。
(三)审计理念的制约因素
各高校管理层在实际工作中对内审工作的认识不统一,有的对内部审计本质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监督检查层面,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准确、不全面,对内审部门在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应具有的功能认识不到位。
(四)审计资源的制约因素
与转型与发展的较高要求相比,高校内审工作的物力人力资源还相对薄弱,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还不够充分,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的与纪委或监察机构合署办公,内审工作独立性难以保证;缺乏多专业、高水平的内部审计队伍,对现有人员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仍不到位。
(五)审计手段、方法的制约因素
大多高校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在内审领域推广和普及;审计方法上多以“就账查账”为主,较少展开调查和分析,对正确性、合规性关注多,对真实性、合理性、效益性关注少,审计结果可利用价值不高,利用率低。
基于前文所述诸多制约因素,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注定了是一个在不断探索中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如何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王道成会长早有应“实现六个转变”和“体现三个特点”的重要论述。笔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高校内部审计转型无法一蹴而就,也不是对传统做法的全盘否定
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把效益审计、管理审计和风险审计逐步渗透和融入到常规审计工作中。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曹永模处长提出的“X+l”的审计工作模式就非常值得推广和借鉴。其中X为各类已开展的不同项目审计, 1为每个年度需要重点关注的审计事项,实行“X+l”模式,每期在实施各类项目审计时,将管理审计、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等审计事项择其重要者融入其中,重点关注。
(二)打造一支具备转型能力的内部审计队伍是转型发展的关键
一是要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转型发展做好人力资源储备;二是要对现有审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大力培养专业强、素质高、技术先进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三是要积极开展教育内部审计相关课题研究,针对高校内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探索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推进转型与创新。
(三)良好的组织环境是内部审计实现转型目标的必备条件
而领导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最主要还是取决于内审工作对组织价值的贡献度。没有领导重视,内部审计的资源配置、项目开展、结果落实、决策参与都无从谈起,内部审计人员要利用专业特长,结合本单位实际,尝试开发高增值型内部审计服务项目来赢得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
(四)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不能以牺牲独立性为代价,仍要注意划分部门职能边界
内部审计在功能定位时要注意能否为组织增加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可以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业务都可以去开展,应以确认和咨询活动为前提,否则必然会造成界限不明、责任不清、组织内部控制程序失当。
参考文献:
[1]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年修订[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1999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2
[3]时现.现代企业内部治理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4
[4]王道成.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确保我国内部审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会长王道成在学习贯彻《审计法》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6;03
[5]谢慧娟.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