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琳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南阳 473061)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传输者,是课堂的主人,常采取“填鸭”方式强制性向学生灌输知识。目前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成为课堂的主导。也就是说,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其职责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而非传统的“输送”真理。
教师的教学源于教材,但不可以照搬教材,而应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使其适合学生学习。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如果上课时只照本宣科,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以理论说理论,课堂必定会失去生机,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更新和补充,引用临床病例,丰富教学内容;介绍临床护理新理念、新技术,使教学内容紧扣临床实际且使学生的护理理念与时代同步;同时,联系各学科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要素繁多,涉及面广,既包括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又包括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学生成绩的考核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些都需要教师设计与优化。
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交互式活动,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难以实现有效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适时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索,使其实现知识的永久掌握,培养学习能力,从而主动愉快地学习。
职业素质教育是系统全面的教育,不仅包括职业知识、技能教育,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作为一名护理教师,首先要通过自身稳定的专业思想去感染、引导学生,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因为学生牢固的专业思想是稳定护理队伍、发展护理事业的重要保证[1]。其次要发挥自身形象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护理教师的形象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仪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等方面。教师高雅得体的举止、对护理工作的兴趣和热爱,会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进而仿效学习,还可以让护生以最佳心境参与学习[2]。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不可或缺的部分。目前最为科学的评价方式是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因为,任何学业的完成都必须经历必要的过程,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更要在一定的过程中体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才是对学生真实、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3]。明确高职院校护理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找出相应的提升途径,是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专业品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了让每名护理教师都热爱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对学生有强烈的爱心,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学校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互相尊重、协作发展的和谐氛围;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需求及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帮助,使其摆脱困扰,正确对待挫折。
其次,学校应制定一套完整的、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配套的、可行性较强的师德考核制度,并将其作为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将模范教师树立为榜样,大力宣传其优秀事迹,进行正面引导;严肃处理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而又屡教不改的教师,防微杜渐,力求在榜样的引领、制度的约束及舆论的压力之下,使其受到深刻教育。
最后,学校要对广大教师进行正面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教育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淡泊名利,献身护理教育事业,不因被误解而苦恼,不因遇挫折而放弃,树立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群体意识,振奋精神,迸发潜能。
首先,教师应坚持学习,更新和完善专业知识。教师只有继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才能使专业知识“保鲜”。要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自身不仅要努力,学校也应该予以扶持。自身努力主要是利用网络资源及图书馆资源等,及时学习、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与发展动态。学校扶持主要是积极安排教师参加进修学习、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学术交流。
其次,建立顶岗制度,在临床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还要具备迅速掌握本行业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并随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的能力[3]。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只有到临床一线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所教授专业目前的状况、采用了哪些新技术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掌握教学需要的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
学校应该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教学督导评价系统,使广大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学督导,学校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及时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其总结经验,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如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以能力为目标等,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师者,生之典范也。教师的行为方式、情绪状态、人格特征等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所以,只有身心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
首先,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要加强保健意识,定期体检,有病就医,未病预防,养成健康文明的工作习惯。工作不能废寝忘食、过度疲劳。学校也可以经常组织一些以“锻炼、健康、工作、幸福”为主题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提高教师身体素质,同时增强其团体协作意识和凝聚力。
其次,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而且要提高自身心理康复能力。当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用语言宣泄、汗水宣泄等方式减轻心理压力。同时,学校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健康讲座,并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护理教师在传授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同时也应进行护理研究。作为一名护理教师,只有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才能达到“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目的。护理教师可以把在护理教学、临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难点、热点作为科研课题和方向,通过科学、严谨的科研方法去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促进了护理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本人的成长。所以,护理教师不仅要精于教学,也要勤于科研,从而获得教学和科研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