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研究和传记文学创作的新收获——吴兆民著《春风时雨——黄澍传》的特点与价值阐释

2015-03-18 19:14汪柏树

汪柏树

(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 黄山 245041)



徽州文化研究和传记文学创作的新收获——吴兆民著《春风时雨——黄澍传》的特点与价值阐释

汪柏树

(黄山学院 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 黄山245041)

摘要:《春风时雨——黄澍传》通过如实叙写、精准评论、诗意表现和精致构建,再现了作为“徽州教育的耕耘者、新安书画的传承者、徽州诗词的创作者和徽州百年的见证者”的现当代徽州文化的一面旗帜——黄澍的典型形象,再次验证了“凡是对历史有所助益的,历史必将记住他;凡是给时代增添光彩的,时代必将回应他;凡是为人民尽心服务的,人民必将爱戴他”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春风时雨——黄澍传》;如实叙写;精准评论;诗意表现;精致构建

New Harvest of Huizhou Culture Studies and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吴兆民所著《春风时雨——黄澍传》中的传主——黄澍(1917-2013),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人,为诗人、书画家和黄山学院教授。该传记于2014年7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迅即在教育界、书画界和徽州文化圈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并获得黄山市首届文学艺术奖。鉴于该传记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价值,本文拟从如实叙写、精准评论、诗意表现和精致构建四方面加以研究,以期引起对这一新成果的更多关注。

一、如实地叙写

纵观全书,作者按照“通过写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地域、群体、社会来写这个人本身”和“通过写一个人来写出一个群体、写出一个地域和写出一个时代”[1]349的写作思路,完成了对作为“徽州教育的耕耘者、新安书画的传承者、徽州诗词的创作者和徽州百年的见证者”[2]350黄澍的人物评传写作。

作者经过多年的访谈和调研,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第一手宝贵资料,构建了两个丰满充实的材料系统,用以克服传主没有写日记习惯、档案资料不完整的困难。

一是黄澍自身展示系统。作者坚持以黄写黄,不仅直接叙述黄澍的行动经历,而且引用大量的黄澍撰写的回忆文章、工作总结、教研论文、入党申请等叙述文字材料,特别是直接引用黄澍自撰文章15篇,诗词192首,书法作品49幅,绘画作品60幅,构建了丰满的黄澍自身展示系统。这一系统活画出黄澍的自我形象,直接说明“这一个”的本质特点,为“我之为我”提供了丰满的材料。

二是周围人对黄澍的叙说评论系统。周围人包括黄澍的老师、同学、学生、同事、各级领导、诗画书友和有关研究者等等人群。书末“主要参考文献”62种,除黄澍自撰15篇属于自身展示系统外,其它47种属于周围人叙说论评系统。评传中涉及黄澍周围600余人。这一系统的构建,写出了他人眼中的黄澍形象,既写出了对他人、对时代、对社会的影响,又丰富了黄澍“这一个”的内涵与特点,是黄澍完整形象的另一重要侧面。

可以说,大量地引用黄澍诗词文章书画作品,大段地引用周围人对黄澍的叙说评论,是作者在评传中构建这两个材料系统的行文特色,以此画出了黄澍人物评传的“龙体”,如实叙写了黄澍的人生经历。

卷三“求学时代”主要叙写黄澍小学、初中、高中及浙大生活。他八岁学习魏碑,二十岁因题写“双七抗战纪念塔”被誉为“江南才子”,高中阶段就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活动。

卷四“执教生涯”主要叙写黄澍执教徽州女中等大中学校的从教生涯。黄澍记忆力十分惊人,知识渊博;讲课深入浅出,教材娴熟,板书精绝,作图不用教具,善于运用掌故,提升境界;与人交往、谈吐,多才多艺,兴趣广泛,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执教屯溪中学时期主要叙写他担任数学教研组组长,带领全组钻研新教材,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提高了教学质量;发表教研论文,对全国中等数学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带领数学组和兄弟科一道确保屯溪高中1962年、1963年名列全省高考榜首之位,荣获了省府红旗奖。执教徽州师专时,他担任数学复习与研究、平面几何及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等课程。教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方法效果均优。1987年9月虽已退休,直到1991年2月才真正退下教坛,创下执教五十年的精彩记录。

