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声远 邢 静
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科发展路径
文/刘声远 邢 静
新媒体发展迅速,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也随之大量涌现,本文从高校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入手,追踪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以数字媒体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分析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类型和特征,进而探索构建新的学科发展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新媒体 数字媒体 高校 学科 发展
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和获取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和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编码等,通称为逻辑媒体,以及存储、传输、显示逻辑媒体的实物媒体。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亦紧跟大众传媒的技术发展步伐,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引来全新的创作浪潮,数字媒体艺术也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我国,数字媒体艺术在学科目录里被规划到设计学类,专业培养方向涵盖网络数字媒体、互动数字媒体、影视数字媒体等,从学科角度来看,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既传授计算机科学知识,也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重点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数字媒体的技术体系和数字媒体文化与传播相互交叉的学科。该专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历史,在我国,关于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理论体系、课程设置、教育模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针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特点,本专业培养需要充分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学传统及特色,在专业设置上,核心问题是专业定位科学、合理,要有快速发展的产业作为专业支撑,因此,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学科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专业建设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先进经验,科学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具有造型基础能力、艺术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实行校企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为产业界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并以能否满足产业界的需求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志,解决毕业生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的缺陷,切实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在传统“3+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充分考虑地方产业对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支撑程度,建立适应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2+1+1”人才培养模式。
“2+1+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个实践平台,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为专业基础平台,第三学年为校内实践平台,将企业项目植入到教学体系中,由工程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专业教学实践,第四学年为广泛的校外实践平台,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锻炼。
2.课程体系的构建。从新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数字媒体艺术更强调新兴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在专业设置上须涵盖基础类课程、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具体如下。
第一,基础学习部分。该模块除了公共课程外,还需加强素描、速写、色彩基础等造型基础练习,这是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基础,此外还需学习新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概论、设计概论、构成设计、商业插画设计、视觉传达、动画视听语言、动画运动规律、动画分镜头、非线性编辑、动画剧作、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音频制作、摄影摄像基础、影视编导、电视频道与栏目包装等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专业学习部分。包含游戏设计、影视动画制作、影视特技与特效、交互式数字媒体、建筑漫游、影视广告设计、动画短片创作等专业课程。
第三,拓展学习部分。包括VI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与行业相关的课程。
第四,校内实训部分。该阶段课程占总学时四分之一的比重,是围绕各个专业学习领域展开的实践环节,通过项目的实战锻炼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所有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保障。学生面对不同课程的实践项目,在磨练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发掘学生的专业潜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科知识的全面覆盖和良好的学习节奏。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根据项目进展情况不断地修改项目方案,这种以项目生产流程为导向的课程实践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累了项目经验,增强了就业的竞争力,也强化了专业教师的工程背景。
第五,校外实习部分。学生可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校外实习机构,学生们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熟悉工作特征和方法,把课堂所学直接用到工作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学业和就业的自然对接。
3.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学校首先要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创造机会丰富专业教师的工作背景,开阔其视野,开展跨学科多元化合作。与国际前沿的专业教育理念同步,聘请具有国际化项目背景的学者、教授定期到校讲学、授课。任教期间,组织教师跟班听课或随堂观摩教学,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以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改善教学效果。其次,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外访学、进修,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师等方式加强国际交流,以便帮助教师不断汲取顶尖行业知识和经验,促进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保障教育教学跟进学科发展的步伐。
1.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最新的新媒体影像等技术,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国内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虽然已经建立较齐全的学科门类,但在学科布局结构上仍存在问题,在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博弈下,须规范学科发展,建立更新或淘汰机制,通过学科专业改造或调整,科学配置学科资源,尤其是学科发展须体现专业个性,比如,互动媒体这个极具创意性的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势头下早已拥有了崭新的发展空间,这一新兴行业急需一批能够把创意设计与程序设计相融合的设计师,因此,针对行业发展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在确保学生们领悟了平面设计的知识和技巧的前提下,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会学生如何把二维的平面图转换为三维,以及如何把编程能力融入到多种互动的媒体形式中,引导学生使用数字技术,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转化成艺术作品,与新媒体技术同步发展,在快速更迭的互动媒体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2.结合地方文化产业,产学研相结合拓宽就业。考虑到地域限制和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学科建设与地方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可以把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需求,通过项目实战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先导,科学地设置专业,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生参与不同课程的实践项目的运作,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项目方案,可以发掘学生的专业潜力和创新意识,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效覆盖,这种以项目生产流程为导向的课程实践体系,强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经验。产学研相结合本身即是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与“艺”的统一,在校内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传统动手能力和熟练操作专业设计软件的能力,在校外实习就业基地进行设计实战训练,学生在数字媒体设计项目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成长为设计团队的中坚力量,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丰富专业教师的工作背景。
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开发、科研实践、资源积累,实现资源的转化,将教材、教具、教学软件、数字资源平台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整合,构建成熟的实践教学基地,推进基础教学向专业教学的提升与衔接,促进专业建设,形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
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超越技术的角度来关心数字媒体和媒体文化,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趋势,关注新媒体发展框架下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文化创新,因为数字媒体不仅是一种技术、一种新媒介,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构建交叉学科的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JG15DB177)。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史文婷.数字媒体技艺专业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1(21).
[3]戴东方.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属性的定位——基于交叉学科的视角[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作者 刘声远系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邢静系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