整个执教生涯中,黄澍积极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执教徽州女中时期,他的书画艺术有了长足发展,抗日赈画作品被《中央日报》副刊评为“出类拔萃”之作;有“陶(景华)牛黄(澍)马”之誉;“丰派”漫画作品《遥知故国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作者家国之痛和中国人民抗战必胜信念。1948年冬,他曾组织万安群众阻止镇长修建抵抗游击队突击的碉堡;1949年初秘密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支持县长陶刚为过江大军筹措军粮;亲自指导制作了休宁中学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962年至1964年,黄澍画有《文天祥》《书剑图》《青蛙》等并题写诗词,“文革”中被批为“反动诗画”,因之被打成“牛鬼蛇神”“反动特务”而遭受厄运。但他坚信党和人民是公正的,忍辱负重,直到冤案昭雪。

整个执教生涯中,黄澍坚持艺术追求。退休后,书法绘画、诗词创作上迎来崭新春天。独特的黄澍体魏碑书法作品炉火纯青,画马名家更突出,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诗潮勃发,格律严谨,开合自如,情景相洽,显示了卓越才华。对抱病妻子情深意笃,关怀备至,谱写了“橘红落日圆的迷人灿烂”。

作者不仅对传主历史事实予以充分肯定,而且对涉及传主有关的人与事,也采取了一种客观公允的立场和态度。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为黄澍前妻吴念慈立了传。黄澍违背自己“婚姻不自由,宁可刀断头”的意志,屈从父母之命,1934年与吴念慈结婚,10年后离婚,这是包办婚姻的不幸。作者对成为封建包办婚姻牺牲品的吴念慈非常同情,撰写了她从事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人才和书画诗词创作的成就,并收入了吴念慈照片2帧,书法作品影印件4幅,绝句律诗17首。最后作者以点睛之笔指出:“吴念慈不但一生以'日夜呕心忙教育,不辞劳苦育群英'的精神和'身教言传遵古训,育才为国乐陶然'的境界奉献祖国的教育事业,还以'任是桑榆归晚情,壮心犹愿再追求'的矢志不移的追求,用自己的诗词和书法艺术充实自己的人生,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实现'一生功过凭人说,无愧胸前一片天'的豁达胸襟,赢得了家乡人民的尊敬。”[1]99

作者从1992年撰写报告文学《高山仰止——献给黄澍教授执教五十周年》开始,对黄澍的生平事迹与人生经验,进行多方搜集资料和面对面访谈的深度调研,达二十余年,最后集中三年时间对这部人物评传进行撰稿,并且边撰写边调研边修改,至传主逝世前,完成了这部人物评传的主要部分。

作者根据第一手宝贵资料构建的两个材料系统,没有任何虚构,完全以历史事实为根据。作者的评论系统,以历史事实为根据,抓住要点,深刻点评。因此《春风时雨——黄澍传》这部人物评传,是现当代徽州文化研究和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一部信史评传。

二、精准地评论

黄澍自身展示系统和周围人对黄澍的叙说评论系统画出了黄澍人物评传的“龙体”,但只是这两个系统还不足以反映这部传记的特点和亮点,还不足以体现作为传记作者的识见和评论,于是作者又自然而然地构建了第三个系统,即作者的评论系统。

作者对黄澍自身展示系统和周围人的叙说评论系统进行评论,构建出作者的直接评论系统。这一评论系统主要包括:每章开头的引语、结语,有关重要节点的评语,卷五各章的“感言”,全书的结语,对传主书画艺术的评论等等,它们在书中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片,并由此形成一个评论系统,起到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

作者这一直接评论系统,抓住重点,成为不同范围的纲领,出彩传神,点出了黄澍人物评传的眼睛。黄澍自身展示系统,凸现了黄澍“这一个人”;黄澍周围人的叙说论评系统,突现了“黄澍这一个人”所处的环境、群体、社会、时代和历史。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集中反映了黄澍与历史、黄澍与时代、黄澍与人民的关系。作者的直接评论系统,对两个材料系统所蕴涵的这三种关系的阐述揭示,成为这部评传的中心主旨。

构建两个材料系统的画龙工程,虽然有议论评价,但以叙述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构建作者直接评论系统的点晴工程,虽然有叙述说明,但以议论评价为主要表达方式。从主要表达方式角度去看构建两个材料系统的画龙工程与构建作者直接评论系统的点睛工程,就可简说为叙说画龙,评论点睛。

作者对传主人生的精准评论,是建立在黄澍自身展示系统和周围人对黄澍的叙说评论系统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是通过前两个系统而建立自己的评论系统来实现的。

如卷五“人生经验”,包括从第十四章到第十八章共5章,每章皆是前三节叙说评论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作出总结,这些总结皆属论评点睛。即如第十六章写“诗词人生”,先具体叙说评论“诗词人生路”“心魄萦诗情”“诗家显风范”,然后总结出“感诗词人生”:从黄澍的诗词人生中可以体悟到:一是在生活中做一个至情人;二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三是诗词吟咏成为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四是创造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进而指出诗词人生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人生,是一种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人生。这是该章精彩的评论点睛之笔。

为理解作者的评论特点,我们来看他对黄澍书画的独到评论。黄澍创作于1997年、发表于2010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的国画《荷塘月色》,表现了书画家黄澍驾驭书画艺术的高超功力,也是传记作者吴兆民理解得最为透彻的作品,更是整个黄澍人物评传中关于书画评论写得最为精彩之处。现将第十三章“荷塘月色美”一节中的“第一,源于文,又丰富了文、发展了文”这一内容摘录如下,以体味书画家黄澍的高超功力,评论家的透彻感悟力与出色表现力。作者指出,画作源于散文,“就要寻找与《荷塘月色》原文的对应点,并以此来结构画作、表现画作”。一是寻找总体对应;二是寻找局部对应;三是寻找文字语境对应。什么叫“丰富了文”?作者指出:“一是通过画面诗情画意渲染的直接性弥补了文的诗情画意间接性的不足”;“二是通过富有风格特色的书法艺术来书写文,形成书法篇章,从而展现了文的内在情致美,丰富了文的艺术魅力。”什么叫“发展了文”?作者指出:“一是艺术形式上的发展:从文的《荷塘月色》到画的《荷塘月色》的转换发展,从文的《荷塘月色》到书的《荷塘月色》的转换发展;二是思想内涵上的发展:在画的《荷塘月色》和书的《荷塘月色》中,包含了书画家的思想感情的深度体验和独特理解,寄予了书画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三是艺术魅力上的发展:书画家通过自身的创造,不但保持了原有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而且赋予它以书画艺术的特殊魅力,并且实现了使单一的文学形式向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的转化与综合,增进了艺术魅力的发散强度。”[1]237-238

应该说这一传记的精准的评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在对黄澍一生的经历中凝练出四种身份——徽州教育的耕耘者、新安书画的传承者、徽州诗词的创作者和徽州百年的见证者,从而拓宽了传主的人生立面。

二是在对黄澍一生的经历中凝练出五个人生——教育人生、书画人生、诗词人生、健康人生和社会人生,从而突出了传主的人生宽度与厚度。

三是在对黄澍人生经历的最终价值和意义上归结出三个终极意义的认识——“凡是对历史有所助益的,历史必将记住他;凡是给时代增添光彩的,时代必将回应他;凡是为人民尽心服务的,人民必将爱戴他!”从而给广大读者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四是从传主的“澍”,加上“时雨轩”斋号,最后确定以“春风时雨”作为本传记书名,从而最终完成对传主人生和整部传记的画龙点睛。“春风时雨”是对黄澍师德师魂人品人生的总评论,是黄澍人物评传一书的总纲领,是全书最高层次上最出彩的点睛之笔。

由于在以上层面的步步推进,步步深化,整部传记的叙写增强了宽度和提升了高度。

三、诗意地表现

诗意的表现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的表现,传达出的是对象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为什么要进行诗意的表现?一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传主人生的美好本质,二是为了更好地揭示传记对象的美好属性,三是提升传记表现的艺术品质和魅力。

作者是怎样进行诗意表现的?作者在整个体系结构上都体现出诗化的艺术处理,或者说这种诗意表现既体现在宏观上,又体现在微观上,包括书名的确定都是如此。

一是每章精选黄澍诗词中的诗句作为章名,以此作为这一章内容的点睛。如第一章“溪清山翠古新安,湛湛蓝天点点帆”,第四章“九泉回首应无恨,振业传家有白眉”。

二是各章章首都以传主创作的诗词作品作为开头,作为这一章的引语,以体现出诗化的特点。如第二章“锦绣万安”引七绝《余庆兄自美来书,乡情殷切,赋诗慰之,并劝其返里相叙》,第十一章“执教徽州(休宁)中学”引《调寄满江红·母校安徽省休宁中学九十周年校庆》等,使每章在一开头就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气氛。

三是用传主创作的诗词来抒写“家在徽州”。写孕育传主的地域背景,歌颂“风雅徽州”——“溪清山翠新安好,湛湛蓝天点点帆”;赞美“锦绣万安”——“万岁山岩余劫尽,新安江水蔚朝霞”,感恩“诗情故园”——“家乡缘底如斯好,化雨东风恩泽长”。这一部分引用黄澍诗词65首,通过黄澍诗中的“家在徽州”来写黄澍眼中的“家在徽州”,体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

四是引用黄澍创作诗词来表现特定阶段的生活经历。如在第六章“小学生活”中引七绝《题汪治平世伯书、家吟雪(莹)兄画扇面合裱立轴》,叙写自己向族兄学画的经历,第十二章“执教屯溪中学”中第一部分“黎阳显初曙”中所引七律《寄景霖杭州》叙写亲情。

五是在整个体系结构中专设“诗词人生”一章,重点展示传主的诗词人生特点。第十六章“诗词人生”,具体叙说、评论传主的“诗词人生路”“心魄萦诗情”“诗家显风范”,然后总结出“感诗词人生”:诗词人生在本质上是一种艺术人生,是一种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人生。从黄澍的诗词人生中可以体悟到:一是在生活中做一个至情人;二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三是诗词吟咏成为生活中的赏心乐事;四是创造诗意的生活、诗意的人生。

六是作者在行文中的诗化语言,加强了传记表现与传达的诗意。如第十三章“执教徽州师专”的开头语:

黄澍在这首七绝中,由衷赞赏雄鹰所具有的“奇雄”特点,对其非凡品格进行了高度赞美,使雄鹰充满了一种气贯长虹的美,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启示,给人以鼓舞。这其中的“会当展翮冲天去,万里长空一击中”的壮美诗句,又何尝不可用来赞美作者自己的壮志和品格呢?试想,诗作者从屯溪一中调往徽州师专工作时已是花甲之年,到七十岁时才办理退休手续,到七十五岁时才真正离开讲坛,创造了执教五十年的光荣历史。若没有雄鹰一般的壮志,又哪能创造出这般奇彩?[1]216

第一章“家在徽州”的结语是这样的:

黄澍对徽州山水和人文的赞颂是发自心底的,也是长期一贯的,不然就不可能有这么多诗作来表现,而且表现的领域有如此之宽广。一个热爱家乡的人,对家乡的感情总是激情满怀的;一个热爱家乡的人,对家乡的美的发现总是异常敏锐的;一个热爱家乡的人,对家乡的赞美总是不知疲倦的![1]24

作者在评论黄澍国画《荷塘月色》中的“系于书,又浸染了书、美化了书”部分中有这样一段:

但这一书法篇章毕竟是《荷塘月色》画作中的书法篇章,是在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画面背景中体现出来的书法篇章,荷塘月色的情境之美必定会浸染它、折射它,使其在客观上浸染着诗情画意的性质,别具一种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其整个书法篇章错落在画面空间的荷塘上空,此间正有一轮明月在云层中穿行,这些书体文字仿佛被片片云彩牵挂,显得飘逸;仿佛被月光照耀,显得空灵;仿佛被飘荡在荷塘上空的荷香熏染,显得沉醉。这一书法篇章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飘逸美、神韵美和情致美,也即具有了美轮美奂的诗情画意的美,使其显得格外妩媚、婉致、动人[1]238。

以上表现或在解读诗作中结合人生经历作诗化点评,或就传主的诗歌情怀给予诗化的提升,或就传主的书画创作进行富有灵性的诗意阐释。

正是以上诗化表现,提升了整部传记的艺术品质,提高了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四、精致地构建

该传记以五卷十八章的宏大结构,体现出内在固有的壮美。

其中卷一“家在徽州”(1-3章),卷二“家族情怀”(4-5章),卷三“求学时代”(6-9章),卷四“教学生涯”(10-13章),卷五“人生经验”(14-18章)。而其中的卷一、卷二和卷五为横向结构,卷三、卷四为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中的卷三“求学时代”包括“小学生活”“初中生活”“高中生活”和“浙大生活”四章,在每一章中又切割出一系列横断面来加以表现,如在“小学生活”中包括“学前大时世”“读父亲私塾”“八岁习魏碑”“向族兄学画”“插班读附小”,以此体现传主小学生活的概况。卷四“教学生涯”包括“执教徽州女中”“执教徽州(休宁)中学”“执教屯溪中学”和“执教徽州师专”四章,在每一章中也切割出一系列横断面来加以表现,如“执教徽州女中”这一章,通过“任教徽女中”“教学有绝活”“执导新戏剧”“任女篮指导”“悄然师生恋”“画名新鹊起”“难忘女中情”各部分体现传主在“执教徽州女中”时的生活概况。

在横向结构上,卷一“家在徽州”包括“风雅徽州”“锦绣万安”“诗情故园”三章,在每一章中又切割出一系列横断面来加以表现,如“锦绣万安”一章,通过“兴替古城岩”“商隆万安街”“昌盛文教地”等部分来体现“锦绣万安”的概况;卷二“家族渊源”共“祖父外祖父”“父母岳父母”两章,在两章中又切割出一系列横断面来加以表现,如在“祖父外祖父”这一章中,通过“黄氏五城派”“状元黄思永”“未谋面祖父”“瓯山状元府”“状元金德瑛”“未谋面外祖”等章节,体现“祖父外祖父”这一家族中的概况。卷五“人生经验”包括“教育人生”“书画人生”“诗词人生”“健康人生”“社会人生”五章,每一章中又切割出一系列横断面来加以表现,如在“教育人生”这一章,通过“教育人生路”“杏坛五十春”“诗画颂园丁”“感教育人生”等部分,体现“教育人生”这一章的概况。

这一传记结构设置是很精致的,其所具有的创度和新度表现在:

一是通过结构设置,建立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一结构既是一个动态的结构,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既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正是这种结构设置,创造出了整部传记的宏大气势,既有一种舒展自如的美,又有一种波澜壮阔的美,显出特别的艺术魅力。

二是它相对于一般传记只以纵向结构来安排的情况不同,是在纵向安排的同时又用横向安排来铺垫、来提升,通过铺垫和提升来加强传记的广度和深度。在这部传记中,卷一“家在徽州”和卷二“家族渊源”这两卷对整部传记起到铺垫作用,卷五对整部传记起到了提升作用。

那么,卷一“家在徽州”和卷二“家族渊源”这两卷对整部传记铺垫了什么,又是如何铺垫的呢?

卷一“家在徽州”重在对传主生活的地域环境加以介绍,为传主的成长和发展找到了环境熏陶和影响的要素,从而揭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形成。第一卷“家在徽州”,写孕育黄澍的地域背景,引用黄澍诗词65首,歌颂风雅徽州“溪清山翠新安好,湛湛蓝天点点帆”,赞美锦绣万安“万岁山岩余劫尽,新安江水蔚朝霞”,感恩诗情故园“家乡缘底如斯好,化雨东风恩泽长”。

卷二“家族渊源”叙说黄澍父系和母系的家族渊源。父亲黄骏出身于徽商之家,清末禀生,书法家、鉴赏家、收藏家。状元黄思永是父系家族的骄傲,状元金德瑛是母系家族的自豪。黄澍延续了家族的文脉并发展了自己。从家族背景上来考察传主的成长和发展背景,从而揭示“这一个”的本质特点和属性。

卷五“人生经验”对整部传记提升了什么,又是如何提升的呢?

该卷从“教育人生”“书画人生”“诗词人生”“健康人生”“社会人生”五个人生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传主的人生本质,升华了传主的人生境界,由此才坐实了作为“徽州教育的耕耘者、新安书画的传承者、徽州诗词的创作者和徽州百年的见证者”的身份判定,才自然而然地得出“凡是对历史有所助益的,历史必将记住他;凡是给时代增添光彩的,时代必将回应他;凡是为人民尽心服务的,人民必将爱戴他!”的历史结论[2]。

一本成功的著作都会存在着不足。作者在“写在后面”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主要遗憾,表明徽州学界内这位黄澍研究的首席专家的清醒认识。值得庆贺的是,作者用二十余年深度调研成果,通过如实地叙写、精准地评论、诗意地表现和精致地构建,再现了现当代徽州文化的一面旗帜——黄澍的典型形象,昭示了“凡是对历史有所助益的,历史必将记住他;凡是给时代增添光彩的,时代必将回应他;凡是为人民尽心服务的,人民必将爱戴他”的历史经验。这是该传作者吴兆民对徽州文化研究和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新探索、新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兆民.春风时雨——黄澍传[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版,2014:349.

[2]汪柏树.时清骥老壮心在,健足犹堪万里行[J].徽州社会科学,2006,(10):11-12.

(责任编辑刘翠)

Creation:On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Interpretation ofSpring

BreezeandTimelyRain:Biographyof

HuangShuby Wu Zhaomin

WANG Bai-shu

(Information Center for Huizhou Culture Research, Huangshan University, Huangshan 245041,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faithful narration, precise comments, poetic performance and exquisite construction, the work Spring Breeze and Timely Rain: Biography of Huang Shu reproduces the typical image of Huang Shu, a representative of contemporary Huizhou culture, as the cultivator of Huizhou education, inheritor of Xin'an painting, creator of Huizhou poetry and witness of Huizhou in a century. The biography reveals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s follows: the history will remember the one who is helpful; the times will respond to the one who adds luster to the times; the people will love the one who serves them wholeheartedly.

Key words:Spring Breeze and Timely Rain: Biography of Huang Shu; faithful narration; precise comment; poetic performance; exquisite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汪柏树(1938-),男,安徽休宁人,教授。

收稿日期:2015-09-16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634(2015)06-0135-06